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情节富于变化,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小说 |
![]() |
|
眼袋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荀子 作者:荀况 | 书号:10138 时间:2017/3/26 字数:17695 |
上一章 霸王 下一章 ( → ) | |
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埶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 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 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愍、宋献是也。故人主天下之利埶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 之者必将道也。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 人之所务⽩也。絜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 者不为也。擽然扶持心国,且若是其固也。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之所 以为布陈于家国刑法者,则举义法也;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则举义志也。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綦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仲尼无置锥之地, 诚义乎志意,加义乎⾝行,箸之言语,济之⽇,不隐乎天下,名垂乎后世。今亦以 天下之显诸侯,诚义乎志意,加义乎法则度量,箸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贵 ![]() 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臣下 晓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 其与。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 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 审劳佚,谨畜积,修战备,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当。故齐桓、晋文、楚庄、 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強殆国中,无它故焉,略信也。- -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絜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內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 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內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 ![]() 三者明主之所以谨择也,而仁人之所以务⽩也。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错险则危;不可不 善为择道然后道之,涂薉则塞;危塞则亡。彼国错者,非封焉之谓也,何法之道, 谁子之与也。故道王者之法,与王者之人为之,则亦王;道霸者之法,与霸者之人 为之,则亦霸;道亡国之法,与亡国之人为之,则亦亡。--三者明主之所以谨择 也,而仁人之所以务⽩也。 故国者、重任也,不以积持之则不立。故国者,世所以新者也,是惮,惮、非 变也,改王改行也。故一朝之⽇也,一⽇之人也,然而厌焉有千岁之国,何也?曰: 援夫千岁之信法以持之也,安与夫千岁之信士为之也。人无百岁之寿,而有千岁之 信士,何也?曰:以夫千岁之法自持者,是乃千岁之信士矣。故与积礼义之君子为 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三者明主之所 以谨择也,仁人之所以务⽩也。善择之者制人,不善择之者人制之。 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然则強固荣辱在于取相矣。⾝能相能,如是者王, ⾝不能,知恐惧而求能者,如是者強;⾝不能,不知恐惧而求能者,安唯便僻左右 亲比己者之用,如是者危削;綦之而亡。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綦大而 王,綦小而亡,小巨分流者存。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安不恤亲疏,不恤贵 ![]() 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 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诗云:“如霜雪之将将,如⽇月之光 明,为之则存,不为则亡。”此之谓也。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 ![]() ![]() ![]() ![]() ![]() ![]() 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 则无所移之。百亩一守,事业穷,无所移之也。今以一人兼听天下,⽇有余而治不 ⾜者,使人为之也。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为之然后可,则劳苦秏(卒页)莫甚 焉。如是,则虽臧获不肯与天子易埶业。以是县天下,一四海,何故必自为之?为 之者,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也。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 也。传曰: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 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摠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矣。出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 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大分也。 百里之地,可以取天下。--是不虚;其难者在人主之知之也。取天下者,非 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道⾜以壹人而已矣。彼其人苟壹,则其土地奚去我而适它? 故百里之地,其等位爵服,⾜以容天下之贤士矣;其官职事业,⾜以容天下之能士 矣;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以顺服好利之人矣。贤士一焉,能士官焉, 好利之人服焉,三者具而天下尽,无有是其外矣。故百里之地,⾜以竭埶矣。致忠 信,箸仁义,⾜以竭人矣。两者合而天下取,诸侯后同者先危。诗曰:“自西自东, 自南自北,无思不服。”一人之谓也。 羿、蜂门者,善服 ![]() ![]() ![]() ![]() ![]() ![]() ![]() ![]() ![]() ![]() ![]() 无国而不有治法,无国而不有 ![]() 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上之于下,如保⾚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 人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故下之亲上, ![]() ![]() ![]() 治国者分已定,则主相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各谨其所见, 不务视其所不见。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幽闲隐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 其上,是治国之征也。 主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 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夫兼听天下,⽇有余而治不⾜者,如此也,是治之极 也。既能治近,又务治远;既能治明,又务见幽;既能当一,又务正百,是过者也, 过犹不及也。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不能治近,又务治远;不能察明, 又务见幽;不能当一,又务正百,是悖者也。辟之是犹立枉木而求其影之直也。故 明主好要,而闇主好详;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君者、论一相,陈一 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照之,以观其盛者也。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 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 可,不当则废。故君人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 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汤武者, 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 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爵服赏庆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 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子。生民则致宽,使民则綦理,辩政令制 度,所以接天下之人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是故百姓 贵之如帝,亲之如⽗⺟,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愉者,无它故焉,道德诚明,利泽诚厚 也。 ![]() ![]() ![]() 伤国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于民而巧,是伤国之大灾也。 大国之主也,而好见小利,是伤国。其于声⾊、台榭、园囿也,愈厌而好新,是伤 国。不好修正其所以有,啖啖常 ![]() 儒者为之不然,必将曲辨:朝廷必将隆礼义而审贵 ![]()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家国,是天下最有力的工具;君主,是天下最有权势的地位。如果用正确的法则掌握家国和君位,就是最大的定安,最大的光荣,成为聚集一切美善的源泉;如果不用正确的法则掌握家国和君位,就是最大的危险,最大的祸害,有它还不如没有它好;这种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即使君主想做一个平民百姓也是不可能的了,齐愍王和宋康王就这样的人。所以,君主处在天下最有权势的位置,但是,他不能自行定安,如果要使天下定安,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治国法则。 所以,掌握家国的人,确立礼仪就可以称王天下,确立信用可以称霸诸侯,玩弄 ![]() 虽然德行没有尽善尽美,道义还没有完全具备,但是治理天下的条件基本具备了,惩罚、奖赏、噤止的、允许的,都能取信于天下,臣民都清楚地知道可以相信君主。政令已经颁布,虽然可能成功,可能失败,仍然不失信于百姓;盟约已经签定,虽然有利有害,但不失信于盟国。如果这样,就能兵力強大,城池坚固,敌对的家国就会害怕;国全上下一致不失信用,盟国就会信赖,即使地处偏远,它的威名也能震动天下。舂秋五霸就是这样。他们并不以政治教化为 ![]() 用功利来约束国人,不致力于张扬本国正义、坚守信用,而只是惟利是图,对內欺诈民人以追求小利;对外欺诈盟国以追求大利,对內不治理好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却总是希望占有别人的东西。这样,那么臣民就没有不用诈骗之心对待自己君主的。君主欺诈臣民,臣民欺诈君主,这样家国就会分崩离析。如果以来,敌国就会轻视它,盟国就会怀疑它,天天玩弄 ![]() ![]() 家国,是天下最重要的工具,是最重的担子,不可不好好地为它选择处所,然后安置它,把家国置于险恶的处所就会危险;必须好好地为它选择治国之道,然后去实行,如果道路上杂草丛生,就会被堵塞;家国就会危险、治国之道就行不通,家国就会灭亡。那家国的安置,并不在于划分疆界,而在于遵行什么办法,与什么样的人治国。所以实行王者之法,任用王者之人去治理家国,就能够称王天下;实行霸者之法,任用霸者之人去治理家国,就能够称霸于诸侯;实行亡国之法,任用亡国之人去治理家国,家国就会灭亡。这三种情况,英明的君主应当慎重选择,仁人也是一定要弄明⽩的。 所以家国,是个沉重的担子,不依靠长期积累起来的管理办法去扶持它,家国就不能巩固。所以,虽然家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这只是君臣的更迭,并没有实质 ![]() ![]() 那些掌握家国 权政的君主,治理家国不能只依靠他本人;既然这样,家国的強大、兴衰、荣辱,就在于卿相的选择了!如果君臣都有能力,这样的国君就可以称王天下。如果君主本⾝没有能力,但知道恐惧而寻求有能力的人来辅佐,这样的国君也就可成为強者。如果君主本⾝没有能力,又不知道这样的危害,不但没有寻求有能力的人辅佐,反而任用阿谀逢 ![]() ![]() ![]() 家国没有礼义就不能得到治理。礼义之所以能治理家国,好比秤是衡量轻重的标准,好比木工的墨线能衡量木材的曲直,好比规矩能够画圆取方一样,如果治理家国的礼法已经确定,人们就没有谁再能搞欺骗了。诗说:“如同霜雪那样严肃,如⽇月那样光亮;实行它就能够存在,不实行它就遭到灭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家国危险就君主就不能安乐,家国 定安百姓就没有忧愁。政事混 ![]() ![]() ![]() ![]() ![]() ![]() ![]() ![]() ![]() ![]() ![]() 君主,以善于用人为有才能;一般人,以自己会做事为有本事。君主能够指使别人做事,一般的人,只有依靠自己,而不能把事务 ![]() ![]() ![]() 凭借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以夺取天下,这并不是玄虚的事情,它的难处在于君主要懂得其中的道理。所谓夺取天下,并不是说其他家国都带着他们的土地来追随你的意思,而是说治国之道⾜以统一民人罢了。如果能够把它的民人统一起来,那么他们的土地怎么会离开我,而跑到别的家国去呢?所以方圆百里的领土,他们的等级爵位,⾜以容纳天下的贤士了;他们的官位事业,⾜以容纳天下的能士了;遵循原有的法制,选择其中好的东西,把它公布出来明令采用,就⾜以顺服那些喜 ![]() ![]() 后弈和蜂门,使擅长 ![]() ![]() ![]() ![]() 天子地位尊贵,富有天下,名声显赫,能制服天下人,而没有人能制服他,这是人们心目共中同的 ![]() ![]() ![]() ![]() ![]() ![]() ![]() 哪个家国都有使家国 定安的法令制度,也引起家国混 ![]() ![]() 君主没有不爱护百姓的,所以就用礼法来治理他们。君主对百姓如同养育婴儿一样。政治法令制度,是用来对待下层的老百姓的,即使是孤独鳏寡的人,如有丝毫不合理的东西也不能施加在他们⾝上。所以百姓亲近君主就如同亲近自己的⽗⺟一样,宁可被杀,也不能要他们不顺从君主。君臣之间,尊卑之间、长幼之间,甚至是老百姓,都把这个原则做为最⾼准则。然后都能从內心自省,谨慎于自己的职分。这是历代君主共同的做法,而且是礼法的关键。然后,农民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商人各自贩卖自己的货物,工匠们勤恳地工作,士大夫尽心职守、处理政事,各国诸侯各自管理自己的家国,三公总管国全事务,而天子只需拱手端坐就可以了。对內如此,对外也是这样,那么天下的万物就没有不均等的了,就没有治理不好了,这是历代君主所共有的做法,也是礼法的关键。 至于那连续几天把政事治理妥当,合力地调节万物来使它们适用,严格规定各级官吏的⾐服样式,各种宮室不同的标准,所用仆从有人数的限制,丧礼、祭祀器具的使用都做出明文规定,把这些规定贯彻运用到万事万物中去,就像寸尺寻丈这样,都是按照规定的制度数量进行的,那么这些是各级大小官吏负责的事情,不值得在君主面前陈述。所以对于君主而言,如果为本朝所确立的最⾼原则都正确无误,任用的总领政事的宰相是德才兼备的仁人,那么君主自⾝就能非常安逸,家国也治理的很好,功绩伟大,而且声明美好,从大处说可以成为王者,从小处说,可以称霸诸侯。如果为本朝所确立的最⾼原则不得当,所任用总领政事的宰相不是德才兼备的仁人。那么君主就会劳苦不堪,家国就会陷⼊混 ![]() ![]() ![]() 治理家国的人的等级名分已经确定,那么君主、宰相和臣下百官就要谨守自己所听到的,不追求自己所不该听到的事;谨慎地处理自己所应该见到的事,不致力于处理自己所不该见到的事。职权范围內所听到、见到的事,都要用统一的原则处理,这样,即使处在偏远的地方,也没有人敢不遵守职分,都会遵守家国制度,顺从君主,这就是家国 定安的标志。 君主治理家国的原则,是管理近的,不管理远的,管理明显的,不管理暗处的,管理主要的,不管理繁琐复杂的。如果治理好近处的,那么远处的就会得到治理;如果治理好明显的,那么暗处的也会随之变化,如果处理好主要的,那么烦杂的也会得到解决。这样,每天全面管理天下大事,时间还绰绰有余,如果这样,那就是治理天下的最⾼境界了。既管理近处的,又兼管远处的;既管理明显的,又兼管暗处的;既管理主要的,又兼管繁琐的;这就是过分了,过分了和没有达到是一样的,就好比竖起笔直的木头但要求它的影子是弯曲的一样。不能处理近处的,却还要处理远处的;不能处理明显的,却要处理暗处的;不能处理主要的,却还要兼管繁琐的;这是违背事理的,就好比是竖起的是弯曲的木头但要求它的影子是直的一样。所以,英明的君主善于抓住要领,而愚昧的君主喜 ![]() ![]() 君主治理家国,能得到百姓尽力效劳的,家国就富有,得到百姓为他效死力的,家国就強盛,得到百姓的称颂的,自⾝就荣耀。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天下人就会归顺他,失去了这三个条件,天下人就会背离他。天下仁都归顺他,就是王者,天下人都背离他就是灭亡。商王汤、周武王都遵循这个原则,奉行这种道理,兴办天下人都认为有利的事,除掉天下人共同的祸害,天下人都归顺了他们。所以,君主重视用道德声望引导天下人,彰明礼义法度教导天下人,竭尽忠信爱护天下人,赏识贤人,重用能人, ![]() ![]() ![]() ![]() ![]() ![]() 危害家国的是什么呢?让小人居于百姓之上作威作福,用非法手段从百姓那里巧取豪夺,这是危害家国的大灾难。如果大国的君主喜好注视小利,便会危害家国;他爱好音乐美⾊、楼台亭阁、园林兽苑,乐此不疲而追求新奇,便会危害家国;不喜 ![]() ![]() ![]() ![]() ![]() 大儒就不这样,他会明辨是非。朝廷上必定会推崇礼义,明确贵 ![]() ![]() ![]() 注释 (1)利用:最便利的工具。 (2)綦:极。 (3)齐愍:齐国的国君,后为淖齿所杀。宋献:宋国国君,为齐闵王所灭。 (4)⽩:明⽩。 (5)絜:约束。 (6)擽然:形容势头非常坚固。 (7)乡:通“向” (8)綦: ![]() (9)济:成功。 (10)案:这里是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11)亳:商朝的都城,在今河南境內。 (12)鄗:同“镐”西周的都城,在今陕西境內。 (13)奏:通“凑”聚集。 (14)利败:得失成败。 (15)五伯:即指舂秋五霸。 (16)齺然:形容牙齿上下相对,这里是配合得很好的意思。 (17)殆:危及。 (18)修正:整治。 (19)析:离散。 (20)诎:通“屈”屈服。 (21)槁:枯叶。 (22)稽:验证。 (23)错:通“措”放置。 (24)薉:通“秽”荒芜。涂薉:道路荒芜。 (25)谁子:谁人。 (26)积:长久积累。 (27)一朝之⽇:形容时间短,这里是易变的意思。 (28)安:语气词,无实意。 (29)固:破败。 (30)粹:纯粹,完全。 (31)诬:欺骗。 (32)这几句不见于现在版的《诗经》,是佚诗。 (33)臭:气味。 (34)辨:治理。 (35)校:计数。 (36)安燕:休息。 (37)论:择取,选择。 (38)宿:处,守的意思。 (39)官人:任用人。 (40)臧获:奴婢。 (41)官施:官用 (42)竭:穷尽。 (43)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44)蜂门:即逢蒙,后羿的徒弟。 (45)驭:通“御”驾车。 (46)知:通“智”聪明。 (47)谢:通“榭” (48)挟:通“浹”周全,完备。 (49)侈离:不遵守法度。 (50)愉:通“愈”超过,胜过。 (51)无偏:不偏袒。 (52)还:复,又。 (53)衢涂:十字路口。 (54)罢士:行为不端正,没有德行。 (55)上偏:指偏于有治法。 (56)厚:多的意思。 (57)豪末:通“毫末” (58)孤独鳏寡:老而无 ![]() (59)总方:总揽国事。 (60)平:同“祥” (61)寸尺寻丈:古代的度量单位。 (62)政:通“正” (63)有:通“又” (64)以上几位皆是古代有名的贤臣。 (65)道:实行。 (66)守少:指任贤恭已,自己管理的少。 (67)齐:齐全,齐备。 (68)一:主要的事。二:指各式各样的小事。 (69)辟:通“譬” (70)要:主要,要领。 (71)指:要旨。 (72)分:职务。 (73)修:通“循”遵循。 (74)先:引导,倡导。 (75)赏:通“尚” (76)辩:通“辦”置办。 (77)不愉:同“不偷”不苟且偷生。 (78)突盗:欺凌盗窃。 (79)悖: ![]() (80)适人:对待人。 (81)威:作威。 (82)啖啖:贪得无厌的样子。 (83)匈中:即 ![]() (84)故:与“诈”同意。 (85)制:职分。 (86)征:征税。 (87)楛:耝劣。 (88)匮:缺乏,匮乏。 WwW.YaNdxs.Cc |
上一章 荀子 下一章 ( → ) |
荀子vip未删节下载由网友提供,《荀子》情节富于变化、节奏流畅,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文学作品,眼袋小说网免费提供荀子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