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情节富于变化,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小说 |
![]() |
|
眼袋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反经 作者:赵蕤 | 书号:10165 时间:2017/3/26 字数:4094 |
上一章 体大 下一章 ( → ) | |
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故何也?尧知九赋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汉⾼帝曰:“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家国,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人物志》曰:“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故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以不同,故能君众能也。”)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预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来矣。 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议曰:《淮南子》云:“巧匠为宮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功已就矣,而不知规矩准绳,而赏巧匠。宮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某君某王之宮室也。” 孙卿曰:“夫人主 ![]() ![]() ![]() ![]() 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之,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家国之所以危。 (议曰:“《申子》云:“君知其道也,臣知其事也。十言十当,百言百当者,人臣之事也,非人君之道也。”《尸子》云:“人臣者,以进贤为功也;君者,以用贤为功也。”贾谊云:“臣闻圣主言问其臣,而不自造事,故使人臣得必尽其愚忠,惟陛下财幸。”由是言之,夫君不能司契委任而妒贤恶能,取败之道也。) 汤武⽇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劝,通乎用非其有也。 (议曰:孙卿云:“修礼者王,为政者強,取人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人,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是谓上溢下漏。”又曰:“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失。” 昔者周厉王好利,近荣公,芮良夫谏曰:“王室其将卑乎?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利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其能久乎?”后厉王果败。 魏文侯御廪灾,素服避正殿,群臣皆哭。公子成⽗趋⼊贺曰:“臣闻天子蔵于四海,诸侯蔵于境內。非其所蔵,不有火灾,必有人患。幸无人患,不亦善乎!”孔子曰:“百姓⾜,君孰不⾜?”周谚有言曰:“囊漏储中。”由此言之,夫圣王以其地封,以其财赏,不与人争利,乃能通于王道,是用非其有者也。) 故称:设官分职,君之体也;委任责成,君之体也;好谋无倦,君之体也;宽以得众,君之体也;含垢蔵疾,君之体也。君有君人之体,其臣畏而爱之,此帝王所以成业也。 译文 我知道老子说过:“以正道治国,以奇正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这是成大事者必须明⽩的最⾼法则。”荀子的说法是:“做帝王的,善于管理别人才算是有才能;普通人,以自己能⼲为有才能。”西晋哲学家傅玄说:“能让士大夫忠于职守,服从命令;让诸侯国的君主分到土地并守住它;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并参政、议政,那么天子就可以悠哉优哉地坐在那里统治天下了。”这个秘诀是怎么知道的呢?看看尧、舜怎样坐天下就明⽩了。 在尧的时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管农业,费管礼乐,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专门负责驯练用于作战的野兽。这些具体的事尧一件也不做,悠悠然地只做他的帝王,而这九个人怎么会心甘情愿做臣子呢?这是因为尧懂得这九个人都各自有什么才能,然后量才使用,而且让他们个个都成就了一番事业。尧凭借他们成就的功业而统治了天下。 汉⾼祖说:“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精英。但是我会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资本。” [三国时的哲学家刘邵在他写的《人物志》中说:“一个员官的责任是以一味协调五味,一个家国的统治者是以无味调和五味。大臣们以自己能胜任某种工作为有才能;帝王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大臣们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为有才能;帝王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为有才能。大臣们以能⾝体力行为有才能;帝王以赏罚得当为有才能。最⾼统治者正是因为不必事事精通,所以才能统筹众多有才能的人。” 所以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之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 ![]() 正因为做帝王的通晓这一道理,所以他才会把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一样支配使用。善于这样做的,才算真正懂得了君道。 [西汉刘安写的《淮南子》做过这样的比喻:“巧手匠人在建造宮室时,做圆的东西一定要用圆规,做方的东西一定要用尺矩,做平直的东西一定要用准绳。东西做成后,人们就不再去理会这些工具了,只是奖赏工匠的奇巧。 宮室造成后,人们也再不会去管那些匠人了,而只是说,这是某君某王的宮室。”荀子说:“做帝王的 ![]() 上面说的是通晓治国、用人大法的最⾼统治者的做法,而那些不明⽩这个道理的统治者就不是这样做了。他们往往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做才放心,因此不会信任、重用有才德的贤人。不用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就会讨厌他。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功名、事业受损害,家国、社会出现危机。 [这里还可以引述战国时的法家申不害和尸伎在他们所写的《申子》和《尸子》中的话来说明。《申子》说:“人君应当知道他治国的最⾼原则,群臣应当知道所负的职责。说话算数,说了就实行,是各级员官的事,并不是帝王必须遵循的原则。”《尸子》说:“举荐贤能是各级员官的功绩;善用贤能才是帝王的功绩。”] 在起用人才上是这样,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道理也一样。从前商汤、周武消灾了夏桀、纣王,一旦拥有了夏、商的全部国有财产,就把土地、财宝封赏给有功的大臣,举国上下没有不 ![]() 荀子说:“能修明礼教的,可以为帝王;会巩固统治的,家国就強大;善于拢络人心的,社会就稳定只知道搜刮民财的必然亡国。所以,推行王道的家国是为了老百姓富有,推行霸道的能让有才能的人富有,苟延残 ![]() 荀子又说:“当皇帝的不谈论自己有多少财产,地方请侯不应讲求自己的利害,当官的不应计较自⾝的得失。” 从前周厉王爱财,因而亲近当时建议他实行专利的荣夷公,大夫芮良夫劝谏说:“难道周朝的王室要倾覆了吗?荣夷公这种人,利 ![]() ![]() 战国时魏文候的仓库发生了火灾,魏文侯⾝穿⽩⾐,离开正殿,以示哀痛。大臣们都哭起来。公子成⽗却走进来祝贺道:“我听说天子把整个家国作为收蔵财富的仓库,诸候把自己的领地作为收蔵财富的仓库。你现在把家国的财富都储蔵在国库里,显然蔵得不是地方,这种蔵法,不发生火灾也要发生人患。幸亏没有发生人患,不也 ![]() 因此说,圣明的君王用他的土地分封诸侯,用他的财物赏赐功臣,不和老百姓争夺利益,对“算是懂得了做一个最⾼统治者的原则——那就是把不是自己拥有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来支配使用。] 所以说设立官位,分配职务;委派任命员官,监督他们完成任务;喜 ![]() ![]() |
上一章 反经 下一章 ( → ) |
反经vip未删节下载由网友提供,《反经》情节富于变化、节奏流畅,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文学作品,眼袋小说网免费提供反经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