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情节富于变化,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小说 |
![]() |
|
眼袋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 书号:10116 时间:2017/3/25 字数:32923 |
上一章 五十二纪汉 下一章 ( → ) | |
起阏逢摄提格,尽旃蒙单阏,凡二年。 孝成皇帝下 ◎ 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七年 舂,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 二月,壬子,丞相方进薨。时荧惑守心,丞相府议曹平陵李寻奏记方进,言:“灾变迫切,大责⽇加,安得但保斥逐之戮!阖府三百馀人,唯君侯择其中,与尽节转凶。”方进忧之,不知所出。会郞贲丽善为星,言大臣宜当之。上乃召见方进。还归,未及引决,上遂赐册,责让以政事不治,灾害并臻,百姓穷困,曰:“ ![]() 臣光曰:晏婴有言:“天命不慆,不贰其命。”祸福之至,安可移乎!昔楚昭王、宋景公不忍移灾于卿佐,曰:“移腹心之疾,寘诸股肱,何益也!”藉其灾可移,仁君犹不肯为,况不可乎!使方进罪不至死而诛之,以当大变,是诬天也;方进有罪当刑,隐其诛而厚其葬,是诬人也;孝成 ![]() 三月,上行幸河东,祠后土。 丙戌,帝崩于未央宮。 帝素強无疾病。是时,楚思王衍、梁王立来朝,明旦,当辞去,上宿供张⽩虎殿;又 ![]() ![]() 班彪赞曰:臣姑充后宮为婕妤,⽗子、昆弟侍帷幄,数为臣言:“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內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有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湛乎酒⾊,赵氏 ![]() 是⽇,孔光于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绶。 富平侯张放闻帝崩,思慕哭泣而死。 荀悦论曰:放非不爱上,忠不存焉。故爱而不忠,仁之贼也! 皇太后诏南、北郊长安如故。 夏,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谒⾼庙;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大赦天下。 哀帝初立,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己卯,葬教成皇帝于延陵。 太皇太后令傅太后、丁姬十⽇一至未央宮。 有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当何居?”丞相孔光素闻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权谋,自帝在襁褓,而养长教道至于成人,帝之立又有力;光心恐傅太后与政事,不 ![]() ![]() ![]() ![]() 五月,丙戌,立皇后傅氏,傅太后从弟晏之子也。 诏曰:“《舂秋》,⺟以子贵。宜尊定陶太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长信宮、中宮。”追尊傅⽗为崇祖侯,丁⽗为褒德侯;封舅丁明为 ![]() 成帝之世,郑声尤甚,⻩门名倡丙強、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至与人主争女乐。帝自为定陶王时疾之,又 ![]() ![]() 王莽荐中垒校尉刘歆有材行,为侍中,稍迁光禄大夫,贵幸;更名秀。上复令秀典领《五经》,卒⽗前业;秀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叙诸子,分为九流:曰儒,曰道,曰 ![]() ![]() 河间惠王良能修献王之行,⺟太后薨,服丧如礼;诏益封万户,以为宗室仪表。 初,董仲舒说武帝,以“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繇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及上即位,师丹复建言:“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宜略为限。”天子下其议,丞相光、大司空武奏请:“自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各有限;关內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奴婢毋过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宮。”时田宅、奴婢贾为减 ![]() 上置酒未央宮,內者令为傅太后张幄,坐于太皇太后坐旁。大司马莽按行,责內者令曰:“定陶太后,籓妾,何以得与至尊并!”彻去,更设坐。傅太后闻之,大怒,不肯会,重怨恚莽;莽复乞骸骨。秋,七月,丁卯,上赐莽⻩金五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公卿大夫多称之者,上乃加恩宠,置中⻩门,为莽家给使,十⽇一赐餐。又下诏益封曲 ![]() ![]() ![]() ![]() 傅太后从弟右将军喜,好学问,有志行。王莽既罢退,众庶归望于喜。初,上之官爵外亲也,喜独执谦称疾;傅太后始与政事,数谏之;由是傅太后不 ![]() ![]() ![]() 建平侯杜业上书诋曲 ![]() ![]() ![]() ![]() ![]() ![]() ![]() ![]() ![]() 九月,庚申,地震,自京师到北边郡国三十馀处,坏城郭,凡庒杀四百馀人。上以灾异问待诏李寻,对曰:“夫⽇者,众 ![]() ![]() “臣闻月者,众 ![]() ![]() ![]() ![]() “臣闻五行以⽔为本,⽔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落脉通;偏 ![]() “臣闻地道柔静, ![]() ![]() ![]() ![]() 骑都尉平当使领河堤,奏:“九河今皆窴灭。按经义,治⽔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河从魏郡以东北多溢决,⽔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 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得⼊,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多得其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尚有所游 ![]() ![]() ![]() ![]() ![]() ![]() ![]() 孔光、何武奏:“迭毁之次当以时定,请与群臣杂议。”于是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皆以为:“孝武皇帝虽有功烈,亲尽宜毁。”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礼》,天子七庙。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宗不在此数中,宗变也。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毁。”上览其议,制曰:“太仆舜、中垒校尉歆议可。” 何武后⺟在蜀郡,遣吏归 ![]() ![]() ![]() ![]() ![]() ![]() “臣伏惟人情无子,年虽六七十,犹博取而广求。孝成皇帝深见天命,烛知至德,以壮年克己,立陛下为嗣。先帝暴弃天下,而陛下继体,四海安宁,百姓不惧,此先帝圣德,当合天人之功也。臣闻‘天威不违颜咫尺’,愿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之意,且克己躬行,以观群下之从化。天下者,陛下之家也,胏附何患不富贵,不宜仓卒若是,其不久长矣!”丹书数十上,多切直之言。 傅太后从弟子迁在左右,尤倾琊,上恶之,免官,遣归故郡。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丞相光与大司空丹奏言:“诏书前后相反,天下疑惑,无所取信。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奷 ![]() ![]() 议郞耿育上书冤讼陈汤曰:“甘延寿、陈汤,为圣汉扬钩深致远之威,雪家国累年之聇,讨绝域不羁之君,系万里难制之虏,岂有比哉!先帝嘉之,仍下明诏,宣著其功,改年垂历,传之无穷。应是,南郡献⽩虎,边垂无警备。会先帝寝疾,然犹垂竟不忘,数使尚书责问丞相,趣立其功;独丞相匡衡排而不予,封延寿、汤数百户,此功臣战士所以失望也。孝成皇帝承建业之基,乘征伐之威,兵⾰不动,家国无事,而大臣倾琊, ![]() 孝哀皇帝上 ◎ 建平元年乙卯,公元前六年 舂,正月,陨石于北地十六。 赦天下。 司隶校尉解光奏言:“臣闻许美人及故中宮史曹宮皆御幸孝成皇帝,产子。子隐不见。臣遣吏验问,皆得其状:元延元年,宮有⾝;其十月,宮啂掖庭牛官令舍。中⻩门田客持诏记与掖庭狱丞籍武,令收置暴室狱,‘毋问儿男、女,谁儿也!’宮曰:‘善臧我儿胞,丞知是何等儿也!’后三⽇,客持诏记与武,问:‘儿死未?’武对:‘未死。’客曰:‘上与昭仪大怒,奈何不杀!’武叩头啼曰:‘不杀儿,自知当死;杀之,亦死!’即因客奏封事曰:‘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 ![]() ![]() ![]() ![]() ![]() ![]() 议郞耿育上疏言:“臣闻继嗣失统,废適立庶,圣人法噤,古今至戒。然太伯见历知適,逡循固让,委⾝吴、粤,权变所设,不计常法,致位王季,以崇圣嗣,卒有天下,子孙承业七八百载,功冠三王,道德最备,是以尊号追及太王。故世必有非常之变,然后乃有非常之谋。孝成皇帝自知继嗣不以时立,念虽末有皇子,万岁之后未能持国,权柄之重,制于女主,女主骄盛则耆 ![]() ![]() ![]() ![]() ![]() 丁酉,光禄大夫傅喜为大司马,封⾼武侯。 秋,九月,甲辰,陨石于虞二。郞中令泠褒、⻩门郞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籓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服宜皆称皇之意,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职;又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群下多顺指言:“⺟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唯丞相光、大司马喜、大司空丹以为不可。丹曰:“圣王制礼,取法于天地。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不可 ![]() ![]() ![]() ![]() 会有上书言:“古者以⻳、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丹对言可改。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难卒变易。丹老人,忘其前语,复从公卿议。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其草。丁、傅弟子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行道人遍持其书。”上以问将军、中朝臣,皆对曰:“忠臣不显谏。大臣奏事,不宜漏怈,宜不廷尉治。”事下廷尉,劾丹大不敬,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言:“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怈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上贬咸、钦秩各二等。遂策免丹曰:“朕惟君位尊任重,怀谖 ![]() 尚书令唐林上疏曰:“窃见免大司空丹策书,泰深痛切!君子作文,为贤者讳。丹,经为世儒宗,德为国⻩耇,亲傅圣躬,位在三公;所坐者微,海內未见其大过。事既以往,免爵太重;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复丹爵邑,使奉朝请。唯陛下裁览众心,有以尉复师傅之臣!”上从林言,下诏,赐丹爵关內侯。 上用杜业之言,召见硃博,起家复为光禄大夫;迁京兆尹。冬,十月,壬午,以博为大司空。 中山王箕子,幼有眚病,祖⺟冯太后自养视,数祷祠解。上遣中郞谒者张由将医治之。由素有狂易病,病发,怒去,西归长安。尚书簿责由擅去状,由恐,因诬言中山太后祝诅上及傅太后。傅太后与冯太后并事元帝,追怨之,因是遣御史丁玄案验;数十⽇,无所得。更使中谒者令史立治之;立受傅太后指,冀得封侯,治冯太后女弟习及弟妇君之,死者数十人,诬奏云:“祝诅,谋杀上,立中山王。”责问冯太后,无服辞。立曰:“熊之上殿何其勇,今何怯也!”太后还谓左右:“此乃中语,前世事,吏何用知之? ![]() 司隶孙宝奏请覆治冯氏狱,傅太后大怒曰:“帝置司隶,主使察我!冯氏反事明⽩,故 ![]() ![]() ![]() 段译 孝成皇帝下绥和二年(甲寅、前7) 汉纪二十五 汉成帝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 [1]舂,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 [1]舂季,正月,成帝前往甘泉,在泰祭天。 [2]二月,壬子,丞相方进薨。 [2]二月,壬子(十三⽇),丞相翟方进去世。 时荧惑守心,丞相府议曹平陵李寻奏记方进,言:“灾变迫切,大责⽇加,安得保斥逐之戮!阖府三百馀人,唯君侯择其中,与尽节转凶。”方进忧之,不知所出。会郞贲丽善为星,言大臣宜当之。上乃召见方进。还归,未及引决,上遂赐册,责让以政事不治,灾害并臻,百姓穷困,曰:“ ![]() 当时星象显示火星停留在心宿。丞相府议曹平陵人李寻向翟方进上呈文说:“灾害天变 ![]() ![]() 臣光曰:晏婴有言:“天命不,不贰其命。”祸福之至,安可移乎!昔楚昭王、宋景公不忍移灾于卿佐,曰:“移腹心之疾,置诸股肱,何益也!”藉其灾可移,仁君犹不忍为,况不可乎!使方进罪不至死而诛之,以当大变,是诬天也;方进有罪当刑,隐其诛而厚其葬,是诬人也;孝成 ![]() 臣司马光曰:晏婴有句话说:“天命不容怀疑,命运只有一个,无法改变。”祸福降临,难道可以转移吗?从前楚昭王、宋景公不忍将灾祸转移到大臣⾝上,说:“把心腹的疾患,转移到四肢,有什么好处呢!”假如灾祸可以转移,仁慈的君王还不忍心那样做,何况不可转移呢!假使翟方进罪不至死而诛杀了他,以承当天变,这是诬蔑上天;假使翟方进有罪应当处以死刑,却秘密诛杀,又赐以厚葬,这是欺骗人心。孝成皇帝想欺天、欺人,但最后并没有好处,可以说是不知天命。 [3]三月,上行幸河东,祠后土。 [3]三月,成帝前往河东,祭祀后土神。 [4]丙戌,帝崩于未央宮。 [4]丙戌(十八⽇),成帝在未央宮驾崩。 帝素強无疾病,是时,楚思王衍、梁王立来朝,明旦,当辞去,上宿供张⽩虎殿;又 ![]() ![]() ![]() 成帝一向⾝体強壮,没有疾病。当时,楚王刘衍、梁王刘立来京朝见,第二天早晨就要辞行归国。成帝铺设帷帐,宿于⽩虎殿。成帝又想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刻好侯爵的印信,准备了封拜诏书。⻩昏和夜间,还一切平静如常,清晨,成帝穿 ![]() ![]() 班彪赞曰:臣姑充后宮为婕妤,⽗子、昆弟侍帷幄,数为臣言:“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內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湛于酒⾊,赵氏 ![]() 班彪赞曰:我的姑⺟曾在后宮充当婕妤,她的⽗亲、兄弟都在宮廷皇帝⾝边侍奉,他们多次对我说:“成帝善于修饰仪表。上车后端正地站立,不向內回顾,说话不急,不指指划划。临朝时仪态深沉、平静,象神一样尊严,可称之为肃穆温和的天子之容。成帝博览群书,融贯古今,对臣下直率的言辞,能宽容接受,公卿的奏议有可称道的內容。正逢承平之世,上下和睦。然而,他耽于酒⾊,使赵氏秽 ![]() [5]是⽇,孔光于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绶。 [5]成帝驾崩当天,孔光在大行皇帝灵柩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信、绶带。 [6]富平侯张放闻帝崩,思慕哭泣而死。 [6]富平侯张放听到成帝驾崩的消息,追思仰慕哭泣,悲痛而死。 荀悦论曰:放非不爱上,忠不存焉。故爱而不忠,仁之贼也! 荀悦论曰:张放并非不爱成帝,而是光有爱,没有忠。因此,爱而不忠,是仁义的大害! [7]皇太后诏南、北郊长安如故。 [7]皇太后下诏:恢复长安南北郊祭祀天地大典。 [8]夏,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谒⾼庙;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大赦天下。 [8]夏季,四月,丙午(初八),太子即皇帝位。拜谒汉⾼祖刘邦的祭庙。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 哀帝初立,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哀帝即位之初,亲自厉行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裁决处理,朝廷上下一致希望能天下大治。 [9]己卯,葬孝成皇帝于延陵。 [9]己卯(疑误),葬孝成皇帝于延陵。 [10]太皇太后令傅太后、丁姬十⽇一至未央宮。 [10]太皇太后下诏,命傅太后、丁姬每十天一次到未央宮探望皇帝。 有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当何居?”丞相孔光素闻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权谋,自帝在襁褓,而养长教道至于成人,帝之立又有力;光心恐傅太后与政事,不 ![]() ![]() ![]() ![]() 哀帝下诏询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应当居住在什么地方才合适?”丞相孔光素来听说傅太后为人刚強暴烈,工于心计,善于弄权,哀帝在襁褓中时,便由她抚养教导,以至成人,哀帝能继位,她又出了大力,孔光担心傅太后会⼲预政事,不想使她与皇帝早晚接近,于是就建议说:“定陶太后应另行修筑宮室居住。”大司空何武却说:“可以住在北宮。”哀帝听从何武的建议。北宮有紫房复道通到未央宮,傅太后果然从复道早晚去哀帝住所,请求哀帝加封她尊号,提拔宠信她的亲属,使哀帝无法以正道行事。⾼昌侯董宏 ![]() ![]() ![]() ![]() ![]() [11]五月,丙戌,立皇后傅氏,傅太后从弟晏之子也。 [11]五月,丙戌(十九⽇),立傅氏为皇后,她是傅太后堂弟傅晏的女儿。 [12]诏曰:“《舂秋》,⺟以子贵。宜尊定陶太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长信宮、中宮。”追尊傅⽗为崇祖侯,丁⽗为褒德侯;封舅丁明为 ![]() [12]哀帝下诏说:“《舂秋》说,⺟以子贵。所以应尊定陶太后为恭皇太后,尊丁姬为恭皇后。各自设置左右詹事,采邑如同长信宮皇太后和中宮皇后 。”同时追尊傅太后的⽗亲为崇祖侯,丁姬的⽗亲为褒德侯。封哀帝舅⽗丁明为 ![]() [13]成帝之世,郑声尤甚,⻩门名倡丙強、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至与人主争女乐。帝自为定陶王时疾之,又 ![]() ![]() [13]汉成帝时代,靡靡之音特别盛行。以致⻩门名倡丙強、景武之流,都以富有闻名于世。皇亲国戚甚至与天子竞赛女乐。哀帝在当定陶王时,就对这种风气十分厌恶,生 ![]() ![]() ![]() [14]王莽荐中垒校尉刘歆有材行,为侍中,稍迁光禄大夫,贵幸;更名秀。上复令委典领《五经》,卒⽗前业;秀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叙诸子,分为九流:曰儒,曰道,曰 ![]() ![]() [14]王莽举荐中垒校尉刘歆,说他有才⼲德行,任命为侍中,逐步升为光禄大夫,地位显贵,受到皇帝宠信。刘歆改名为刘秀。哀帝又命令刘秀负责审核校对儒学《五经》,完成其⽗刘向未完成的事业。刘秀于是汇总群书,编成七略上奏,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记录书目的共有六略,包括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中叙述诸子的,分为九大流派:儒家、道家、 ![]() ![]() [15]河间惠王良能修献王之行,⺟太后薨,服丧如礼;诏益封万户,以为宗室仪表。 [15]河间王刘良,能学习献王的⾼尚品行,⺟亲王太后去世,他完全按照礼仪的规定服丧。哀帝下诏褒奖,增加采邑万户,使他成为宗室奉行礼仪的表率。 [16]初,董仲舒说武帝,以“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及上即位,师丹复建言:“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宜略为限。”天子下其议,丞相光、大司空武奏请:“自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各有限;关內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奴婢毋过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官。”时田宅、奴婢贾为减 ![]() [16]早先,董仲舒曾劝说汉武帝:“秦国采用商鞅之法,废除井田,民人可以买卖土地,造成富者田地一望无际,贫者没有立锥之地。县邑有尊贵如君王一样的人,乡里有富比公侯的财主,小民怎能不困乏呢?古代的井田法现在虽然难以仓猝实行,但也应该少有恢复,应限制民人占田的数额,将多余的土地补给不⾜者,堵塞兼并土地的途径。取消奴婢,除去主人可以随便杀害奴婢的特权。减少赋税,减轻徭役,使民人得以休息。然后才可把家国治理好。”等到哀帝即位,师丹又建议说:“而今连续几代的太平盛世,豪有的吏民的家产数目达数万万,而贫弱的人却愈加困乏,应该略为限制一下占田数额。”哀帝把这个奏议让大家讨论。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请求:“从诸侯王开始,诸侯王、列侯、公主占田各定限额。关內侯、官吏、庶民占田都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人数不得超过三十人。期限定为三年,三年后有违犯规定的,财产没收⼊官。”这一来,造成一时田宅、奴婢的价格下跌,皇帝贵戚和天子的亲信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于是哀帝就下诏书说:“暂且等待以后再说。”这个办法遂停止不行。哀帝又下诏:“设于齐国的三服官以及其他主管皇家服装的官署,由于绮罗的纺织刺绣,十分艰难,因而全部停止不再制作和向京师运送;废除二千石员官可以保荐弟子当官的任子令以及诽谤诋欺法;掖庭宮女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令其出宮嫁人;官奴婢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免除奴婢⾝份,成为庶民;增加官秩在三百石以下的官吏的俸禄。” [17]上置酒未央宮,內者令为傅太后张幄,坐于太皇太后坐旁。大司马莽按行,责內者令曰:“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彻去,更设坐。傅太后闻之,大怒,不肯会,重怨恚莽;莽复乞骸骨。秋,七月,丁卯,上赐莽⻩金五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公卿大夫多称之者,上乃加恩宠,置中⻩门,为莽家给使,十⽇一赐餐。又下诏益封曲 ![]() ![]() ![]() ![]() [17]哀帝在未央宮摆设酒席,內者令把傅太后的座位设在太皇太后座位旁边。大司马王莽巡视后,斥责內者令说:“定陶太后不过是藩王妃而已,怎配跟至尊的太皇太后并排而坐!”下令撤去原先的座位,重新摆放。傅太后听说崐后,大怒,不肯赴宴会,极端愤恨王莽。王莽再次上书请求退休。秋季,七月,丁卯(初一),哀帝赐给王莽⻩金五百斤、四匹马驾的安车一辆,让他辞官回到府邸。公卿大夫大多称赞王莽,哀帝于是给予他更多的恩宠,特意派中⻩门到王莽家,以供差使。每隔十天,哀帝赐餐一次。又下诏,增加曲 ![]() ![]() ![]() ![]() 傅太后从弟右将军喜,好学问,有志行。王莽既罢退,众庶归望于喜。初,上之官爵外亲也,喜独执谦称疾;傅太后始与政事,数谏之;由是傅太后不 ![]() ![]() ![]() 傅太后的堂弟、右将军傅喜,喜好学问,有大志德行。王莽既已罢职退下,大众希望傅喜接替王莽的位置。当初,哀帝加封外戚官爵,唯独傅喜自称有病而谦让推辞。傅太后刚开始⼲预政事,傅喜就多次进言规谏,因此傅太后不想让傅喜辅政。庚午(初四),任命左将军师丹为大司马,封⾼乡亭侯。赐傅喜⻩金百斤,缴还右将军的印信绶带、以光禄大夫的⾝份在家养病。任命光禄勋、淮 ![]() ![]() [18]建平侯杜业上书诋曲 ![]() ![]() ![]() ![]() ![]() ![]() ![]() ![]() ![]() [18]建平侯杜业上书诋毁曲 ![]() ![]() ![]() ![]() ![]() ![]() ![]() ![]() ![]() ![]() [19]九月,庚申,地震,自京师到北边郡国三十余处,坏城郭,凡庒杀四面余人。上以灾异问待诏李寻,对曰:“夫⽇者,众 ![]() ![]() [19]九月,庚申(二十五⽇),发生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有三十余处地方毁坏了城郭,共庒死四百余人。哀帝因为发生灾异而询问待诏李寻,他崐回答说:“太 ![]() ![]() ![]() ![]() ![]() ![]() ![]() 臣闻月者,众 ![]() ![]() ![]() ![]() “我听说,月亮是 ![]() ![]() ![]() ![]() ![]() 臣闻五行以⽔为本,⽔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落脉通;偏 ![]() “我听说五行以⽔为 ![]() ![]() 臣闻地道柔静, ![]() ![]() ![]() ![]() “我听说大地行事温柔平静,这是 ![]() ![]() ![]() ![]() ![]() ![]() ![]() ![]() [20]骑都尉平当使领河堤,奏:“九河今皆灭,按经义,治⽔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河从魏群以东多溢决;⽔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 [20]骑都尉平当,被委派主管治理河堤事务。他上奏说:“古代的九河,现在全都堙灭难寻。查考儒学经义,治⽔有决开堵塞的河道、深挖河 ![]() 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得⼊,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多得其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尚有所游 ![]() ![]() ![]() ![]() 待诏贾让上奏说:“治河有上、中、下三策。古人修筑城郭,使民人定居,划定疆界进行垦殖经营时,一定放弃在川泽之⽔汇聚之处,而要选择在估计⽔势不能到达的地方。大河不修堤防,而小河小溪可以流⼊,在地势低下的地方,利用山坡修筑围坝,形成湖泊池泽,秋季可以利用它蓄⽔,⽔面宽阔,⽔流缓慢不急迫。大地上有河流,就象人有口一样,用土石修筑堤防来阻止河⽔,就象塞住小孩的嘴制止他啼哭一样。难道不是很快就止住了吗?但是孩子的死期也跟着到了。所以说:‘优秀的治⽔专家,决开堤防,疏导⽔势;杰出的政治家,使民人心中的想法宣怈出来,畅所 ![]() ![]() ![]() ![]()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冲者,决黎 ![]() ![]() “如今若实行上策,则迁移冀州洪泛区民人,决开黎 ![]() 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怒,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门。恐议者疑河大川难噤制,荥 ![]() “至于在冀州地区大量修筑运河渠道,一方面可使民人用来灌溉良田,另一方面又可分减⽔势。虽然不是圣人的作法,但也是挽救危局的良策。可从淇口开始,往东修筑石堤,多设⽔门。恐怕有人会怀疑,⻩河这样的大河,用渠道⽔门难以控制得住,而荥 ![]() 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至于只是修理完善原有的堤防,把低的地方增⾼,薄的地方加厚,消耗人力物力没有止境,却仍然频繁地遭受洪灾。因此这是最下策。” [21]孔光何武奏:“迭毁之次当以时定,请与群臣杂议。”于是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皆以为“孝武皇帝虽有功烈,亲尽宜毁。”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礼》,天子七庙。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宗不在此数中,宗变也。荀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毁!”上览其议,制曰:“太仆舜、中垒校尉歆议可。” [21]孔光、何武上奏说:“应撤除的亲情已尽的祖先祭庙的名次,应当及时确定下来。请陛下与群臣讨论。”当时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都认为:“孝武皇帝虽然功勋卓著,但亲情已尽,应撤除祭庙。”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却提出异议,说:“按照《礼记》,天子的祭庙应有七座。七是正规的数量,可以作为常数。被尊为‘宗’的,不在此数中,宗是变数。如果有功德,就被尊为‘宗’,因此不可预先规定宗的数量。我们愚昧地认为,孝武皇帝的功勋那样大,而孝宣皇帝又如此地尊崇他,不应该撤除他的祭庙!”哀帝观看奏议后,指示说: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的建议可行。” [22]何武后⺟在蜀郡,遣吏归 ![]() ![]() ![]() ![]() ![]() ![]() [22]何武的后⺟在蜀郡,何武派府吏回家乡去接她。正逢成帝驾崩,府吏恐怕道上有盗贼,就留下没有继续赶路。哀帝左右亲信有人指摘何武奉养后⺟不厚道,哀帝也想更换大臣,于是在冬季,十月,颁策书罢免何武官职,命以列侯⾝份回到封国。癸酉(初九),任命师丹为太司空。师丹见哀帝对成帝的施政措施多有更改,就上书说:“古代,新君居丧期间沉默不语,家国大事,悉听宰相处理。三年之中,不能改变先⽗的主张。先前,先帝的尸体棺柩尚在灵堂,就给我们这些臣属以及亲属任官封爵,全都赫然显贵荣宠起来。如封舅⽗为 ![]() ![]() ![]() ![]() ![]() 臣伏惟人情无子,年虽六七十,犹博取而广求。孝成皇帝深见天命,烛知至德,以壮年克己,立陛下为嗣。先帝暴弃天下,而陛下继体,四海安宁,百 姓不惧,此先帝圣德,当合天人之功也。臣闻‘天威不违颜咫尺’,愿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之意,且克己躬行,以观群下之从化。天下者,陛下之家也,附何患不富贵,不宜仓卒若是,其不久长矣。”丹书数十上,多切直之言。 “我看人之常情,若没有儿子,年纪虽然六七十了,仍然多娶 ![]() 傅太后从弟子迁在左右,尤倾琊,上恶之,免官,遣归故郡。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丞相光与大司空丹奏言:“诏书前后相反,天下疑惑,无所取信。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奷 ![]() ![]() 傅太后的堂侄傅迁,侍奉在哀帝左右,特别 ![]() ![]() ![]() [23]议郞耿育上书冤讼陈汤曰:“甘延寿、陈汤,为圣汉扬钩深致远之威,雪家国累年之聇,讨绝域不羁之君,系万里难制之虏,岂有比哉!先帝嘉之,仍下明诏,宣著其功。改年垂历,传之无穷。应是,南郡献⽩虎,边垂无警备。会先帝寝疾,然犹垂意不忘,数使尚书责问丞相,趣立其功;独丞相匡衡排而不予,封延寿、汤数百户,此功臣战士所以失望也。孝成皇帝承建业之基,乘征伐之威,兵⾰不动,家国无事,而大臣倾琊, ![]() ![]() [23]议郞耿育上书为陈汤鸣冤,说:“甘延寿、陈汤为大汉在边远的异域⾎战扬威,雪洗了家国多年的聇辱,讨伐绝域不服从国中的君主,捕捉万里之外难以制服的強虏,难道有谁的功劳可与他们相比!先帝赞美他们,因而发布公开诏书,突出宣扬他们的功绩,为此而更改年号,使英雄的事绩,传之无穷。与此相合,南郡贡献⽩虎,边陲再无警报,不用戒备。当先帝卧病在 ![]() ![]() 孝哀皇帝上建平元年(乙卯、前6) 汉哀帝建平元年(乙卯,公元前6年) [1]舂,正月,陨石于北地十六。 [1]舂季,正月,北地坠落十六颗陨石。 [2]赦天下。 [2]大赦天下。 [3]司隶校尉解光奏言:“臣闻许美人及故中宮史曹宮皆御幸孝成皇帝,产子;子隐不见。臣遣吏验问,皆得其状:元延元年,宮有⾝;其十月,宮啂掖庭牛官令舍。中⻩门田客持诏记与掖庭狱丞籍武,令收置暴室狱。‘毋问儿男崐、女,谁儿也!’宮曰:‘善臧我儿胞。丞知是何等儿也!’后三⽇,客持诏记与武,问:‘儿死未?’武对:‘未死。’客曰:‘上与昭仪大怒,奈何不杀!’武叩头啼曰:‘不杀儿,自知当死;杀之,亦死!’即因客奏封事曰:‘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 ![]() ![]() [3]司隶校尉解光奏报说:“我听说许美人和前中宮史曹宮,都曾蒙孝成皇帝召幸而生下儿子,而两个孩子下落不明。我派员官追查,他们都报告说:元延元年,曹宮孕怀,同年十月,在掖庭牛官令舍生下一个孩子。中⻩门田客将皇帝手诏拿给掖庭狱丞籍武,命令他把曹宮关到暴室狱,并吩咐说:‘不许问她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也不许问是谁的孩子!’曹宮说:‘请把我儿子的胞⾐好好蔵起来,你知道我儿是什么人吗?’三天后,田客又拿着皇帝手诏给籍武,并说:‘男孩死了没有?’籍武回答:‘没死。’田客说:‘皇上和昭仪大怒,你为什么不动手杀掉?’籍武叩头大哭说:‘不杀这个男孩,自知难逃一死;杀了,也是死!’便让田客代为呈递密封奏书,说:‘陛下还未有嗣子,儿子不分贵 ![]() ![]() 许美人元延二年怀子,十一月啂。昭仪谓帝曰:‘常给我言从中宮来,即从中宮来,许美人儿何从生中!许氏竟当复立琊!’怼,以手自捣,以头击壁户柱,从 ![]() ![]() “许美人元延二年孕怀,十一月生下一个男孩。赵昭仪对成帝说:‘你常常欺骗我,说从中宮皇后那里来,既然从中宮来,许美人的孩子从哪里生出来!难道许氏竟然要重当皇后吗!’赵昭仪十分怨恨,用手捶打自己,用头撞墙壁和门柱,还从 ![]() 其他饮药伤坠者无数事,皆在四月丙辰赦令前。臣谨按:永光三年,男子忠等发长陵傅夫人冢,事更大赦,孝元皇帝下诏曰:‘此朕所以不当得赦也!’穷治,尽伏辜。天下以为当。赵昭仪倾 ![]() ![]() ![]() ![]() 议郞耿育上疏言:“臣闻继嗣失统,废适立庶,圣人法噤,古今至戒。然太伯见历知适,逡循固让,委⾝吴、粤,权变所设,不计常法,致位王季,以崇圣嗣,卒有天下,子孙承业,七八百载,功冠三王,道德最备,是以尊号追及太王。故世必有非常之变,然后乃有非常之谋。孝成皇帝自知继嗣不以时立,念虽末有皇子,万岁之后未能持国,权柄之重,制于女主,女主骄盛则耆 ![]() ![]() ![]() ![]() ![]() 议郞耿育上书说:“我听说,皇位继承顺序失去准则,废嫡立庶,这是圣人立法严厉噤止,也是古今绝对不能容许的事。但是,太伯发现季历适合当王位继承人,便退下来,坚决辞让,甚至逃到吴、粤。这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应变之法,不应算作常法。太伯把嫡子的地位让给季历,以尊崇圣嗣,结果姬昌终于统一天下,子孙承业,达七八百年之久,功勋居三王之首,道德最为完备,因此尊号追加到始祖,称为太王。所以,世上必有非常的变化,然后才有非常的决策。孝成皇帝自知早年没有及时生下嗣子,考虑到,虽然暮年也有可能得皇子,但自己去世之后,孩子年幼,未能掌握家国权力,重要的权柄,必然控制在⺟后之手,⺟后过于骄横,就会贪 ![]() ![]() ![]() ![]() ![]() ![]() ![]() [4]丁酉,光禄大夫傅喜为大司马,封⾼武侯。 [4]丁酉(初四),任命光禄大夫傅喜为大司马,封⾼武侯。 [5]秋,九月,甲辰,陨石于虞二。 [5]秋季,九月,甲辰(十五⽇),虞地坠落两颗陨石。 [6]郞中令泠褒、⻩门郞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藩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服宜皆称皇之意,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职;又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群下多顺指言:“⺟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唯丞相光、大司马喜、大司空丹以为不可。丹曰:“圣王制礼,取法于天地。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不可 ![]() ![]() ![]() ![]() [6]郞中令泠褒、⻩门郞段犹等又上奏说:“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都不应再把定陶藩国的名称,加到尊号之上。车马、⾐裳服饰也都应与‘皇’的⾝份相称。应设置二千石以下员官在那里供职。还应为共皇在京师建立祭庙。”哀帝又将此建议 ![]() ![]() ![]() ![]() 会有上书言:“古者以⻳、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丹对言可改。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难卒变易。丹老人,忘其前语,复从公卿议。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其草;丁、傅弟子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行道人遍持其书。”上以问将军、中朝臣,皆对曰:“忠臣不显谏。大臣奏事,不宜漏怈,宜下廷尉治。”事下廷尉,劾丹大不敬,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言:“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怈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上贬咸、钦秩各二等;遂策免丹曰:“朕惟君位尊任重,怀谖 ![]() 正巧,有人上书说:“古代用⻳甲、贝壳作为货币,而今改成钱币,小民因此贫困,应该改变货币。”哀帝问师丹的意见,师丹回答可以改。于是把奏章 ![]() ![]() ![]() ![]() ![]() 尚书令唐林上疏曰:“窃见免大司空丹策书,泰深痛切。君子作文,为贤者讳。丹,经为世儒宗,德为国⻩,亲傅圣躬,位在三公;所坐者微,海內未见其大过。事既以往,免爵太重;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复丹爵邑,使奉朝请。唯陛下裁览众心,有以尉复师傅之臣!”上从林言,下诏,赐丹爵关內侯。 尚书令唐林上书说:“我看了罢免大司空师丹的策书,深深地感到痛心。君子作文章时,会为贤者讳言过失。师丹精通五经,是儒学一代宗师,品德⾼洁,是家国的老前辈,亲自教导辅佐陛下,位列三公,而所犯下的过失极其微小,海內之人都没见他有什么大错。事情既然已成过去,免爵的处罚太重。京师有见识的人,都认为应恢复师丹的封爵采邑,使他有机会朝见陛下。请陛下考虑大家的心愿,用以安慰报答当过师傅的大臣。”哀帝听从了唐林的意见,下诏封师丹为关內侯。 上用杜业之言,召见朱博,起家复为光禄大夫;迁京兆尹。冬,十月,壬午,以博为大司空。 哀帝采纳杜业的建议,召见朱博,恢复他的官职,任命为光禄大夫。不久,又升迁京兆尹。冬季,十月,壬午(二十三⽇),任命朱博为大司空。 [7]中山王箕子,幼有眚病,祖⺟冯太后自养视,数祷祠解。上遣中郞谒者张由将医治之。由素有狂易病,病发,怒去,西归长安。尚书簿责由擅去状,由恐,因诬言中山太后祝诅上及傅太后。傅太后与冯太后并事元帝,追怨之,因是遣御史丁玄按验;数十⽇,无所得。更使中谒者令史立治之;立受傅太后指,冀得封侯,治冯太后女弟习及弟妇君之,死者数十人,诬奏云:“祝诅,谋弑上,立中山王。”责问冯太后,无服辞。立曰:“熊之上殿何其勇,今何怯也!”太后还谓左右:“此乃中语,吏何用知之? ![]() [7]中山王刘箕子,幼年就患有眼病,祖⺟冯太后亲自抚养看护,不断祈祷,求神免去他的病灾。哀帝派遣中郞谒者张由去医治刘箕子的病。张由一直患有狂疯 态变病,到中山国后,突然犯病,狂怒而离开中山国,西行返回长安。尚书用文簿一一责问张由擅自离开中山的原因,张由恐惧,就编造谎言,说中山国冯太后诅咒皇帝及傅太后。傅太后与冯太后都是汉元帝的妃子,傅太后追想旧恨,于是派遣御史丁玄去追查,调查数十天,没有结果,就又派中谒者令史去追查究治。史立接受傅太后的旨意,希图能因此立功封侯,于是究治冯太后的妹妹冯习以及弟媳君之,严刑拷问之下,死者竟达数十人。随后史立诬告上奏说:“冯太后进行诅咒, ![]() 司隶孙宝奏请覆治冯氏狱,傅太后大怒曰:“帝置司隶,主使察我!冯氏反事明⽩,故 ![]() ![]() ![]() 司隶孙宝奏请重新审理冯氏一案,傅太后怒气冲冲地说:“皇帝设置司隶崐,是用来追查我!冯氏谋反事实明⽩,孙宝却故意要挑剔,来宣扬我的过错,我应当被治罪!”哀帝顺从傅太后的旨意,把孙宝关进监狱。尚书仆 ![]() ![]() |
上一章 资治通鉴 下一章 ( → ) |
资治通鉴vip未删节下载由网友提供,《资治通鉴》情节富于变化、节奏流畅,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文学作品,眼袋小说网免费提供资治通鉴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