《资治通鉴》情节富于变化,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小说 |
![]() |
|
眼袋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 书号:10116 时间:2017/3/25 字数:46466 |
上一章 四纪魏 下一章 ( → ) | |
起重光大渊献,尽阏逢摄提格,凡四年。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 太和五年辛亥,公元二三一年 舂,二月,吴主假太常潘濬节,使与吕岱督诸军五万人讨五溪蛮。濬姨史蒋琬为诸葛亮长史,武陵太守卫旍奏濬遣密使与琬相闻, ![]() 卫温、诸葛直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亶洲绝远,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数千人还。温、直坐无功,诛。 汉丞相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更名平。亮帅诸军⼊寇,围祁山,以木牛运。于是大司马曹真有疾,帝命司马懿西屯长安,督将军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以御之。 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卒。 自十月不雨,至于十月。 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张郃 ![]() ![]() ![]() ![]() ![]() 秋,七月,乙酉,皇子殷生,大赦。 ⻩初以来,诸侯王法噤严切。吏察之急,至于亲姻皆不敢相通问。东阿王植上疏曰:“尧之为教,先亲后疏,自近及远。周文王刑于寡 ![]() ![]() ![]() ![]() ![]() ![]() 植复上疏曰:“昔汉文发代,疑朝有变,宋昌曰:‘內有硃虚、东牟之亲,外有齐、楚、淮南、琅琊,此则磐石之宗,愿王勿疑。’臣伏惟陛下远览姬文二虢之援,中虑周成召、毕之辅,下存宋昌磐石之固。臣闻羊质虎⽪,见草则悦,见豺则战,忘其⽪之虎也。今置将不良,有似于此。故语曰:‘患为之者不知,知之者不得为也。’昔管、蔡放诛,周、召作弼;叔鱼陷刑,叔向赞国。三监之衅,臣自当之;二南之辅,求必不远。华宗贵族籓王之中,必有应斯举者。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也。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 ![]() ![]() 八月,诏曰:“先帝著令,不 ![]() 汉丞相亮之攻祁山也,李平留后,主督运事。会天霖雨,平恐运粮不继,遣参军孤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 ![]() ![]() ![]() ![]() ![]() ![]() ![]() 布遣人告凌云:“道远不能自致,乞兵见 ![]() ![]() ![]() ![]() ![]() ![]() ![]() ![]() 十一月,戊戌晦,⽇有食之。 十二月,戊午,博平敬侯华歆卒。 丁卯,吴大赦,改明年元曰嘉禾。 ◎ 太和六年壬子,公元二三二年 舂,正月,吴主少子建昌侯虑卒。太子登自武昌⼊省吴主,因自陈久离定省,子道有阙;又陈陆逊忠勤,无所顾忧。乃留建业。 二月,诏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 帝爱女淑卒,帝痛之甚,追谥平原懿公主,立庙洛 ![]() ![]() ![]() ![]() ![]() ![]() 吴主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从公孙渊求马。初,虞翻 ![]() ![]() ![]() 夏,四月,壬寅,帝如许昌。 五月,皇子殷卒。 秋,七月,以卫尉董昭为司徒。 九月,帝行如摩陂,治许昌宮,起景福、承光殿。 公孙渊 ![]() ![]() 十一月,庚寅,陈思王植卒。 十二月,帝还许昌宮。 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內外皆曰不可。晔⼊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內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臣言诚不⾜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怈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复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傅子》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內失君心,外困于俗,卒以自危,岂不惜哉! 晔尝谮尚书令陈矫专权,矫惧,以告其子骞。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过不作公耳。”后数⽇,帝意果解。 尚书郞乐安廉昭以才能得幸,昭好抉擿群臣细过以求媚于上。⻩门侍郞杜恕上疏曰:“伏见廉昭奏左丞曹璠以罚当关不依诏,坐判问。又云:‘诸当坐者别奏。’尚书令陈矫自奏不敢辞罚,亦不敢陈理,志意恳恻。臣窃愍然为朝廷惜之!古之帝王所以能辅世长民者,莫不远得百姓之 ![]() ![]() ![]() ![]() ![]() 帝尝卒至尚书门,陈矫跪问帝曰:“陛下 ![]() ![]() 吴陆逊引兵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救之。満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过。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绝,不来尚 ![]() ![]() ![]() ◎ 青龙元年癸丑,公元二三三年 舂,正月,甲申,青龙见摩陂井中,二月,帝如摩陂观龙,改元。 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郞中令孙综奉表称臣于吴;吴主大悦,为之大赦。三月,吴主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封渊为燕王。举朝大臣自顾雍以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护送舒、综而已。”吴主不听。张昭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 ![]() ![]() ![]() 夏,五月,戊寅,北海王蕤卒。 闰月,庚寅朔,⽇有食之。 六月,洛 ![]() 鲜卑轲比能 ![]() ![]() ![]() ![]() ![]() ![]() ![]() ![]() ![]() ![]() ![]() 公孙渊知吴远难恃,乃斩张弥、许晏等首,传送京师,悉没其兵资珍宝。冬,十二月,诏拜渊大司马,封乐浪公。吴主闻之,大怒曰:“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踊如山。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 陆逊上疏曰:“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 ![]() ![]() ![]() ![]() ![]() ![]() ![]() ![]() ![]() 吴主数遣人慰谢张昭,昭因不起。吴主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吴主烧其门, ![]() 初,张弥、许晏等至襄平,公孙渊 ![]() ![]() ![]() ![]() 是岁,吴主出兵 ![]() ![]() 诸葛亮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口,治斜⾕邸阁;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 ◎ 青龙二年甲寅,公元二三四年 舂,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寇,遣使约吴同时大举。 三月,庚寅,山 ![]() 己酉,大赦。 夏,四月,大疫。 崇华殿灾。 诸葛亮至郿,军于渭⽔之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为垒拒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 ![]() 五月,吴主⼊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众号十万;又遣陆逊、诸葛瑾将万馀人⼊江夏、沔口,向襄 ![]() ![]() ![]() ![]() 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宠表请召中军兵,并召所休将士,须集击之。散骑常侍广平刘邵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必不能制。宠请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先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矣。”帝从之。宠 ![]() ![]() ![]() ![]() 陆逊遣亲人韩扁奉表诣吴主,逻者得之。诸葛瑾闻之甚惧,书与逊云:“大驾已还,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宜当急去。”逊未答,方催人种葑、⾖,与诸将奕棋、 ![]() ![]() ![]() ![]() 八月,壬申,葬汉孝献皇帝于禅陵。 辛巳,帝还许昌。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馀⽇,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毘杖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琊!”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 ![]() 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 ![]() 初,汉前军师魏延,勇猛过人,善养士卒。每随亮出,辄 ![]() ![]() 费祎使吴,吴主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 ![]() 亮病困,与仪及司马费祎等作⾝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卒,仪秘不发丧,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当自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琊!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之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自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奔马而去。延寻悔之,已不及矣。 延使人觇仪等, ![]() ![]() ![]() 初,长⽔校尉廖立,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副,常以职位游散,怏怏怨谤无已,亮废立为民,徙之汶山。及亮卒,立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平闻之,亦发病死。平常冀亮复收己,得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也。 习凿齿论曰: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至平而琊者取法,鉴至明而丑者忘怒;⽔鉴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鉴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 蜀人所在求为诸葛亮立庙,汉主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步兵校尉习隆等上言:“请近其墓,立一庙于沔 ![]() 汉主以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以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寻加琬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神守举止,有如平⽇,由是众望渐服。吴人闻诸葛亮卒,恐魏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 ![]() ![]() 吴诸葛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馀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众议咸以为:“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番 ![]() 冬,十一月,洛 ![]() 吴潘濬讨武陵蛮,数年,斩获数万。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十一月,濬还武昌。 段译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辛亥、231) 魏纪四魏明帝太和五年(辛亥,公元231年) [1]舂,二月,吴主假太常潘浚节,使与吕岱督军五万人讨五溪蛮。浚姨兄蒋琬为诸葛亮长史,武陵太守卫秦浚遗密使与琬相闻, ![]() [1]舂季,二月,吴王授予太常潘浚符节,命他与吕岱统领大军五万人讨伐五蛮。潘浚的 ![]() [2]卫温、诸葛直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洲绝远,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数千人还。温、直坐无功,诛。 [2]卫温、诸葛直率军出海已有一年,兵士因为得了传染病而死的有十之八九。洲极其遥远,最终也没能到达,只掠得夷洲几千人返回。卫温、诸葛直因出师无细,论罪被杀。 [3]汉丞相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更名平。亮帅诸军⼊寇,围祁山,以木牛运。于是大司马曹真有疾,帝命司马懿西屯长安,督将军张、费曜、戴陵、郭准等以御之。 [3]蜀汉丞相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的官职署理汉中留府的事务,李严改名李平。诸葛亮率领各路大军进犯魏境,围祁山,用木牛运输军用物资。这时大司马曹真有病,明帝命司马懿向西驻扎在长安,统领将军张、费曜、戴陵、郭淮等御诸葛亮。 [4]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卒。 [4]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去世。 [5]自十月不雨,至于是月。 [5]自去年十月起不降雨,一直到这个月。 [6]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余众悉出,西救祁山。张 ![]() ![]() [6]司马懿命费曜、戴陵留下四千精兵防守上,其余的士兵全部出动,往西援救祁山。张打算分出部分兵力驻守在雍县、县,司马懿说:“估计前面的队部能够立独抵挡敌军,将军的意见就对了;如果前面的队部不能抵挡敌军而分为前后两部分,这说是楚国三军所以被黥布击溃的原因。”于是进军。诸葛亮分出一支队部留下来进攻祁山,亲自率领大军到上 ![]() ![]() 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 ![]() ![]() 司马懿尾随诸葛亮之后到达卤城。张说:“他这来 ![]() ![]() ![]() 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追之。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乘⾼布伏,弓弩 ![]() 六月,诸葛亮因为粮尽退军,司马懿命张追击。张进兵到木门,与诸葛亮 ![]() [7]秋,七月,乙酉,皇子殷生,大赦。 [7]秋季,七月,乙酉(十五⽇),皇子曹殷生,大赦天下。 [8]⻩初以来,诸侯王法噤严切,至于亲姻皆不敢相通问。东阿王植上疏曰:“尧之为教,先亲后疏,自近及远。周文王刑于寡 ![]() ![]() ![]() ![]() ![]() ![]() [8]⻩初以来,对诸侯王的法制噤令为严厉,以至于姻戚之间都不敢互相往来问侯。东阿王曹植上书说:“尧教化天下,先从亲族开始再推及到疏远的人,从近支推及到远支。周文王以礼法对待其 ![]() ![]() ![]() ![]() ![]() ![]() ![]() ![]() ![]() 植复上疏曰:“昔汉文发代,疑朝有变,宋昌曰:‘內有朱虚、车牟之亲,外有齐、楚、淮南、琅琊,此则磐石之宗,愿王勿疑。’臣伏惟陛下远览姬文二虢之援,中虑周成召、毕之辅,下存宋昌磐石之固。臣闻羊质虎⽪,见草则悦,见豺则战,忘其⽪之虎也。今置将不良,有似于此。故语曰:‘患为之者不知,知之者不得为也。’昔管、蔡放诛,周、召作弼;叔鱼陷刑,叔向赞国。三监之衅,臣自当之;二南之辅,求必不远。华宗贵族藩王之中,必有应斯举者。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也,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其患者,异姓之臣也。 ![]() ![]() 曹植又上书说:“从前,汉文帝众代国出发,怀疑朝廷肆生事变,宋昌说:‘京城內有朱虚侯、东牟侯这些皇亲,外有齐、楚、淮南、琅琊各封国,都是磐石般的皇族,望君王不要怀疑。’我想陛下远的一定观览过周文王依靠虢仲、虢叔两位弟弟完成王业的记载,近一点还考虑过周成王时召公、毕公辅佐朝政之事,再就是关于宋昌磐石之固的比喻。我听说羊披上虎⽪,看见草就⾼兴,看见豺狼就胆战,是忘记它⾝上披的虎⽪了。而今任用的将领不优良,则与此相似。所以俗话说:‘怕就怕做事的人不了解所做的事,了解应该怎样做事的人却不能够去做。’古代周成王杀死管叔,流放蔡叔,用周公、召公作为辅佐;叔鱼被恶侯所杀,叔向却助晋国以成霸业;西周三监之 ![]() ![]() ![]() 八月,诏曰:“先帝著令,不 ![]() 八月,明帝下诏说:“先帝颁布诏令,不想让亲王们留在京都的原因,是因为皇帝年幼,⺟后摄政,防微杜,关系家国盛衰。朕不见各亲王已有十二年,悠悠情怀,怎能不思念!现下令所有亲王及皇族的公爵侯爵,各派嫡子一人于明年正月来京朝会,但以后如有皇帝年少、⺟后在宮摄政的情况,自当按先帝的诏令办。” [9]汉丞相亮之攻祁山也,李平留后,主督运事。会天霖雨,平恐运粮不继,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 ![]() ![]() ![]() ![]() [9]蜀汉丞相诸葛亮进攻祁山的时候,李平留守后方,掌管督运军需事务。当时正值霖雨连绵,他平担心运粮供应不上,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喻后主旨意,叫诸葛亮退军。诸葛亮承此旨退回。李平听到退军的消息,假装惊讶,说“军粮充⾜,为什么就回来?”又要杀督远粮的岑述来解脫自己失职不办的责任。还向汉王上表,说“军队假装退却,是想引 ![]() 亮又与蒋琬、董允书曰:“孝起前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 ![]() ![]() 诸葛亮又给蒋琬、董允写信说:“孝起以前对我说李严居心刻深,乡里认为不好接近。我以为他虽然严峻苛刻,但不触犯他也无妨,没有想到又有苏秦、张仪反复无常之事出人意料地重演,可以让孝起知道这件事。”孝起就是卫尉南 ![]() [10]冬,十月,吴主使中郞将孙布诈降以 ![]() ![]() ![]() ![]() ![]() ![]() ![]() ![]() ![]() [10]冬季,十月,吴王派遣中郞将孙布诈降,以引 ![]() ![]() ![]() ![]() ![]() ![]() 先是凌表宠年过耽酒,不可居方任。帝将召宠,给事中郭谋曰:“宠为汝南太守、豫州刺史二十余年,有勋方岳;及镇淮南,天人惮之。若不如所表,将为所窥,可令还朝,问以东方事以察之。”帝从之。既至,体气康強,帝慰劳遣还。 先前,王凌上表说満宠年纪老迈,酷嗜饮酒,不可再担任独当一面的职务。明帝将要召回満宠,给事中郭谋说:“満宠任汝南太守、豫州刺史二十多年来,著有功劳,后来镇守准南,吴中十分畏惧他。如果情况不象王凌上表所说,将被敌人窥探利用,可以令他还朝,用询问东方军事的方式考察他。”明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満宠既到,看起来⾝体健康气⾊強壮,明帝加以慰劳后让他回任上。 [11]十一月,戊戍晦,⽇有食之。 [11]十一月,戊戌晦(三十⽇),出现⽇食。 [12]十二月,戊午,博平敬侯华歆卒。 [12]十二月,戊午(二十⽇),博平敬侯华歆去世。 [13]丁卯,吴大赦,改明年元曰嘉禾。 [13]丁卯(二十九⽇),吴国大赦,改明年年号为嘉禾。 六年(壬子232) 六年(壬子,公元232年) [1]舂,正月,吴主少子建昌侯虑卒。太子登自武昌⼊省吴主,因自陈久离定省,子道有阙;又陈陆逊忠勤,夫所顾忧。乃留建业。 [1]舂季,正月,吴王的小儿子建昌侯孙虑去世。太子孙登从武昌⼊朝晋见吴王,诉说自己久离京城⽗⺟,不能尽到儿子的孝道;又说陆逊忠心勤恳,没有什么可顾虑担忧的。于是孙登留在建业。 [2]二月,诏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 [2]二月,魏明帝颁诏改封诸侯王,都由郡改称为国。 [3]帝受女淑卒,帝痛之甚,追谥平原懿公主,立庙洛 ![]() ![]() ![]() ![]() ![]() ![]() [3]明帝的爱女曹淑去世,明帝极为悲痛,追谥为平原懿公主,在洛 ![]() [4]吴主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从公孙渊求马。 [4]吴王派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船渡海到辽东,向公孙渊求购马匹。 初,虞翻 ![]() ![]() ![]() 起初,虞翻 ![]() ![]() [5]夏,四月,壬寅,帝如许昌。 [5]夏季,四月,壬寅(初六),明帝到达许昌。 [6]五月,皇子殷卒。 [6]五月,皇子曹殷去世。 [7]秋,七月,以卫尉董昭为司徒。 [7]秋季,七月,明帝提升卫尉董昭为司徒。 [8]九月,帝行如摩陂,治许昌宮,起景福、承光殿。 [8]九月,明帝前往摩陂,修整许昌皇宮,新建景福殿、承光殿。 [9]公孙渊 ![]() [9]辽东太守公孙渊暗地怀有二心,多次与吴国联系,明帝命当南太守田豫督领青州各路大军从海道,幽州刺史王雄从陆路同时进军讨伐公孙渊。散骑常侍蒋济劝谏说:“凡不是准备加以呑并的家国,不 ![]() 豫以吴使周贺等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道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蔵船之处,遂辄以兵屯据成山。贺等还至成山,遇风,豫勒兵击贺等,斩之。吴主闻之,始思虞翻之言,乃召翻于 ![]() 田豫认为吴国买马使节周贺等行将返归,时已冬季,海上风急,肯定畏惧海浪飘摇,靠岸行驶,而东边海岸⽔浅不能靠岸,必当赴经成山,成山又没有蔵船之处,于是就出派 队部把守成山。周驾等返回行至成山,果然遇风上岸,田豫率军袭击周贺等,并杀了他。吴王听说后,才想起虞翻的建议,于是召虞翻从 ![]() [10]十一月,庚寅陈思王植卒。 [10]十一月,庚寅(二十八⽇),陈思王曹植去世。 [11]十二月,帝还许昌宮。 [11]十二月,明帝回到许昌宮。 [12]侍中刘晔为帝所亲皇。帝将伐蜀,朝臣內外皆曰:“不可。”晔⼊与帝议,是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之议最坚,每从內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臣言诚不⾜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怈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无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予诚直臣,然计不⾜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 [12]侍中刘晔为明帝所亲近器重。明帝将要讨伐蜀国,朝廷內外都说:“不可。”刘晔⼊朝与明帝商议,则说:“可讨伐”;出来和朝廷大臣讨论,则又曰“不可”晔有胆有识,谈论起来,有声有⾊,很动听,中领军杨暨是明帝的亲信大臣,也看重刘晔,是持不可伐意见中最为強硬的人,每次从朝廷出来,就去拜访刘晔,刘晔都讲不可讨伐的道理。后来,杨暨和明帝谈起伐蜀之事,杨暨恳切规劝,明帝说:“你是个书生,怎么知晓军事!”杨暨谢罪说:“我的话诚然不⾜采纳,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常常说蜀不可讨伐。”明帝说:“刘晔与我说蜀可伐。”杨暨说:“可以把刘晔叫来对质。”明帝下诏让刘晔来,问刘晔,刘晔始终不说话。后来刘晔单独晋见,责备明帝说:“讨伐一个家国,是一项重大的决策,我知道这件大事后,常常害怕说梦话怈漏出去增加我的罪过,怎么敢向人说这件事?用兵之道在于诡诈,军事行动没开始时,越机密越好。陛下公开怈漏出去,我恐怕敌国已经听说了。”于是明帝向他道歉。刘晔出来后,责怪杨暨说:“渔夫钓到一条大鱼,就要放长线跟在后,必须到可以制用时再用线将它牵回,那就没有得不到的。帝王的威严,难道只是一条大鱼而已!你诚然是正直的臣僚,然而计谋不⾜以采纳,不可不仔细想一想。”杨暨也向他道歉。 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反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也为大鸿胪,以忧死。 有人对明帝说:“刘晔不尽忠心,善于探察皇上的意向而献媚 ![]() ![]() ![]() 《傅子》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內失君心,外于俗,卒自危,岂不惜哉! 《傅子》曰:巧诈不如拙诚,确实是这样。以刘晔的聪明智慧和权术计谋,如果坚守道德大义,将忠信作为行动的准则,即使是古代的贤人,又怎能超过他!而刘晔只是施展才智,不重诚恳,在內失掉君王的宠信,在外受窘于世俗的庒力,最终因此危害了自己,岂不可惜! [13]晔尝谮尚书令陈矫专权,矫惧,以告其子骞。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过不作公耳。”后数⽇,帝意果解。 [13]刘晔曾经进谗言说尚书令陈矫专权,陈矫十分害怕,将此事告诉儿子陈骞。陈骞说:“主上圣明,您是大臣,如果不能融洽,不过不当三公而已。”几天后,明帝的不満之意果然消除。 尚书郞乐安廉昭以才能得幸,好抉群臣细过以求媚于上。⻩门侍郞杜恕上疏曰:“伏见廉昭奏左丞曹以罚当关不依诏,坐判问。又云:‘诸当坐者别奏。’尚书令陈矫自奏不敢辞罚,亦不敢陈理,志意恳恻。臣窃愍然为朝廷惜之!古之帝王所以能辅世长民者,莫不远得百姓之 ![]() ![]() ![]() ![]() 尚书郞乐安人廉昭因有才⼲受到宠信,他喜好收集群臣的微小过失用以向上献媚。⻩门侍郞杜恕上书说:“我看见谦昭上奏说左丞曹有罪罚应当禀报,但曹不依据诏书,应深⼊追究责问。还说:‘其安应当处罚的人另行奏报。’尚书令陈矫上奏说自己不敢逃避处罚,也不敢陈述理由,辞意恳切悲恻,我暗自哀怜而为朝廷惋惜。古代帝王所以能矫正世风抚育民人的原因,没有不是远得百姓的戴,近靠群臣的竭尽智力。而今陛下⽇理万机,担忧劳苦,有时还在灯光下处理公务,但很多事情仍不能安顿,刑法噤令⽇渐松弛。察究原因,并非只是群臣不尽忠心,也是主上不能恰当地使用他们。百里奚在虞地愚钝而在秦国⾜智多谋,豫让在中行氏那里马马虎虎过⽇子,而在智伯那里显出了节 ![]() ![]() ![]() ![]() ![]() ![]() ![]() ![]() ![]() ![]() 帝尝卒至尚书门,陈矫跑问帝曰:“陛下 ![]() ![]() 明帝曾经突然来到尚书台门,陈矫跪着向明帝说:“陛下要去哪里?”明帝说:“我想看一看公文。”陈矫说:“这是我的职责,不是陛下应该亲临的事情。如果我不称职,那么就请罢免我,陛下应该回去。”明帝惭悔,乘车返回。明帝曾经问陈矫:“司马懿忠贞不渝,可以答得上是家国大臣吗?”陈矫答:“他是朝廷中有声望的人,家国能不能依靠他不知道。” [14]吴陆逊引兵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救之。満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绝,不来尚 ![]() ![]() [14]吴陆逊率军向庐江进发,朝中议论认为应该火速前往救援。満宠说:“庐江虽小,但有精兵良将,可以防守一段时间。而且,敌人是舍船登陆行军二百里而来,没有后继队部。不来还找算引 ![]() 是时,吴从岁有来计。満宠上疏曰:“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舂,贼攻围之,得据⽔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內之兵,其西三十里,有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于计为便。“护军将军蒋济议以为:“既均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一至于此,动略无限,必淮北为守。”帝未许。宠重表曰:“孙子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慑,’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又曰:‘善动敌者形之。’今贼未至而移城却內,所谓形而 ![]() 这时,吴国每年都有攻魏的计划。満宠上书说:“合肥城南临长江、巢湖,北面远离寿舂,敌军围攻合肥,肯定据⽔取占地势;我军救援,应当先攻破敌人主力队部,然后包围才会解除。敌军进攻极为容易容易,而我们出兵救援却很困难,应该调出城內军队,在城西三十上,有奇险可依,另建城堡固守,这是为了引 ![]() ![]() ![]() ![]() 青龙元年(癸丑、233) 青龙元年(癸丑,公元233年) [1]舂,正月,甲申,青龙见摩陂井中。二月,帝如摩陂观龙,改元。 [1]舂季,正月,甲申(二十三⽇),在摩陂中出现一条青龙。二月,明帝去摩陂观青龙,更改年号。 [2]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郞中令孙综奉表称臣于吴;吴主大悦,为之大赦。三月,吴主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将兵万人,金宝珍贷,九锡备物,乘海授渊,封渊为燕王。举朝大臣自顾雍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护关舒、综而已;”吴主不听。张昭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 ![]() ![]() [2]公孙渊派遣校尉宿舒、郞中令孙综携带表章赴吴称臣,吴王非常⾼兴,为此大赦天下。三月,吴王派遗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率领大军万人,携带金银财宝、奇珍异贷及九锡齐备,乘船渡海赏赐公孙渊,封公孙渊为燕王。自顾雍以下的満朝大臣都直言规劝,座为“公孙渊不可轻信,这样做,对他的恩遇太厚了,只要派遣官兵护送宿舒、孙综就够了。”吴王不接受。张昭说:“孙渊背叛魏国,害怕讨伐,从远地而来求援,绝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主意,打算自动向魏表明忠心,我们的两位使节不能返回,不也让天下人取笑吗?”吴王反复驳诘张昭,张昭越发坚持己见。吴王不能忍受,按着佩剑恼怒地说:“吴国士族之人⼊宮则参拜我,出宮则参拜您,我敬重您已经到了极点,而您屡次在大庭广众之下顶撞我,我常常唯恐自己做出不愿做的事。”张昭看着吴王说:“我虽然知陛下不会采纳我的建议,但每次都竭尽愚忠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太后临终时呼唤我到她的 ![]() [3]夏,五月,戊寅,北海王蕤卒。 [3]夏季,五月,戊寅(十八⽇),北海王曹蕤去世。 [4]闰月,庚寅朔,⽇有食之。 [4]闰五月,庚寅朔(初一),出现⽇食。 [5]六月,洛 ![]() [5]六月,洛 ![]() [6]鲜卑轲双能 ![]() ![]() ![]() ![]() ![]() ![]() ![]() ![]() ![]() ![]() ![]() [6]鲜卑首领轲比能引 ![]() ![]() ![]() ![]() ![]() ![]() ![]() ![]() ![]() ![]() ![]() ![]() ![]() ![]() [7]公孙渊知吴远难恃,乃斩张弥、许晏等首,传送京师,悉没其兵资珍宝。冬,十二月,诏拜渊大司马,封乐浪公。 [7]公孙渊自知吴国相距遥远难以信用靠,于是斩张弥、许晏等人首级,送到京城,全部呑并了吴国的士兵及带来的金银财宝。冬季,十二月,颁诏任命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为乐浪公。 吴主闻之,大怒曰:“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踊如山。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 吴王听到消息 ![]() 陆逊上疏曰;“陛下以神武之资,诞膺期运,破 ![]() ![]() ![]() ![]() 陆逊上书说:“陛下以神明威武的资质,生当大命,在乌林大破曹 ![]() ![]() ![]() 尚书仆 ![]() ![]() ![]() 尚书仆 ![]() ![]() ![]() 选曹尚书陆瑁上疏曰:“北寇与国,壤地连接,苟有间隙,应机而至。夫所以为越海求马,曲意于渊者,为赴目前之急,除腹心之疾也。而更弃本追末,捐近治远,忿以改规, ![]() ![]() 选曹尚南瑁上书说:“北方的魏与我国土地相接,如果稍有空隙,就会乘机而⼊。我们所以要渡越大海,求购马匹,违心结 ![]() ![]() ![]() 瑁重上疏曰:“夫兵⾰者,固前代所以诛暴 ![]() ![]() 陆瑁再次上书说:“战争,固然中古代用来诛杀暴 ![]() ![]() ![]() 吴主数遣人慰谢张昭,昭固不起。吴主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吴主烧其门, ![]() 吴王多次派人慰问张昭,向他道歉,张昭始终不出来。吴王有次出宮,经过张昭家门呼唤他,张昭声答病重。吴王让人火烧张昭家门,想要恐吓张昭,张昭也不出来。吴王便让人把火来掉,在门中长时间等侯,张昭几个儿子一齐扶张昭起 ![]() 初,张弥、许晏等至襄平,公孙渊 ![]() ![]() ![]() ![]() 最初,张弥、许晏等到达辽东襄平,公孙渊打算消灭他们,于是拆散他们的官兵,把中使秦旦、张群、杜德、⻩強等及宮兵六十人安置在玄菟。玄菟在辽东以北二百里,太守王赞管辖二百户人家。秦旦等都居住在民家,靠他们供给饮食,住了四十多天。秦旦与张群等商议说:“我们远在异域,辜负了使命,被弃于此地,与死无异。现观察此郡,防守十分薄弱,如果我们一旦齐心,放火烧焚城廓,杀死他们的官吏,为家国报仇雪聇,然后一死,也⾜以无恨了。这比苟且偷生,长久地做囚犯活着怎么样!”张群等都赞成。于是暗中相互约定,当在八月十九⽇夜里起事。那天中午,被郡中人张松告密,王赞便集合起部众,关闭城门,秦旦、张群、杜德、⻩強全都爬过城墙逃出。当时张群膝盖生疮,跟不上别人,杜德常常搀扶照应他一起走,山路程崎岖不平,走出六七百里,伤势更加严重,不能再向前走,躺在草丛中,互相守悲伤流泪。张群说:“我不幸伤得厉害,离死没儿天了,你们几位应该加紧向前赶路,指望有个去处,⽩⽩地守着我都会死在深山穷⾕之中,有什么益处!”杜德说:“万里流离,生死与共,怎么能忍心抛弃你!”于是推出秦旦、⻩強在前先行,杜德一人留守张群,采集野菜、山果给他吃。秦旦、杜德离开了几天,到达⾼句丽国,随机宣称吴王给⾼句丽王位宮及其主簿颁下诏书,谎称赏有赐品,都被辽东所劫掠。位宮等非常⾼兴,随即受诏,下令使人跟随秦旦返回 ![]() ![]() ![]() [8]是岁,吴主出兵 ![]() ![]() [8]这一年,吴王出动大军打算围攻新城,但因远离⽔域,停泊二十多天,不敢下船上岸。満宠对将领们说:“孙权得知我们迁移城址,必定在他的部众中说了狂妄自大的话,如今大举出兵而来,是想求得一时之功,虽然不敢到城前攻击,也必当上岸炫耀武力,显示实力有余。”于是秘密派遣步、骑兵六千人,埋伏在肥⽔隐蔽的地方等待。吴王果然率军上岸炫耀,満宠伏兵突然起而袭击,斩杀吴兵数百,吴兵中也有跳⼊⽔中淹死的。吴王又派全琮攻打六安,也没能攻下。 [9]蜀降都督张翼用法严峻,南夷豪帅刘胄叛。丞相亮以参军巴西马忠代翼,召翼令还。其人谓翼宜速归即罪。翼曰:“不然,吾以蛮夷蠢动,不称职,故还耳。然代代未至,吾方临场战,当运粮积⾕,为灭贼之资,岂可以黜退之故而废分家之务乎!”于是统摄不懈,代到乃发。马忠因其成基,破胄,斩之。 [9]蜀国降都督张翼执法严峻,南方夷人首领刘胄起兵叛 ![]() ![]() [10]诸葛亮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远米集斜⾕口,治斜⾕邸阁;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 [10]诸葛亮鼓励发展农业,训练军队,制作木牛、流马为运载工具,运粮集存在斜 ⾕口,修整斜⾕屯积军粮和物资的仓库;百姓和士兵得以休息,前后三年,才动用他们。 二年(甲寅、234) 二年(甲寅,公元234年) [1]舂,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寇,遣使约吴同时大举。 [1]舂季,二月,诸葛亮倾十万大军从斜⾕出兵攻魏,并派遣使节前往吴国相约同时大举出兵。 [2]三月,庚寅,山 ![]() [2]三月,庚寅(初六),山 ![]() [3]已酉,大赦。 [3]已酉(二十五⽇),大赦天下。 [4]夏,四月,大疫。 [4]夏季,四月,流行瘟疫。 [5]崇华殿灾。 [5]洛 ![]() [6]诸葛亮至,军于渭⽔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为垒拒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五矿丈原。 [6]诸葛亮到达县,大军驻扎在渭⽔的南面。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背⽔立营抵御诸葛亮,对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诸葛亮果然驻扎在五丈原。 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 ![]() 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肯定争夺北原,应当先去占据它。”议论的人多数都说不必这样,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登上北原,和北山连兵,断绝长安通往陇西的道路,使百姓和羌人动 ![]() ![]() 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已志不伸,乃公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诸葛亮因为前几次出兵,都是由于运粮跟不上,使自己的志向不能伸展,就分出队部实行屯田,作为长期驻军的基础,屯田的士兵和渭⽔之滨居民杂处在一起,而百姓安居乐业,蜀军并无私弊。 [7]五有,吴主⼊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众号十万;又遣陆逊、诸葛瑾将万余人⼊江夏、沔口,向襄 ![]() ![]() ![]() ![]() [7]五月,吴王率军信驻巢湖口,直指合肥新城,号称十万大军;又派遣陆逊、诸葛瑾统率一万余人进⼊江夏、沔口,进指襄 ![]() ![]() ![]() 时东我方吏士皆分休,庞表请召中军兵,并召所休将士,须集击之。散骑常侍广平刘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必不能制。宠请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先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矣。”帝从之。 此时,在东方的队部正轮番休假,満宠上表请征召中军兵,并征召休假的将士,集中力量 ![]() 宠 ![]() ![]() ![]() 満宠想要转移新城守军,引敌人到寿舂,明帝不同意,说:“从前汉光武派遣队部占据略 ![]() ![]() ![]() 満宠募壮士焚吴攻具, ![]() 満宠招募壮士烧焚吴国攻城的器械, ![]() ![]() 陆逊遣亲人韩扁奉表诣吴主,逻者得之。诸葛瑾闻之甚惧,书与逊云:“大驾已还,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宜当急去。”逊未答,方催人种、⾖,与诸将弈棋、 ![]() ![]() ![]() ![]() 陆逊派遣亲信韩扁携带表章到吴王那里,被魏巡逻的人截获。诸葛瑾听到消息后非常害怕,写信给陆逊说:“主上已经撤军回去,敌军俘得韩扁,会完全知道我们的虚实,而且河⽔已⼲,应当火速撤军。”陆逊未回答,正在催促部众种菜、种⾖,和部将下棋 ![]() ![]() ![]() ![]() ![]() 群臣以为司马懿方与诸葛亮相守未解,车驾可西幸长安。帝曰:“权走,亮胆破,大军⾜以制之,吾无忧矣。”遂进军至寿舂,录诸将功,封赏各有差。 群臣以为司马懿正在同诸葛亮相持不解,明帝可以向西临幸长安。明帝说:“孙权已经退走,诸葛亮必然破胆,大军⾜以制胜,我没有忧虑了。”于是进军到寿舂,检录各将领的功劳,封官授爵赏赐嘉奖各有不同。 [8]八月,壬申,葬汉孝献皇帝于禅陵。 [8]八月,壬申(二十⽇),在禅陵为汉献帝下葬。 [9]辛巳,帝还许昌。 [9]辛巳(二十九⽇),明帝返回许昌。 [10]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琊!” [10]司马懿同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诸葛亮就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服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恼羞成怒,上表请求出战。明帝派遣卫尉辛毗执持符节为军师来节制司马懿的行动。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来到,贼军不会再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无心作战,所以一定要请求出战,是向部众表示敢于用武而已。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能制胜我军,难道还要远隔千里而请求作战吗?”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九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诸葛亮派遣使节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亮病笃,汉使尚书仆 ![]() 诸葛亮病重,汉后主派遣尚书仆 ![]() ![]() 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 ![]() 这个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而退。百姓跑着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追赶汉宮。姜维命令杨仪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象是即将对司马懿进攻。司马懿收军后退,不敢向前 ![]() 初,汉前军师魏延,勇猛过人,善养士卒。每随亮出,辄 ![]() ![]() 起初,蜀汉前军师魏延,勇猛过人,善待士兵。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总是请求带兵一万人,和 诸葛亮分道行军队一样,诸葛亮制止而不许可。魏延常说诸葛亮胆怯,叹息抱怨自己的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杨仪为人⼲练机敏,诸葛亮每次兵,杨仪常常规划调遣队部,筹办粮⾕,不假思索,即刻便完,军事节制调度,都依靠杨仪理办。魏延 ![]() 费使吴,吴主醉,问曰:“杨仪、魏延,牧小人也,虽尝鸣⽝之益于是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 ![]() 费出使到吴国,吴王酒醉,问费说:“杨仪、魏延是像牧童一样的小人,虽然曾经以 ![]() ![]() 亮病困,与仪及司马费等⾝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这;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亮卒,仪秘不发丧,令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当自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琊!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之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自与共作行留部分,令手书与已连名,告下诸将。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出,奔马而去。延寻悔之,已不及矣。 诸葛亮病危的时候,与杨仪和司马费等安排死后退军的调度,命令魏延殿后阻击追敌,姜维作为副将;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军队便自行出发。诸葛亮去世,杨仪秘而不发丧,让费去魏延处揣度他的意向。魏延说:“丞相虽然去世,还有我在。相府亲信和官属,便可将遗体送还归葬,我当亲自统率各路大军攻击贼军;怎么能因一人死去而废弃天下的大事呢?何况我魏延是何等人,就应当被杨仪约束,作断后的将军吗?”他就私自和费共同作出撤退和留下的安排,让费亲笔写信连同自己签名,传告下面将领。费欺骗魏延说:“我当为您回去向杨仪解释,杨仪是个文官,很少经历军事,一定不会违抗尊命。”费出来,策马奔驰而去。魏延旋即后悔,但已追不到费了。 延遣从觇仪等, ![]() ![]() ![]() 魏延派人窥探到杨仪等人打算按照诸葛亮既定的计划,各军营依次带领队部撤还。魏延 ![]() ![]() 诸军还成都,大赦,谥诸葛亮曰忠武侯。初,亮表于汉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弟子⾐食,自有余饶,臣不别治生以长寸尺。若臣死之⽇,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卒如其所言。 各路大军返回成都,大赦天下,赐诸葛亮谥号为忠武侯。当初,诸葛亮曾上表汉王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家中弟子⾐食,自有富裕,我没有别的收⼊增加家产。臣死去之⽇,必不让家內有多余的绢帛,家外有多余的钱财,而有负陛下。”最后,果如其所言。 丞相长史张裔常称亮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所以忘其⾝者也!” 丞相长史张裔常称赞诸葛亮:“他行赏不遗忘疏远的人,处罚不宽恕亲近的人,封爵不允许无功者取得,刑责不因为是权贵而免除。这就是贤能者和一般人都能够忘⾝报国的原因。” 陈寿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內,感哺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兼之亚匹矣。 陈寿评曰:诸葛亮当丞相,安抚百姓,显示法度准则,限制员官的职权,遵照法令制度,开诚布公,坦⽩无私。对尽忠而有益于家国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加奖赏,对违法而怠慢的人,即使是亲近者也必定处罚;对真心诚意认罪悔改的人,即使罪行较重也必定释放,对⾰命化言巧语进行掩饰的人,即使罪行较轻也必定诛杀;再小的善行也予以赞扬,再小的恶行也予以贬责。精 ![]() ![]() [11]初,长⽔校尉廖立,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副,常以职位游散,快快怨谤无已,亮废产为民,徙之汶山。及亮卒,立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平闻之,亦发病死。平常冀亮复收已,得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也。 [11]当初,长⽔校尉廖立,自以为才气名声适宜作诸葛亮的副手,常因职位调动频繁,抱怨诽谤,怏怏不已。诸葛亮罢免廖立为平民,放逐到汶山。到诸葛亮去世,廖立流着泪说:“我终生要做野人了!”李平听到噩耗,也发病而死。这是由于李平常常希望诸葛亮再次收用自己,得以补过,而料想后来的当权者不能这样做的缘故。 习凿齿论曰: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流汨哭泣,李严致死,岂徙无怨言而已哉!夫⽔至平而琊者取法,鉴至明而丑者忘怒;⽔鉴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鉴无私,犹以免谤;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鉴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 习凿齿论曰:从前管仲夺了伯氏在骈地的采邑三百多家,伯氏终生没有怨言而已!圣人都取为是件难事。诸葛亮去世使廖立流泪哭泣,李平发病而死,岂只是没有怨言而已!⽔最平正,倾斜的物体会取以为准;镜最明亮,丑陋的人会忘记发怒。平⽔、明镜所以能使万物原形毕现而不招致怨恨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无私。⽔、镜无私,还可以因此免遭毁谤,何况大人君子心怀怜惜众生的爱心,广布体恤宽恕的恩德,法在不可不用时才使用,刑罚加于罪犯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不因怒而诛杀,天下还会有不顺服的人吗? [12]蜀人所在求为诸葛亮立庙,汉主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步兵校尉习隆等上言:请近其墓,立一庙于沔 ![]() [12]蜀地民众请求为诸葛亮建立祭庙,汉王不准。百姓于是随着岁时节令在路上自己祭祀。步兵校尉习隆等向上建议:请在靠近诸葛亮墓地的沔 ![]() 汉主以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以丞相长吏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寻加琬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神守举止,有如平⽇,由是众望渐服。 汉后主任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授予符节,督领汉中,任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管国事,不久又给蒋琬加官行都护,授予符节,兼益州刺史。当时刚刚失去统帅,远近都惶惶不安,蒋琬则出类拔萃,处在百官之首,既没有悲戚的面容,也没有⾼兴的样子,神态举止,如同平⽇。于是逐渐赢得人心。 吴人闻诸葛亮卒,恐魏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 ![]() ![]() 吴国听说诸葛亮去世,害怕魏乘机攻取蜀地,增加巴丘守军一万人,一是打算用以救援,二是打算待机分割。蜀国听到后,也增加永安的守军的以防止非常情况发生。汉后主命右中郞将宗预出使吴国,吴王问道:“吴国与西蜀,尤如一家,可是听说西蜀却增加了⽩帝城的守军,为什么?”宗预对答说:“我认为吴国增加巴丘的军队,西蜀增加⽩帝城的守卫,都是符合时势的必然举动,都不⾜以互相询问。”吴王大笑,称赞他抗言不屈,言无所隐。对他的礼遇仅次于邓芝。 [13]吴诸葛恪以丹 ![]() ![]() ![]() ![]() [13]吴国诸葛恪因丹 ![]() ![]() ![]() ![]() ![]() [14]冬,十一月,洛 ![]() [14]冬季,十一月,洛 ![]() [15]吴潘浚讨武陵蛮,数年,斩获数万。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十一月,浚还武昌。 [15]吴国潘浚讨伐武陵蛮夷,几年时间,斩杀俘获几万人。自此之后,各蛮夷部落衰落,一方平静无事。十一月,潘浚返回武昌。 wWW.yAnDxs.Cc |
上一章 资治通鉴 下一章 ( → ) |
资治通鉴vip未删节下载由网友提供,《资治通鉴》情节富于变化、节奏流畅,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文学作品,眼袋小说网免费提供资治通鉴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