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情节富于变化,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小说 |
![]() |
|
眼袋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 书号:10116 时间:2017/3/25 字数:48979 |
上一章 一十六纪唐 下一章 ( → ) | |
起阏逢摄提格,尽強圉大荒落,凡四年。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 ◎ 太和八年甲寅,公元八三四年 舂,正月,上疾小瘳。丁巳,御太和殿见近臣,然神识耗减,不能复故。 二月,壬午朔,⽇有食之。 夏,六月,丙戌,莒王纾薨。 上以久旱,诏求致雨之方。司门员外郞李中敏上表,以为:“仍岁大旱,非圣德不至,直以宋申锡之冤滥,郑注之奷琊。今致雨之方,莫若斩注而雪申锡。”表留中。中敏谢病归东都。 郯王经薨。 初,李仲言流象州,遇赦,还东都。会留守李逢吉思复⼊相,仲言自言与郑注善,逢吉使仲言厚赂之。注引仲言见王守澄,守澄荐于上,云仲言善《易》,上召见之。时仲言有⺟服,难⼊噤中,乃使⾐民服,号王山人。仲言仪状秀伟,倜傥尚气,颇工文辞,有口辩,多权数。上见之,大悦,以为奇士,待遇⽇隆。仲言既除服,秋,八月,辛卯,上 ![]() ![]() ![]() ![]() ![]() ![]() 九月,辛亥,征昭义节度副使郑注至京师。王守澄、李仲言、郑注皆恶李德裕,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与德裕不相悦,引宗闵以敌之。壬戌,诏征宗闵于兴元。 冬,十月,辛巳,幽州军 ![]() 庚寅,以李宗闵为中书侍郞、同平章事。甲午,以中书侍郞、同平章事李德裕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是⽇,以李仲言为翰林侍讲学士。给事中⾼铢、郑肃、韩佽、谏议大夫郭承嘏、中书舍人权璩等争之,不能得。承嘏,晞之孙;璩,德舆之子也。 乙巳,贡院奏进士复试诗赋,从之。 李德裕见上自陈,请留京师。丙午,以德裕为兵部尚书。 杨志诚过太原,李载义自殴击, ![]() ![]() 十一月,成德节度使王庭凑薨,军中奉其子都知兵马使元逵知留后。元逵改⽗所为,事朝廷礼甚谨。 史元忠献杨志诚所造衮⾐及诸僭物。丁卯,流志诚于岭南,道杀之。 李宗闵言李德裕制命已行,不宜自便。乙亥,复以德裕为镇海节度使,不复兼平章事。时德裕、宗闵各有朋 ![]() ![]() 臣光曰:“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此自然之理也。然君子进贤退不肖,其处心也公,其指事也实;小人誉其所好,毁其所恶,其处心也私,其指事也诬。公且实者谓之正直,私且诬者谓之朋 ![]() ![]() ![]() ![]() 夫木腐而蠹生,醯酸而蚋集,故朝廷有朋 ![]() ![]() ![]() ![]() 丙子,李仲言请改名训。 幽州奏莫州军 ![]() 十二月,乙卯,以昭义节度副使郑注为太仆卿。郭承嘏累上疏言其不可,上不听。于是注诈上表固辞,上遣中使再以告⾝赐之,不受。 癸未,以史元忠为卢龙留后。 初,宋申锡与御史中丞宇文鼎受密诏诛郑注,使京兆尹王璠掩捕之。璠密以堂帖示王守澄,注由是得免,深德璠。璠又与李训善,于是训、注共荐之,自浙西观察使征为尚书左丞。 ◎ 太和九年乙卯,公元八三五年 舂,正月,乙卯,以王元逵为成德节度使。 巢公凑薨,追赠齐王。 郑注上言秦地有灾,宜兴役以禳之。辛卯,发左、右神策千五百人浚曲江及昆明池。 三月,冀王絿薨。 丙辰,以史元忠为卢龙节度使。 初,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漳王傅⺟杜仲 ![]() ![]() ![]() 癸巳,以郑注守太仆卿,兼御史大夫,注始受之,仍举仓部员外郞李款自代曰:“加臣之罪,虽于理而无辜;在款之诚,乃事君而尽节。”时人皆哂之。 丙申,以门下侍郞、同平章事路隋同平章事,充镇海节度使,趣之赴镇,不得面辞。坐救李德裕故也。 初,京兆尹河南贾餗, ![]() 庚子,制以曏⽇上初得疾,王涯呼李德裕奔问起居,德裕竟不至。又在西蜀征逋悬钱三十万缗,百姓愁困。贬德裕袁州长史。 初,宋申锡获罪,宦官益横。上外虽包容,內不能堪。李训、郑注既得幸,揣知上意,训因进讲,数以微言动上。上见其才辩,意训可与谋大事,且以训、注皆因王守澄以进,冀宦官不之疑,遂密以诚告之。训、注遂以诛宦官为己任,二人相挟,朝夕计议,所言于上无不从,声势炟赫。注多在噤中,或时休沐,宾客填门,赂遗山积。外人但知训、注倚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与上有密谋也。上之立也,右领军将军兴宁仇士良有功。王守澄抑之,由是有隙。训、注为上谋,进擢士良以分守澄之权。五月,乙丑,以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守澄不悦。 戊辰,以左丞王璠为户部尚书、判度支。 京城讹言郑注为上合金丹,须小儿心肝,民间惊惧,上闻而恶之。郑注素恶京兆尹杨虞卿,与李训共构之,云此语出于虞卿家人。上怒,六月,下虞卿御史狱。注求为两省官,中书侍郞、同平章事李宗闵不许,注毁之于上。会宗闵救杨虞卿,上怒,叱出之。壬寅,贬明州刺史。 左神策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久居中用事,与王守澄争权不叶,李训、郑注因之出承和于西川,元素于淮南,践言于河东,皆为监军。秋,七月,甲辰朔,贬杨虞卿虔州司马。 庚戌,作紫云楼于曲江。 辛亥,以御史大夫李固言为门下侍郞、同平章事。李训、郑注为上画太平之策,以为当先除宦官,次复河、湟,次清河北,开陈方略,如指诸掌。上以为信然,宠任⽇隆。初,李宗闵为吏部侍郞,因附马都尉沈<立义>结女学士宋若宪、知枢密杨承和得为相。及贬明州,郑注发其事,壬子,再贬处州长史。著作郞、分司舒元舆与李训善,训用事,召为右司郞中,兼侍御史知杂,鞫杨虞卿狱。癸丑,擢为御史中丞。元舆,元褒之兄也。贬吏部侍郞李汉为汾州刺史,刑部侍郞萧浣为遂州刺史,皆坐李宗闵之 ![]() 李训奏僧尼猥多,耗蠹公私。丁巳,诏所在试僧尼诵经不中格者,皆勒归俗。噤置寺及私度人。 时人皆言郑注朝夕且为相,侍御史李甘扬言于朝曰:“⽩⿇出,我必坏之于庭!”癸亥,贬甘封州司马。然李训亦忌注,不 ![]() 甲子,以国子博士李训为兵部郞中、知制诰,依前侍讲学士。 贬左金吾大将军沈<立义>为邵州刺史。八月,丙子,又贬李宗闵嘲州司户,赐宋若宪死。 丁丑,以太仆卿郑注为工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注好服鹿裘,以隐沦自处,上以师友待之。注之初得幸,上尝问翰林学士、户部侍郞李珏曰:“卿有郑注乎?亦尝与之言乎?”对曰:“臣岂特知其姓名,兼深知其为人。其人奷琊,陛下宠之,恐无益圣德。臣忝在近密,安敢与此人 ![]() 丙申,诏以杨承和庇护宋申易,韦元素、王践言与李宗闵、李德裕中外连结,受其赂遗。承和可驩州安置,元素可象州安置,践言可恩州安置,令所在锢送。杨虞卿、李汉、萧浣为朋 ![]() ![]() 盐铁使王涯奏改江淮、岭南茶法,增其税。 庚申,以凤翔节度使李听为忠武节度使,代杜悰。 宪宗之崩也,人皆言宦官陈弘志所为。时弘志为山南东道监军,李训为上谋召之,至青泥驿,癸亥,封杖杀之。 郑注求为凤翔节度使,门下侍郞、同平章事李固言不可。丁卯,以固言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注为凤翔节度使。李训虽因注得进,及势位俱盛,心颇忌注。谋 ![]() ![]() 戊辰,以右神策中尉、行右卫上将军、知內侍省事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李训、郑注为上谋,以虚名尊守澄,实夺之权也。 己巳,以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郞舒元舆为刑部侍郞,兵部郞中知制诰、充翰林侍讲学士李训为礼部侍郞,并同平章事。仍命训三二⽇一⼊翰林讲《易》。元舆为中丞,凡训、注所恶者,则为之弹击,由是得为相。又上惩李宗闵、李德裕多朋 ![]() ![]() ![]() 李听自恃勋旧,不礼于郑注。注代听镇凤翔,先遣牙将丹骏至军中慰劳,诬奏听在镇贪 ![]() 郑注 ![]() 李训、郑注密言于上,请除王守澄。辛巳,遣中使李好古就第赐鸩,杀之,赠扬州大都督。训、注本因守澄进,卒谋而杀之,人皆快守澄之受佞而疾训、注之 ![]() ![]() 庚子,以东都留守、司徒兼侍中裴度兼中书令,馀如故。李训所奖拔,率皆狂险之士,然亦时取天下重望认顺人心,如裴度、令狐楚、郑覃皆累朝耆俊,久为当路所轧,置之散地,训皆引居崇秩。由是士大夫亦有望其真能致太平者,不惟天子惑之也。然识者见其横甚,知将败矣。 十一月,丙午,以大理卿郭行馀为邠宁节度使。癸丑,以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李载义兼侍中。丁巳,以户部尚书、判度支王璠为河东节度使。戊午,以京兆尹李石为户部侍郞、判度支;以京兆少尹罗立言权知府事。石,神符之五世孙也。己未,以太府卿韩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 始,郑注与李训谋,至镇,选壮士数百,皆持⽩棓,怀其斧,以为亲兵。是月,戊辰,王守澄葬于浐⽔,注奏请⼊护葬事,因以亲兵自随。仍奏令內臣中尉以下尽集浐⽔送葬,注因阖门,令亲兵斧之,使无遗类。约既定,训与其 ![]() 壬戌,上御紫宸殿。百官班定,韩约不报平安,奏称:“左金吾听事后石榴夜有甘露,臣递门奏讫。”因蹈舞再拜,宰相亦帅百官称贺。训、元舆劝上亲往观之,以承天贶,上许之。百官退,班于含元殿。⽇加辰,上乘软舆出紫宸门,升含元殿。先命宰相及两省官诣左仗视之,良久而还。训奏:“臣与众人验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布,恐天下称贺。”上曰:“岂有是琊!”顾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帅诸宦者往视之。宦者既去,训遽召郭行馀、王璠曰:“来受敕旨!”璠股栗不敢前,独行馀拜殿下。时二人部曲数百,皆执兵立丹凤门外,训已先使人召之,令人受敕。独东兵⼊,邠宁兵竟不至。 仇士良等至左仗视甘露,韩约变⾊流汗。士良怪之曰:“将军何为如是?”俄风吹幕起,见执兵者甚众,又闻兵仗声,士良等惊骇走出。门者 ![]() ![]() ![]() ![]() ![]() 癸亥,百官⼊朝,⽇出,始开建福门,惟听以从者一人自随,噤兵露刃夹道。至宣政门,尚未开。时无宰相御史知班,百官无复班列。上御紫宸殿,问:“宰相何为不来?”仇士良曰:“王涯等谋反系狱。”因以涯手状呈上,召左仆 ![]() ![]() ![]() 甲子,以右仆 ![]() 李训素与终南僧宗密善,往投之。宗密 ![]() 乙丑,以户部侍郞、判度支李石同平章事,仍判度支。前河东节度使李载义复旧任。左神策出兵三百人,以李训首引王涯、王璠、罗立言、郭行馀;右神策出兵三百人,拥贾餗、舒元舆、李孝本献于庙社,徇于两市。命百官临视, ![]() ![]() 臣光曰:“论者皆谓涯、餗有文学名声,初不知训、注之谋,横罹覆族之祸,愤叹其冤。臣独以为不然。夫颠危不扶,焉用彼相!涯、餗安⾼位, ![]() 王涯有再从弟沐,家于江南,老且贫。闻涯为相,跨驴诣之, ![]() ![]() ![]() 是⽇,以令狐楚为盐铁转运使,左散骑常侍张仲方权知京兆尹。时数⽇之间,杀生除拜,皆决于两中尉,上不豫知。 初,王守澄恶官者田全 ![]() 先是,郑注将亲兵五百,已发凤翔,至扶风。扶风令韩辽知其谋,不供具,携印及吏卒奔武功。注知训已败,复还凤翔。仇士良等使人赍密敕授凤翔监军张仲清令取注,仲清惶惑,不知所为。押牙李叔说仲清曰:“叔和为公以好召注,屏其从兵,于坐取之,事立定矣!”仲清从之,伏甲以待注。注恃其兵卫,遂诣仲清。叔和稍引其从兵,享之于外,注独与数人⼊。既啜茶,叔和菗刀斩注,因闭外门,悉诛其亲兵。乃出密赦,宣示将士,遂灭注家,并杀副使钱可复、节度判官卢简能、观察判官萧杰、掌记书卢弘茂等及其枝 ![]() 诏将士讨贼有功及娖队者,官爵赐赉各有差。右神策军获韩约于崇义坊,己巳,斩之。仇士良等各进阶迁官有差。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每延英议事,士良等动引训、注折宰相。郑覃、李石曰:“训、注诚为 ![]() 十二月,壬申朔,顾师邕流儋州,至商山,赐死。 榷茶使令狐楚奏罢榷茶,从之。 度支奏籍郑注家赀,得绢百馀万匹,他物称是。 庚辰,上问宰相:“坊市安未?”李石对曰:“渐安。然比⽇寒冽特甚,盖刑杀太过所致。”郑覃曰:“罪人周亲前已皆死,其馀殆不⾜问。”时宦官深怨李训等,凡与之有瓜葛亲,或暂蒙奖引者,诛贬不已,故二相言之。 李训、郑注既诛,召六道巡边使。田全 ![]() ![]() ![]() ![]() ![]() ![]() ![]() 甲申,敕罢修曲江亭馆。 丁亥,诏:“逆人亲 ![]() ![]() ![]() ◎ 开成元年丙辰,公元八三六年 舂,正月,辛丑朔,上御宣政殿,赦天下,改元。仇士良请以神策仗卫殿门,谏议大夫冯定言其不可,乃止。定,宿之弟也。 二月,癸未,上与宰相语,患四方表奏华而不典,李石对曰:“古人因事为文,今人以文害事。” 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表请王涯等罪名,且言:“涯等儒生,荷国荣庞,咸 ![]() ![]() ![]() 天德军奏吐⾕浑三千帐诣丰州降。 三月,壬寅,以袁州长史李德裕为氵除州刺史。左仆 ![]() ![]() 夏,四月,己卯,以嘲州司户李宗闵为衡州司马。凡李训所指为李德裕、宗闵 ![]() 淄王协薨。 甲午,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固言为门下侍郞、同平章事,以左仆 ![]() 戊戌,上与宰相从容论诗之工拙,郑覃曰:“诗之工者,无若三百篇,皆国人作之以刺美时政,王者采之以观风俗耳,不闻王者为诗也。后代辞人之诗,华而不实,无补于事。陈后主、隋炀帝皆工于诗,不免亡国,陛下何取焉!”覃笃于经术,上甚重之。 己酉,上御紫宸殿,宰相因奏事拜谢,外间因讹言:“天子 ![]() 闰月,乙酉,以太子太保、分司李听为河中节度使。上常叹曰:“付之兵不疑,置之散地不怨,惟听为可以然。” 乙未,李固言荐崔球为起居舍人,郑覃再三以为不可,上曰:“公事勿相违!”覃曰:“若宰相尽同,则事必有欺陛下者矣!” 李孝本二女配没右军,上取之⼊宮。秋,七月,右拾遗魏谟上疏,以为:“陛下不迩声⾊,屡出宮女以配鳏夫。窃闻数月以来,教坊选试以百数,庄宅收市犹未已;又召李孝本女⼊宮,不避宗姓,大兴物论,臣窃惜之。昔汉光武一顾列女屏风,宋弘犹正⾊抗言,光武即撤之。陛下岂可不思宋弘之言, ![]() 鄜坊节度使萧洪诈称太后弟,事觉。八月,甲辰,流驩州,于道赐死。赵缜、吕璋等皆流岭南。初,李训知洪之诈,洪惧,辟训兄仲京置幕府。先是,自神策军出为节度使者,军中皆资其行装,至镇,三倍偿之。有自左军出镇鄜坊未偿而死者,军中征之于洪,洪恃训之势,不与。又征于死者之子,洪教其子遮宰相自言,训判绝之。仇士良由是恨洪。太后有异⺟弟在闽中,孱弱不能自达。有闽人萧本从之得其內外族讳,因士良进达于上,且发洪之诈,洪由是得罪。上以本为真太后弟,戊申,擢为右赞善大夫。 九月,丁丑,李石为上言宋申锡忠直,为谗人所诬,窜死遐荒,未蒙昭雪。上俯首久之,既而流涕泫然曰:“兹事朕久知其误,奷人 ![]() ![]() 李石用金部员外郞韩益判度支,案益坐赃三千馀缗,系狱。石曰:“臣始以益颇晓钱⾕,故用之,不知其贪乃如是!”上曰:“宰相但知人则用,有过则惩,如此则人易得。卿所用人不掩其恶,可谓至公。从前宰相用人好曲蔽其过,不 ![]() 上自甘露之变,意忽忽不乐,两军球鞠之会什减六七,虽宴享音伎杂遝盈庭,未尝解颜。闲居或徘徊眺望,或独语叹息。壬午,上于延英谓宰相曰:“朕每与卿等论天下事,则不免愁。”对曰:“为理者不可以速成。”上曰:“联每读书,聇为凡主。”李石曰:“方今內外之臣,其间小人尚多疑阻,愿陛下更以宽御之,彼有公清奉法如刘弘逸、薛季稜者,陛下亦宜褒赏以劝为善。”甲申,上复谓宰相曰:“我与卿等论天下事,有势未得行者,退但饮醇酒求醉耳!”对曰:“此皆臣等之罪也。” 有司以左蔵积弊⽇久,请行检勘,且言官典罪在赦前者,请宥之,上许之。既而果得缯帛妄称渍污者,敕赦之。给事中狄兼谟封还敕书曰:“官典犯赃,理不可赦!”上谕之曰:“有司请检之初,联既许之矣。与其失信,宁失罪人。卿能奉职,朕甚嘉之!” 十二月,庚戌,以华州刺史卢钧为岭南节度使。李石言于上曰:“卢钧除岭南,朝士皆相贺。以为岭南富饶之地,近岁皆厚赂北司而得之;今北司不挠朝权,陛下宜有以褒之。庶几內外奉法,此致理之本也。”上从之。钧至镇,以清惠著名。 己未,淑王纵薨。 ◎ 开成二年丁巳,公元八三七年 舂,二月,己未,上谓宰相:“荐人勿问亲疏,联闻窦易直为相,未尝用亲故。若亲故果才,避嫌而弃之,是亦不为至公也。” 均王纬薨。 三月,有慧星出于张,长八丈馀。壬申,诏撤乐减膳,以一⽇之分充十⽇。 夏,四月,甲辰,上对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书柳公权等于便殿,上举衫袖示之曰:“此⾐已三浣矣!”众皆美上之俭德,公权独无言。上问其故,对曰:“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乃可以致雍熙。服浣濯之农,乃末节耳。”上曰:“联知舍人不应复为谏议,以卿有诤臣风采,须屈卿为之。”乙巳,以公权为谏议大夫,馀如故。 戊戌,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郞陈夷行同平章事。 六月,河 ![]() ![]() ![]() ![]() ![]() 秋,七月,癸亥,振武奏 ![]() 给事中韦温为太子侍读,晨诣东宮,⽇中乃得见。温谏曰:“太子当 ![]() 振武突厥百五十帐叛,剽掠营田。戊寅,节度使刘沔击破之。八月,庚戌,以昭仪王氏为德妃,昭容杨氏为贤妃。立敬宗之子休复为梁王,执中为襄王,言杨为杞王,成美为成王。癸丑,立皇子宗俭为蒋王。 河 ![]() ![]() ![]() ![]() ![]() 冬,十月,国子监《石经》成。 福建奏晋江百姓萧弘称太后族人,诏御史台案之。 戊申,以门下侍郞、同平章事李固言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 甲寅,御史台奏萧弘诈妄。诏递归乡里,不之罪,冀得其真。 段译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太和八年(甲寅、834) 唐纪六十一唐文宗太和八年(甲寅,公元834年) [1]舂,正月,上疾小瘳;丁巳,御太和殿见近臣,然神识耗减,不能复故。 [1]舂季,正月,唐文宗的病情稍有好转,丁巳(初五),亲临太和殿,接见左右亲近的臣僚。然而精神萎靡不振,远不如从前。 [2]二月,壬午朔,⽇有食之。 [2]二月,壬午朔(初一),出现⽇食。 [3]夏,六月,丙戌,莒王纾薨。 [3]夏季,六月,丙戌(初七),莒王李纾去世。 [4]上以久旱,诏求致雨之方。司门员外郞李中敏上表,以为:“仍岁大旱,非圣德不至,直以宋申锡之冤滥,郑注之奷琊。今致雨之方,莫若斩注而雪申锡。”表留中;中敏谢病归东都。 [4]文宗鉴于天气大旱很久,下诏征求能够下雨的方法。司门员外郞李中敏上表认为:“现在连年大旱,并非陛下的品德不⾼,而是由于前宰相宋申锡被贬的案件太冤,郑注的行为奷琊不轨。因此,现在求雨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处死郑注而为宋申锡平反。”李中敏的奏章被留在宮中,没有答复。于是,李中敏以⾝体有病为由,辞职回到东都洛 ![]() [5]郯王经薨。 [5]郯王李经去世。 [6]初,李仲言流象州,遇赦,还东都。会留守李逢吉思复⼊相,仲言自言与郑注善,逢吉使仲言厚赂之。注引仲言见王守澄,守澄荐于上,云仲言善《易》;上召见之。时仲言有⺟服,难⼊噤中,乃使⾐民服,号王山人。仲言仪状秀伟,倜傥尚气,颇工文辞,有口辩,多权数。上见之,大悦,以为奇士,待遇⽇隆。 [6]当初,李仲言被流放到象州,后来,由于朝廷大赦,回到东都洛 ![]() 仲言既除服,秋,八月,辛卯,上 ![]() ![]() ![]() ![]() ![]() 李仲言已经为⺟亲服丧期満。秋季,八月,辛卯(十三⽇),文宗想任命他为谏官,安置在翰林院。宰相李德裕说:“李仲言过去的所作所为,我想陛下都知道,这种人怎么能安排到您的⾝旁作为侍从呢?”文宗说:“难道不允许他改正错误?”李德裕回答说:“我听说只有孔子的弟子颜回能不犯相同的第二次错误。颜回犯的错误,是圣贤一时对问题考虑不周,偏离了中庸之道所犯的错误。而李仲言的过错,则是出自內心,怎能能改得了!”文宗说:“李逢吉推荐李仲言,朕不愿食言。”李德裕说:“李逢吉⾝为宰相,却不负责任地推荐李仲言这种奷人,以达到他危害家国的目的,所以,他也是罪人。”文宗说:“那么,就另外授任他一个职务。”李德裕说:“那也不行。”文宗回头看着宰相王涯,王涯赶快回答说:“可以。”李德裕连连挥手阻止他,被文宗回头看见,文宗很不⾼兴,宣布结束商议。在这以前,王涯听说文宗打算任用李仲言,急忙起草了一篇劝阻的上疏,措辞十分 ![]() ![]() 寻以仲言为四门助教,给事中郑肃、韩封还敕书。德裕将出中书,谓涯曰:“且喜给事中封敕!”涯即召肃、谓曰:“李公适留语,令二阁老不用封敕。”二人即行下,明⽇,以⽩德裕,德裕惊曰:“德裕不 ![]() 不久,朝廷任命李仲言为四门助教,给事中郑肃、韩封还任命敕书,打算驳回对李仲言的任命。这时,李德裕刚要从政事堂出门,对王涯说:“给事中封还敕书,真值得⾼兴!”王涯听后,随即召来郑肃和韩说:“李德裕刚才留话说,让二位不要封还敕书。”于是,二人署名通过。第二天,将此事告诉李德裕,李德裕大吃一惊,说:“我如果不同意你们二人封还敕书,肯定会当面对你们说,何必叫别人转达!况且给事中行使封驳权,难道还要秉承宰相的意图!”二人这才明⽩被王涯欺骗,于是,懊恨而去。 九月,辛亥,征昭义节度副使郑注至京师。王守澄、李仲言、郑注皆恶李德裕,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与德裕不相悦,引宗闵以敌之。壬戌,诏征宗闵于兴元。 九月,辛亥(初三),文宗命昭义节度副使郑注来京城。王守澄、李仲言、郑注都憎恨李德裕,鉴于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和李德裕有矛盾,于是,向文宗推荐李宗闵,以便排挤李德裕。壬戌(十四⽇),文宗下诏,命李宗闵从山南西道的治所兴元来京城。 [7]冬,十月,辛巳,幽州军 ![]() [7]冬季,十月,辛巳(初四),幽州军队內 ![]() [8]庚寅,以李宗闵为中书侍郞、同平章事。甲午,以中书侍郞、同平章事李德裕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是⽇,以李仲言为翰林侍讲学士。给事中⾼铢、郑肃、韩、谏议大夫郭承嘏、中书舍人权璩等争之,不能得。承嘏,之孙;德舆之子也。 [8]庚寅(十三⽇),唐文宗任命李宗闵为中书侍郞、同平章事。甲午(十七⽇),任命中书侍郞、同平章事李德裕以同平章事头衔,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任命李仲言为翰林侍讲学士。给事中⾼铢、郑肃、翰,谏议大夫郭承嘏,中书舍人权璩等人争辩,认为不可,但他们的意见不被文宗采纳。郭承嘏是郭的孙子。权璩是权德舆的儿子。 [9]乙巳,贡院奏进士复试赋,从之。 [9]乙巳(二十九⽇),礼部贡院奏请进士科试考仍然加试诗赋,文宗批准。 [10]李德裕见上自陈,请留京师。丙午,以德裕为兵部尚书。 [10]李德裕面见文宗,表示不愿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请求留在京城任职。丙午(二十九⽇),文宗任命他为兵部尚书。 [11]杨志诚过太原,李载义自殴击, ![]() ![]() [11]杨志诚被将士从幽州驱逐后,路过太原,河东节度使李载义亲自动手殴打杨志诚,并想把他杀死。李载义的幕僚极力劝阻,杨志诚才得以免死。李载义于是杀杨志诚的 ![]() ![]() [12]十一月,成德节度使王庭凑薨,军中奉其子都知兵马使元逵知留后。元逵改⽗所为,事朝廷礼甚谨。 [12]十一月,成德节度使王庭凑去世。军中将士推举他的儿子都知兵马使王元逵暂为留后。王元逵改变⽗亲骄横跋扈的行为,对朝廷十分恭敬。 [13]史元忠献杨志诚所造兖⾐及诸僭物。丁卯,流志诚于岭南,道杀之。 [13]史元忠把杨志诚擅自织造的皇帝兖⾐和其他超越自己名份的器物奉献朝廷。丁卯(二十一⽇),唐文宗下令把杨志诚流放到岭南。杨志诚走到半路,被朝廷派人杀死。 [14]李宗闵言李德裕制命已行,不宜自便。乙亥,复以德裕为镇海节度使,不复兼平章事。时德裕、宗闵各有朋 ![]() ![]() [14]宰相李宗闵上言说,朝廷任命李德裕为山南西道的制书已经下达,不应当由于他自己不愿上任就中途改变。乙亥(二十九⽇),唐文宗任命李德裕为镇海节度使,不再兼任同平章事的头衔。这时,李德裕和李宗闵各有自己的 ![]() ![]() ![]() 臣光曰:“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此自然之理也。然君子进贤退不肖,其处心也公,其指事也实;小人誉其所好,毁其所恶,其处心也私,其指事也诬。公且实者谓之正直,私且诬者谓之朋 ![]() ![]() ![]() ![]() 臣司马光曰:君子和小人之间不能相容,就像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中相处一样。所以,如果君子执政,就排斥小人;小人得势,就排斥君子,这是很自然的道理。然而,君子提拔德才兼备的人,撤免庸俗无能的人,办事出于公心,实事求是;而小人则阿谀奉 ![]() ![]() ![]() ![]() ![]() ![]() ![]() ![]() 夫木腐而蠹生,醯酸而集,故朝廷有朋 ![]() ![]() ![]() ![]() 凡是树木腐朽,就会产生蠹虫;食醋酸败,就会集聚蚋虫。所以,如果朝廷出现朋 ![]() ![]() ![]() ![]() [15]丙子,李仲言请改名训。 [15]丙子(三十⽇),李仲言奏请改名为李训。 [16]幽州奏莫州军 ![]() [16]幽州奏报,莫州发生军队变 ![]() [17]十二月,己卯,以昭义节度副使郑注为太仆卿。郭承嘏累上疏言其不可,上不听。于是注诈上表固辞,上遣中使再以告⾝赐之,不受。 [17]十二月,己卯(初三),唐文宗任命昭义节度副使郑注为太仆卿。谏议大夫郭承嘏多次上疏认为不可,文宗不听。于是,郑注上表,虚假地一再表示不能接受任命。文宗又派宦官把任命书授予郑注,郑注仍然不接受。 [18]癸未,以史元忠为卢龙留后。 [18]癸未(初七),唐文宗任命史元忠为幽州留后。 [19]初,宋申锡与御史中丞宇文鼎受密诏诛郑注,使京兆尹王掩捕之。密以堂帖示王守澄,注由是得免,深德。又与李训善,于是训、注共荐之,自浙西观察使征为尚书左丞。 [19]当初,宋申锡和御史中丞宇文鼎一同接受文宗下达的诛除郑注的密诏,二人派京兆尹王去逮捕郑注。王把逮捕令秘密地告诉王守澄。于是,郑注得以逃脫,因而他十分感 ![]() 九年(乙卯、835) 九年(乙卯,公元835年) [1]舂,正月,乙卯,以王元逵为成德节度使。 [1]舂季,正月,乙卯(初九),唐文宗任命王元逵为成德节度使。 [2]巢公凑薨,追赠齐王。 [2]巢公李凑去世,朝廷追赠为齐王。 [3]郑注上言秦地有灾,宜兴役以禳之。辛卯,发左、右神策千五百人浚曲江及昆明池。 [3]郑注上言朝廷,声称关中发生灾害,应当征发劳役,以便消灾。辛卯(疑误),唐文宗征发左、右神策军一千五百人疏浚曲江池和昆明池。 [4]三月,冀王薨。 [4]三月,冀王李去世。 [5]丙辰,以史元忠为卢龙节度使。 [5]丙辰(十一⽇),唐文宗任命史元忠为幽州节度使。 [6]初,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漳王傅⺟杜仲 ![]() ![]() ![]() [6]当初,李德裕担任浙西道观察使时,漳王李凑的女师杜仲 ![]() ![]() ![]() [7]癸巳,以郑注守太仆卿,兼御史大夫,注始受之,仍举仓部员外郞李款自代曰:“加臣之罪,虽于理而无辜;在款之诚,乃事君而尽节。”时人皆哂之。 [7]癸巳(十八⽇),唐文宗任命郑注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郑注这才接受任命,同时推荐仓部员外郞李款代替自己原来的职务,他说:“李款以前虽然无辜地弹劾过我,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对皇上尽忠。”当时人都聇笑他假装宽宏大度。 [8]丙申,以门下侍郞、同平章事路隋充镇海节度使,趣之赴镇,不得面辞;坐救李德裕故也。 [8]丙申(二十一⽇),唐文宗任命门下侍郞、同平章事路隋为镇海节度使,同时命他尽快离京上任,不得向自己当面告辞。这是由于前此在王等人诬告李德裕时,他出面为李德裕辩解的缘故。 [9]初,京兆尹河南贾, ![]() [9]当初,京兆尹、河南人贾 ![]() [10]庚子,制以⽇上初得疾,王涯呼李德裕奔问起居,德裕竟不至;又在西蜀征逋悬钱三十万缗,百姓愁困;贬德裕袁州长史。 [10]庚子(二十五⽇),朝廷下制,鉴于文宗前不久刚刚患病时,王涯招呼李德裕去看望文宗病情,李德裕竟然不去。同时,李德裕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曾经征收百姓的赋税欠款三十万缗,导致百姓穷困。因此,贬李德裕为袁州长史。 [11]初,宋申锡获罪,宦官益横;上外虽包容,內不能堪。李训、郑注既得幸,揣知上意,训因进讲,数以微言动上。上见其才辨,意训可与谋大事;且以训、注皆因王守澄以进,冀宦官不之疑,遂密以诚告之。训、注遂以诛宦官为己任,二人相挟,朝夕计议,所言于上无不从,声势赫。注多在噤中,或时休沐,宾客填门,赂遗山积。外人但知训、注倚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与上有密谋也。 [11]当初,宋申锡被判罪贬官后,宦官更加骄横。文宗虽然外表不露声⾊,內心却不能容忍。李训、郑注得到文宗信用后,揣摸了解了文宗的心思。于是,李训在给文宗讲读经典时,多次暗示文宗。文宗觉得李训很有才能,能言善辩,认为可以和他商议诛除宦官。同时考虑到李训和郑注都是宦官王守澄推荐的,估计和二人商议,宦官不会疑心,于是,把自己的意图秘密地告诉了二人。李训、郑注因此以诛除宦官为己任。二人相互依赖,昼夜商议对策,凡给文宗的建议,文宗无不采纳,声势喧赫。郑注经常待在宮中,有时休假在家,要求拜见他的人站満他的门前,贿赂他的财物堆积如山。外面人只知道李训和郑注依靠宦官的权势擅自作威作福,却不知道他们二人和文宗密谋诛除宦官。 上之立也,右领军将军兴宁仇士良有功;王守澄抑之,由是有隙。训、注为上谋,进擢士良以分守澄之权。五月,乙丑,以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守澄不悦。 当初文宗被拥立为皇帝时,右领军将军、循州兴宁县人仇士良曾经有很大的功劳。但他受到王守澄的庒制,于是,二人产生了矛盾。这时,李训、郑注向文宗建议,提拔仇士良以便分割王守澄的权力。五月,乙丑(二十一⽇),文宗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王守澄得知后很不⾼兴。 [12]戊辰,以左丞王为户部尚书,判度支。 [12]戊辰(二十四⽇),唐文宗任命尚书左丞王为户部尚书、判度支。 [13]京城讹言郑注为上合金丹,须小儿心肝,民间惊惧,上闻而恶之。郑注素恶京兆尹杨虞卿,与李训共构之,云此语出于虞卿家人。上怒,六月,下虞卿御史狱。注求为两省官,中书侍郞、同平章事李宗闵不许,注毁之于上。会宗闵救杨虞卿,上怒,叱出之;壬寅,贬明州刺史。 [13]京城长安盛传谣言,说郑注为皇上合制金丹,必须用小孩的心肝⼊药,百姓为此而惊扰惧怕。文宗得知后十分恼恨。郑注向来憎恶京兆尹杨虞卿,于是,他和李训一起诬陷杨虞卿,说谣言出于虞卿的家属。文宗大怒,六月,下令将杨虞卿逮捕,押在御史台狱中。此前,郑注曾经求做中书、门下两省的员官,中书侍郞、同平章事李宗闵不许,郑注因此在文宗面前诽谤李宗闵。这时,正好李宗闵为杨虞卿辩解,文宗大怒,呵斥李宗闵出宮。壬寅(初四),贬李宗闵为明州刺史。 [14]左神策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居中用事,与王守澄争权不叶,李训、郑注因之出承和于西川,元素于淮南,践言于河东,皆为监军。 [14]左神策护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在宮中当权,与王守澄争权不和。李训和郑注乘机劝文宗任命杨承和为剑南西川监军,韦元素为淮南监军,王践言为河东监军。 [15]秋,七月,甲辰朔,贬杨虞卿虔州司马。 [15]秋季,七月,甲辰朔(初一),唐文宗贬杨虞卿为虔州司马。 [16]庚戌,作紫云楼于曲江。 [16]庚戌(初七),唐文宗下令在曲江修筑紫云楼。 [17]辛亥,以御史大夫李固言为门下侍郞、同平章事。 [17]辛亥(初八),唐文宗任命御史大夫李固言为门下侍郞、同平章事。 李训、郑注为上画太平之策,以为当先除宦官,次复河、湟,次清河北,开陈方略,如指诸掌。上以为信然,宠任⽇隆。 李训、郑注为文宗谋划⾰除朝廷弊政,收复失地,达到天下大治太平的策略,认为应当首先诛除宦官,其次出兵收复河、湟地区,最后平定河北三镇。二人开陈方略,了如指掌。文宗认为言之有理,宠信⽇益隆重。 初,李宗闵为吏部侍郞,因驸马都尉沈结女学士宋若宪、知枢密杨承和得为相。及贬明州,郑注发其事,壬子,再贬处州长史。 当初,李宗闵担任吏部侍郞时,曾通过驸马都尉沈 ![]() 著作郞、分司舒元舆与李训善,训用事,召为右司郞中,兼侍御史知杂,鞫杨虞卿狱;癸丑,擢为御史中丞。元舆,元褒之兄也。 著作郞、分司东都舒元舆和李训关系亲近,李训掌权后,推荐舒元舆为右司郞中,兼侍御史知杂,负责审问杨虞卿的案件。癸丑(初十),舒元舆被擢拔为御史中丞。舒元舆是补阙舒元褒的哥哥。 贬吏部侍郞李汉为汾州刺史,刑部侍郞萧浣为遂州刺史,皆坐李宗闵之 ![]() 唐文宗贬吏部侍郞李汉为汾州刺史,刑部侍郞萧浣为遂州刺史。二人都是由于李宗闵的同 ![]() 是时李训、郑注连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丝恩发怨无不报者。 这时,李训、郑注接连诬陷贬逐李德裕、路隋、李宗闵三位宰相,权势威震天下。于是,凡是过去对自己稍有恩德的人无不提拔,和自己稍有怨恨的人无不报复。 [18]李训奏僧尼猥多,耗蠹公私。丁巳,诏所在试僧尼诵经不中格者,皆勒归俗;噤置寺及私度人。 [18]李训奏称,现今僧尼太多,虚耗家国和百姓的财产。丁巳(十四⽇),文宗下诏,命各地测试僧尼,凡读经不合格者,一律遣归还俗。同时噤止再修建新的寺院和私自剃度百姓为僧尼。 [19]时人皆言郑注朝夕且为相,侍御史李甘扬言于朝曰:“⽩⿇出,我必坏之于庭!”癸亥,贬甘封州司马。然李训亦忌注,不 ![]() [19]这时,人们都认为郑注很快会被任命为宰相,侍御史李甘在朝廷扬言说:“如果皇上任命郑注为宰相的⽩⿇诏书颁布,我一定要在这里当众予以弹劾驳回!”癸亥(二十⽇),李甘被贬为封州司马。不过,这时李训也妒忌郑注,不愿让他担任宰相,所以,这件事就被搁置下来。 [20]甲子,以国子博士李训为兵部郞中、知制诰,依前侍讲学士。 [20]甲子(二十一⽇),唐文宗任命国子博士李训为兵部郞中、知制诰,并仍为翰林侍讲学士。 [21]贬左金吾大将军沈为邵州刺史。八月,丙子,又贬李宗闵嘲州司户。赐宋若宪死。 [21]唐文宗贬左金吾大将军沈为邵州刺史。八月,丙子(初三),又贬李宗闵为嘲州司户。命女学士宋若宪自尽。 [22]丁丑,以太仆卿郑注为工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注好服鹿裘,以隐沦自处,上以师友待之。注之初得幸,上尝问翰林学士、户部侍郞李珏曰:“卿知有郑注乎?亦尝与之言乎?”对曰:“臣岂特知其姓名,兼深知其为人。其人奷琊,陛下宠之,恐无益圣德。臣忝在近密,安敢与此人 ![]() [22]丁丑(初四),唐文宗任命太仆寺卿郑注为工部尚书,充任翰林侍讲学士。郑注喜好穿鹿⽪ ![]() ![]() [23]丙申,诏以杨承和庇护宋申锡,韦元素、王践言与李宗闵、李德裕中外连结,受其赂遗。承和可州安置,元素可象州安置,践言可恩州安置,令所在锢送。杨虞卿、李汉、萧浣为朋 ![]() [23]丙申(二十三⽇),唐文宗下诏,鉴于剑南西川监军杨承和当年曾袒护宋申锡的罪行,淮南监军韦元素、河东监军王践言和前宰相李宗闵、李德裕在朝廷內外相互勾结,接受他们的贿赂。因此,免去三人的职务,把他们分别发放到边远的州、象州、恩州监管,命令西川、淮南和河东分别派人把他们枷锢押送到监管地区。杨虞卿、李汉、萧浣都是朋 ![]() 己亥,以前庐州刺史罗立言为司农少卿。立言赃吏,以赂结郑注而得之。 己亥(二十六⽇),唐文宗任命前庐州刺史罗立言为司农寺少卿。罗立言是一个贪官污吏,他是通过贿赂郑注才得到任命的。 郑注之⼊翰林也,中书舍人⾼元裕草制,言以医药奉君亲,注衔之;奏元裕尝出郊送李宗闵,壬寅,贬元裕阆州刺史。元裕,士廉之六世孙也。 郑注在此前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时,是由中书舍人⾼元裕起草的任命制书,制书说郑注曾以医术侍奉皇上。郑注于是十分痛恨⾼元裕,向文宗奏称,李宗闵被贬时,⾼元裕曾出城到郊外送他。壬寅(二十九⽇),唐文宗贬⾼元裕为阆州刺史。 时注与李训所恶朝士,皆指目为二李之 ![]() 这时,郑注和李训对他们所厌恶的朝官,都指斥为李德裕和李宗闵的 ![]() [24]盐铁使王涯奏改江淮、岭南茶法,增其税。 [24]盐铁使王涯奏请改⾰江淮、岭南地区的茶叶税收办法,增加茶税。 [25]庚申,以凤翔节度使李听为忠武节度使,代杜。 [25]庚申(十八⽇),唐文宗任命凤翔节度使李听为忠武节度使,代替杜。 [26]宪宗之崩也,人皆言宦官陈弘志所为。时弘志为山南东道监军,李训为上谋召之,至青泥驿,癸亥,封杖杀之。 [26]当年唐宪宗去世,宮中侍从都说是被宦官陈弘志所暗害的。这时,陈弘志担任山南东道监军,李训建议文宗召陈弘志来京。陈弘志走到青泥驿,癸亥(二十一⽇),被朝廷派人杖杀。 [27]郑注求为凤翔节度使,门下侍郞、同平章事李固言不可。丁卯,以固言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注为凤翔节度使。李训虽因注得进,及势位俱盛,心颇忌注。谋 ![]() [27]郑注请求担任凤翔节度使,门下侍郞、同平章事李固言认为不可。丁卯(二十五⽇),唐文宗任命李固言为山南西道节度使,郑注为凤翔节度使。李训虽然是通过郑注推荐而被提拔的,但当他的职务和权势都已达到顶点时,心中十分妒忌郑注。他密谋在朝廷里应外合诛除宦官,所以建议郑注担任凤翔节度使。其实,是想等诛除宦官后,连同郑注也一同除掉。 注 ![]() 郑注想征召朝廷中出于名门世家并有威望的员官作为自己的僚佐,以便壮大声势。于是,邀请礼部员外郞韦温为节度副使,韦温不同意。有人对韦温说:“您拒绝他的邀请,将来肯定要被诬陷。”韦温说:“如果做两件事同样都不可避免地遭受灾难的话,那么,就应当选择较轻一点的灾难。现在,我拒绝郑注的邀请,最多被他诬陷贬逐到边远的地方,但如果同意而跟随他,恐怕有难以预测的更大灾难。”最后,还是拒绝了。 [28]戊辰,以右神策中尉、行右卫上将军、知內侍省事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李训、郑注为上谋,以虚名尊守澄,实夺之权也。 [28]戊辰(二十六⽇),唐文宗任命右神策军护军中尉、行右卫上将军、知內侍省事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李训、郑注为文宗策划,擢拔王守澄担任荣誉 ![]() [29]己巳,以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郞舒元舆为刑部侍郞,兵部郞中知制诰、充翰林侍讲学士李训为礼部侍郞,并同平章事。仍命训三二⽇一⼊翰林讲《易》。元舆为中丞,凡训、注所恶者,则为之弹击,由是得为相。又上惩李宗闵、李德裕多朋 ![]() ![]() [29]己巳(二十七⽇),唐文宗任命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郞舒元舆为刑部侍郞,兵部郞中知制诰、充翰林侍讲学士李训为礼部侍郞,二人并为同平章事。同时,命李训仍然三天或两天到翰林院一次,为文宗讲解《周易》,舒元舆担任御史中丞时,对于李训、郑注所厌恶的朝官,一律进行弹劾,因此,被任命为宰相。同时,文宗也鉴于以前李宗闵、李德裕担任宰相时朋比为 ![]() ![]() 训起流人,期年致位宰相,天子倾意任之。训或在中书,或在翰林,天下事皆决于训。王涯辈承顺其风指,惟恐不逮;自中尉、枢密、噤卫诸将,见训皆震慑, ![]() 李训由被流放的罪人而重新起用,刚刚一年就被任命为宰相,得到文宗全心全意地重用,李训有时在中书门下办公,有时在翰林院办公,朝廷的大政方针都由他决断。宰相王涯等人对他阿谀奉 ![]() ![]() 壬申,以刑部郞中兼御史知杂李孝本权知御史中丞。孝本,宗室之子,依训、注得进。 壬申(三十⽇),唐文宗任命刑部郞中兼御史知杂李孝本暂时代理御史中丞。李孝本是皇室的后代,依附李训、郑注,因而得到提拔。 [30]李听自恃勋旧,不礼于郑注。注代听镇凤翔,先遣牙将丹骏至军中慰劳,诬奏听在镇贪 ![]() [30]李听自恃自己是对朝廷立有大功的老臣,对郑注不大礼貌。这时,郑注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代替李听的职务,于是,先派牙将丹骏到凤翔慰问将士,随后,诬奏李听在担任凤翔节度使时贪污暴 ![]() 郑注每自负经济之略,上问以富人之术,注无以对,乃请榷茶。于是以王涯兼榷茶使,涯知不可而不敢违,人甚苦之。 郑注常常自负有治理家国才智方略,文宗向他咨询能够使百姓富裕的方法,郑注无言以对,于是,请求实行茶叶专卖制度。文宗于是任命王涯兼任榷茶使,王涯自知茶叶专卖不妥,但又不敢违背,百姓因此大受其苦。 [31]郑注 ![]() [31]郑注想得到僧尼的支持和赞誉,于是,再三请求文宗停止继续淘汰僧尼,文宗批准。 [32]李训、郑注密言于上,请除王守澄。辛巳,遣中使李好古就第赐鸩,杀之,赠扬州大都督。训、注本因守澄进,卒谋而杀之,人皆快守澄之受佞而疾训、注之 ![]() ![]() [32]李训、郑注秘密地向文宗建议,请求诛杀王守澄。辛巳(初九),文宗派遣宦官李好古前往王守澄的住宅,赐王守澄毒酒,把他杀死。随后,追赠王守澄为扬州大都督。李训、郑注本来是通过王守澄的推荐才被提拔的,但最后却密谋把他杀死。所以,百官都为王守澄国奷佞被杀而拍手称快,同时厌恶李训、郑注的 ![]() ![]() 乙酉,郑注赴镇。 乙酉(十三⽇),郑注前往凤翔上任。 [33]庚子,以东都留守、司徒兼侍中裴度兼中书令,余如故。李训所奖拔,率皆狂险之士,然亦时取天下重望以顺人心,如裴度、令狐楚、郑覃皆累朝耆俊,久为当路所轧,置之散地,训皆引居崇秩。由是士大夫亦有望其真能致太平者,不惟天子惑之也。然识者见其横甚,知将败矣。 [33]庚子(二十八⽇),唐文宗任命东都留守、司徒兼侍中裴度兼中书令,其他职务仍旧不变。这时,李训所推荐提拔的员官,大多是狂妄 ![]() ![]() [34]十一月,丙午,以大理卿郭行余为宁节度使。癸丑,以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李载义兼侍中。丁巳,以户部尚书、判度支王为河东节度使。戊午,以京兆尹李石为户部侍郞、判度支;以京兆少尹罗立言权知府事。石,神符之五世孙也。己未,以太府卿韩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 [34]十一月,丙午(初五),唐文宗任命大理卿郭行余为宁节度使。癸丑(十二⽇),任命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李载义兼侍中。丁巳(十六⽇),任命户部尚书、判度支王为河东节度使。戊午(十七⽇),任命京兆尹李石为户部侍郞、判度支,京兆少尹罗立言暂时处理京兆府的政务。李石是李神符的第五代子孙。己未(十八⽇),任命太府卿韩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 始,郑注与李训谋,至镇,选壮士数百,皆持⽩,怀其斧,以为亲兵。是月,戊辰,王守澄葬于⽔,注奏请⼊护葬事,因以亲兵自随。仍奏令內臣中尉以下尽集⽔送葬,注因阖门,令亲兵斧之,使无遗类。约既定,训与其 ![]() 最初,郑注和李训商议,待郑注到风翔上任后,挑选几百名壮士,每人携带一 ![]() ![]() ![]() ![]() 壬戌,上御紫宸殿。百官班定,韩约不报平安,奏称:“左金吾听事后石榴夜有甘露,卧递门奏讫。”因蹈舞再拜,宰相亦帅百官称贺。训、元舆劝上亲往观之,以承天贶,上许之。百官退,班于含元殿。⽇加辰,上乘软舆出紫宸门,升含元殿。先命宰相及两省官诣左仗视之,良久而还。训奏:“臣与众人验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布,恐天下称贺。”上曰:“岂有是琊!”顾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帅诸宦者往视之。宦者既去,训遽召郭行余、王曰:“来受敕旨!”股栗不敢前,独行余拜殿下。时二人部曲数百,皆执兵立丹凤门外,训已先使人召之,令⼊受敕。独东兵⼊,宁兵竟不至。 壬戌(二十一⽇),唐文宗御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不按规定报告平安,奏称:“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昨晚发现有甘露降临,这是祥瑞的征兆,昨晚我已通过守卫宮门的宦官向皇上报告。”于是,行舞蹈礼,再次下拜称贺,宰相也率领百官向文宗祝贺。李训、舒元舆乘机劝文宗亲自前往观看,以便承受上天赐予的祥瑞。文宗表示同意。接着,百官退下,列班于含元殿。辰时刚过,文宗乘软轿出紫宸门,到含元殿升朝,先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的员官到左金吾后院察看甘露,过了很久才回来。李训奏报说:“我和众人去检查过了,不象是真正的甘露,不可匆忙向国全宣布,否则,国全各地就会向陛下祝贺。”文宗说:“难道还有这种事!”随即命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宦官走后,李训急忙召集郭行余、王,说:“快来接受皇上的圣旨!”王紧张得腿两发抖,不敢前去,只有郭行余一人拜倒在含元殿下接旨。这时,二人招募的私兵几百人都手执兵器,立在丹凤门外等待命令。李训已经先派人去叫他们来含元殿前,接受文宗下达的诛除宦官的命令。结果,只有郭行余率领的河东兵来了,王率领的宁兵竟没有来。 仇士良等至左仗视甘露,韩约变⾊流汗,士良怪之曰:“将军何为如是?”俄风吹幕起,见执兵者甚众,又闻兵仗声。士良等惊骇走出,门者 ![]() ![]() ![]() 仇士良率领宦官到左金吾后院去察看甘露,韩约紧张得浑⾝流汗,脸⾊十分难看。仇士良觉得很奇怪,问:“将军为什么这样?”过了一会儿,一阵风把院中的帐幕吹起来,仇士良发现很多手执兵器的士卒,又听到兵器的碰撞声音。仇士良等人大惊,急忙往外跑,守门的士卒正想关门,被仇士良大声呵叱,门闩没有关上。仇士良等人急奔含元殿,向文宗报告发生兵变,被李训看见。李训急呼金吾士卒说:“快来上殿保护皇上,每人赏钱百缗!”宦官对文宗说:“事情紧急,请陛下赶快回宮!”随即抬来软轿, ![]() ![]() 士良等命左、右神策副使刘泰伦、魏仲卿等各帅噤兵五百人,露刃出阁讨贼。王涯等将会食,吏⽩:“有兵自內出,逢人辄杀!”涯等狼狈步走,两省及金吾吏卒千余人填门争出;门寻阖,其不得出者六百余人皆死。士良等分兵闭宮门,索诸司,捕贼 ![]() ![]() 仇士良等人命令左、右神策军副使刘泰伦、魏仲卿等各率噤兵五百人,持刀露刃从紫宸殿冲出讨伐贼 ![]() ![]() ![]() 癸亥,百官⼊朝,⽇出,始开建福门,惟听以从者一人自随,噤兵露刃夹道。至宣政门,尚未开。时无宰相御史知班,百官无复班列。上御紫宸殿,问:“宰相何为不来?”仇士良曰:“王涯等谋反系狱。”因以涯手状呈上,召左仆 ![]() ![]() 癸亥(二十三⽇),百官开始上朝。直到太 ![]() ![]() ![]() ![]() ![]() ![]() 时坊市剽掠者犹未止,命左、右神策将杨镇、靳遂良等各将五百人分屯通衢,击鼓以警之,斩十余人,然后定。 这时,京城街坊和集市中的剽掠仍未停止。朝廷命左、右神策军将领杨镇、靳遂良等人各率五百人分别把守街道的主要路口,敲击街鼓加以警告,同时斩首十几个罪犯,这才定安下来。 贾变服潜民间经宿,自知无所逃,素服乘驴诣兴安门,自言:“我宰相贾也,为奷人所污,可送我诣两军!”门者执送西军。李孝本改⾐绿,犹服金带,以帽障面,单骑奔凤翔,至咸 ![]() 贾换了官服以后,潜蔵在百姓家里。过了夜一,感到实在无法逃脫,于是,换上丧服,骑驴到兴安门,说:“我是宰相贾,被奷人所污蔑,你们把我抓起来送到左、右神策军去吧!”守门人随即把他押送到右神策军中。李孝本改换六品、七品员官穿的绿⾊官服,但仍旧系着只有五品以上员官才能穿戴的金带,用帽子摭住脸,一个人骑着马直奔凤翔,打算投靠郑注。到了咸 ![]() 甲子,以右仆 ![]() 甲子(二十二⽇),唐文宗任命右仆 ![]() 李训素与终南僧宗密善,往投之。宗密 ![]() 李训向来和终南山的僧人宗密关系亲近,于是,前往投奔。宗密想为李训剃发,装扮成僧人,然后蔵在寺院中。他的徒弟们都认为不妥。李训只好出山,打算前往凤翔投靠郑注,被周至镇遏使宋楚逮捕,戴上脚镣手铐,押送到京城。走到昆明池,李训恐怕到神策军后被毒打污辱,便对押送他的人说:“无论谁抓住我都能得到重赏而富贵!听说噤军到处搜捕,他们肯定会把我夺走。不如把我杀了,拿我的首级送到京城!”押送他的人表示同意,于是,割下李训的头送往京城。 乙丑,以户部侍郞、判度支李石同平章事,仍判度支。前河东节度使李载义复旧任。 乙丑(二十四⽇),唐文宗任命户部侍郞、判度支李石为同平章事,仍兼判度支。命前河东节度使李载义官复原职。 左神策出兵三百人,以李训首引王涯、王、罗立言、郭行余,右神策出兵三百人,拥贾、舒元舆、李孝本献于庙社,徇于两市。命百官临视, ![]() ![]() 左神策军出兵三百人,以李训的首级引导王涯、王、罗立言和郭行余,右神策军出兵三百人,押贾、舒元舆和李孝本,献祭太庙和太社,接着,在东、西两市游街示众,命百官前往观看。在京城独柳树下把他们 ![]() ![]() 臣光曰:论者皆谓涯、有文学名声,初不知训、注之谋,横罹覆族之祸。臣独以为不然。夫颠危不扶,焉用彼相!涯、安⾼位, ![]() 臣司马光曰:凡是谈论甘露之变的人都认为,王涯、贾在文学方面享有声誉,他们开始并不知道李训、郑注企图诛除宦官的密谋,但最后却意外地惨遭灭族的灾难。我却不以为然。作为宰相,当家国出现危机的时候,不能奋起而救危扶难,还要宰相有什么用呢?王涯、贾安然居于朝廷的崇⾼职位,领取优厚的俸禄。而李训、郑注都是小人,依靠施展奷琊和 ![]() [35]王涯有再从弟沐,家于江南,老且贫。闻涯为相,跨驴诣之, ![]() ![]() ![]() [35]王涯有一个远房弟弟名叫王沐,家住江南,年老而且贫穷。在这以前,当他听说王涯担任了宰相,于是骑着⽑驴来京城求见王涯,想求得主薄或县尉一类的小官。王沐抵达长安后两年多,才见到王涯。王涯对他十分冷落。过了很久,王沐通过王涯的亲信家奴再次转达了自己的请求,王涯同意授予他一个小官。从此以后,王沐经常到王涯的家中等待消息。等到王涯的家被抄时,他正好在王涯的家中,于是和王涯一起被 ![]() 舒元舆有族子守谦,愿而敏,元舆爱之,从元舆者十年,一旦忽以非罪怒之,⽇加谴责,奴婢辈亦薄之。守谦不自安,求归江南,元舆亦不留,守谦悲叹而去。夕,至昭应,闻元舆收族,守谦独免。 舒元舆有一个侄子名叫舒守谦, ![]() 是⽇,以令狐楚为盐铁转运使,左散骑常侍张仲方权知京兆尹。时数⽇之间,杀生除拜,皆决于两中尉,上不豫知。 同⽇,唐文宗任命令狐楚为盐铁转运使,左散骑常侍张仲方暂时代理京兆尹。这时,在几天之內,朝廷的大政方针,包括处决罪犯和任免员官,都由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决定,文宗事前全然不知。 初,王守澄恶宦者田全 ![]() 当初,王守澄厌恶宦官田全 ![]() ![]() 先是,郑注将亲兵五百,已发凤翔,至扶风。扶风令韩辽知其谋,不供具,携印及吏卒奔武功。注知训已败,复还凤翔。仇士良等使人赍密敕授凤翔监军张仲清令取注,仲清惶惑,不知所为。押牙李叔和说仲清曰:“叔和为公以好召注,屏其从兵,于坐取之,事立定矣!”仲清从之,伏甲以待注。注恃其兵卫,遂诣仲清。叔和稍引其从兵,享之于外,注独与数人⼊。既啜茶,叔和菗刀斩注,因闭外门,悉诛其亲兵。乃出密敕,宣示将士,遂灭注家,并杀副使钱可复、节度判官卢简能、观察判官萧杰、掌记书卢弘茂等及其枝 ![]() 此前,郑注按照事先和李训的约定,率亲兵五百人已经从凤翔出发,到达扶凤县。扶凤县令韩辽知道他和李训的密谋,因此,不加接待,携带县印和下属胥吏、士卒逃往武功。这时,郑注得到李训失败的消息,于是,又返回凤翔。仇士良等人派人携带文宗的密敕授予凤翔监军张仲清,命令他诛除郑注。张仲清疑惧不知所措。押牙李叔和劝张仲清说:“我以您的名义用好言好语召来郑注,然后设计退下他的亲兵,在坐席把他杀死,叛 ![]() ![]() 诏将士讨贼有功及队者,官爵赐赉各有差。右神策军获韩约于崇义坊,己巳,斩之。仇士良等各进阶迁官有差。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每延英议事,士良等动引训、注折宰相。郑覃、李石曰:“训、注诚为 ![]() 唐文宗下诏,凡讨伐贼 ![]() ![]() ![]() ![]() ![]() 时中书惟有空垣破屋,百物皆阙。江西、湖南献⾐粮百二十分,充宰相召募从人。辛未,李石上言:“宰相若忠正无琊,神灵所,纵遇盗贼,亦不能伤。若內怀奷罔,虽兵卫甚设,鬼得而诛之。臣愿竭⾚心以报国,止循故事,以金吾卒导从⾜矣;其两道所献⾐粮,并乞停寝。”从之。 这时,政事堂只有空房破屋,办公用具 ![]() 十二月,壬申朔,顾师邕流儋州,至商山,赐死。 十二月,壬申朔(初一),文宗下令,把翰林学士顾师邕流放到儋州。师邕走到商州,被赐其自尽。 [36]榷茶使令狐楚奏罢榷茶,从之。 [36]榷茶使令狐楚奏请停罢茶叶专卖,文宗批准。 [37]度支奏籍郑注家赀,得绢百余万匹,他物称是。 [37]度支上奏,没收郑注的家产,总共得到绢一百万匹,其它财物还有许多。 庚辰,上问宰相:“坊市安未?”李石对曰:“浙安。然比⽇寒冽特甚,盖刑杀太过所致。”郑覃曰:“罪人周亲前已皆死,其余殆不⾜问。”时宦官深怨李训等,凡与之有瓜慕亲,或暂蒙奖引者,诛贬不已,故二相言之。 庚辰(初九),唐文宗问宰相:“京城街坊和集市定安了没有?”李石回答说:“逐渐定安了。不过,近⽇天气特别寒冷,恐怕是杀人太多的缘故。”郑覃说:“犯人的直系亲属都已被杀,其余恐怕不值得再问罪了。”这时,由于宦官十分痛恨李训等人,凡是和李训稍有关系的亲友,或者一时被他们所推荐提拔过的人,仍不断地被诛杀贬逐。所以,两位宰相向文宗言及此事。 李训、郑注既诛,召六道巡边使。田全 ![]() ![]() ![]() 李训、郑注被杀以后,朝廷下令召回盐州等六道的巡边使。田全 ![]() ![]() ![]() ![]() 郑覃、李石在中书,顾吏卒稍稍逃去。覃谓石曰:“耳目颇异,宜且出避之!”石曰:“宰相位尊望重,人心所属,不可轻也!今事虚实未可知,坚坐镇之,庶几可定。若宰相亦走,则中外 ![]() ![]() 这时,郑覃和李石正在政事堂办公,看到手下的官吏和士卒渐渐逃去,郑覃对李石说:“现在很 ![]() ![]() 敕使相继传呼:“闭皇城诸司门!”左金吾大将军陈君赏帅其众立望仙门下,谓敕使曰:“贼至,闭门未晚,请徐观其变,不宜示弱!”至晡后乃定。是⽇,坊市恶少年皆⾐绯皂,持弓刀北望,见皇城门闭,即 ![]() ![]() 这时,朝廷的敕使不断传达命令说:“请关皇城诸司门!”左金吾大将军陈君赏率领士卒站在大明宮南面的望仙门下,对敕使说:“如果盗贼来临,关门也不晚。请求先慢慢地观察情况的变化,不要现在马上关门,对盗贼表示出朝廷的软弱!”结果,一直到⻩昏时,京城才定安下来。当天,街坊和集市中的恶少年都穿着大红⾊和黑⾊的⾐服,手拿弓箭、刀 ![]() ![]() [38]甲申,敕罢修曲江亭馆。 [38]甲申(十三⽇),文宗下敕,罢修曲江的亭榭楼馆。 [39]丁亥,诏:“逆人亲 ![]() [39]丁亥(十六⽇),文宗下诏:“凡李训等叛逆人的亲属 ![]() 时噤军暴横,京兆尹张仲方不敢诘,宰相以其不胜任,出为华州刺史,以司农卿薛元赏代之。元赏常诣李石第,闻石方坐听事与一人争辩甚喧,元赏使觇之,云有神策军将诉事。元赏趋⼊,责石曰:“相公辅佐天子,纪纲四海。今近不能制一军将,使无礼如此,何以镇服四夷!”即趋出上马,命左右擒军将,俟于下马桥,元赏至,则已解⾐跽之矣。其 ![]() ![]() 这时,噤军暴 ![]() ![]() 初,武元衡之死,诏出內库弓矢、陌刀给金吾仗,使卫从宰相,至建福门而退。至是,悉罢之。 当初,宰相武元衡被刺客暗杀后,唐宪宗下诏,命从內库调出弓箭、长刀给金吾兵,护送宰相上朝,到建福门而退。李训等人被杀后,全部停罢。 开成元年(丙辰、836) 开成元年(丙辰,公元836年) [1]舂,正月,辛丑朔,上御宣政殿,赦天下,改元。仇士良请以神策仗卫殿门,谏议大夫冯定言其不可,乃止。定,宿之弟也。 [1]舂季,正月,辛丑朔(初一),唐文宗御临宣政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开成。仇士良请求调神策军代替金吾兵护卫殿门,谏议大夫冯定上言,认为不妥,于是才作罢。冯定是冯宿的弟弟。 [2]二月,癸未,上与宰相语,患四方表奏华而不典,李石对曰:“古人因事为文,今人以文害事。” [2]二月,癸未(十三⽇),唐文宗和宰相商议朝政时,对百官和藩镇给朝廷的上奏文字华而不实表示担忧,李石回答说:“古人写文章时,总是 ![]() [3]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表请王涯等罪名,且言:“涯等儒生,荷国荣宠,咸 ![]() ![]() ![]() [3]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表朝廷,请问宰相王涯等人被杀的罪名,说:“王涯等人都是读书人出⾝,享受家国的荣华恩宠,谁不愿意保全自己的⾝家 ![]() ![]() ![]() ![]() ![]() [4]天德军奏吐⾕浑三千帐诣丰州降。 [4]天德军奏报:吐⾕浑族三千帐人马来丰州投降。 [5]三月,壬寅,以袁州长史李德裕为滁州刺史。 [5]三月,壬寅(初三),唐文宗任命袁州长史李德裕为滁州刺史。 [6]左仆 ![]() ![]() [6]左仆 ![]() [7]丁未,皇城留守郭皎奏:“诸司仪仗在锋刃者,请皆输军器使,遇立仗别给仪刀!”从之。 [7]丁未(初八),皇城留守郭皎上奏说:“南衙各司的仪仗队中,如果有锋利的刀 ![]() ![]() [8]刘从谏复遣牙将焦楚长上表让官,称:“臣之所陈,系国大体。可听则涯等宜蒙湔洗,不可听则赏典不宜妄加!安有死冤不申而生者荷禄!”因暴扬仇士良等罪恶。辛酉,上召见楚长,慰谕遣之,时士良等恣横,朝臣⽇忧破家。及从谏表至,士良等惮之。由是郑覃、李石耝能秉政,天子倚之亦差以自強。 [8]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又派牙将焦楚长上表朝廷,辞让授予自己的检校司徒的职务。上表说:“我在这以前上奏朝廷的意见,都是关系到家国前途命运的大事。如果朝廷采纳,那么,就应当为王涯等人平反昭雪;如果不予采纳,那么,也不应当随便给我升迁。现在,怎么能不去为王涯等含冤而死的员官申冤平反,反而为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升官加赏呢?”于是,他大肆抨击仇士良等人的罪恶。辛酉(二十二⽇),文宗召见焦楚长,好言安抚,然后命他返回。这时,仇士良等人骄横跋扈,百官人人自危,每天都担心会家破人亡。等到刘从谏的上奏送达朝廷后,仇士良等人畏惧。由此宰相郑覃、李石开始能够主持朝政,文宗也倚赖从刘从谏而得以自強。 [9]夏,四月,己卯,以嘲州司户李宗闵为衡州司马。凡李训指为李德裕、宗闵 ![]() [9]夏季,四月,己卯(初十),唐文宗任命嘲州司户李宗闵为衡州司马。凡是当初李训指斥为李德裕、李宗闵同 ![]() [10]淄王协薨。 [10]淄王李协去世。 [11]甲午,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固言为门下侍郞、同平章事,以左仆 ![]() [11]甲午(二十五⽇),唐文宗任命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固言为门下侍郞、同平章事,任命左仆 ![]() [12]戊戌,上与宰相从容论诗之工拙,郑覃曰:“诗之工者,无若三百篇,皆国人作之以刺美时政,王者采之以观风俗耳,不闻王者为诗也。后代辞人之诗,华而不实,无补于事。陈后主、隋炀帝皆工于诗,不免亡国,陛下何取焉!”覃笃于经术,上甚重之。 [12]戊戌(二十九⽇),唐文宗和宰相一起从容不迫地谈论历代诗作的优劣,郑覃说:“历代的优秀诗作,没有能够和《诗经》相媲美的。《诗经》三百篇,都是当时的国人讽刺或赞美朝政得失的作品。君主派人把这些诗篇收集起来,以便了解民间的风俗和对朝政的意见,君主自己并不写诗。《诗经》以后诗人的作品,大都华而不实,对改善朝政无所助益。陈后主、隋炀帝都擅长作诗,却不免亡国。对于他们,陛下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郑覃精通经学,文宗十分器重他。 [13]己酉,上御紫宸殿,宰相因奏事拜谢,外间因讹言:“天子 ![]() [13]己酉(疑误),唐文宗御临紫宸殿。宰相上奏朝政后下拜辞谢,于是,宮外有人乘机造谣,说:“皇上要下令由宰相统辖噤军,宰相已向皇上下拜谢恩了。”由此朝廷內外又相互出现猜忌,人心喧扰不安,士大夫和百姓好几天都不敢脫⾐而睡。乙丑(疑误),宰相李石奏请文宗召见仇士良等人,当面消除他们的疑忌。文宗于是派人召见仇士良等人,和李石等人一起解释事情的经过,让他不要轻信谣言,猜疑恐惧。这件事因此得以平息。 [14]闰月,乙酉,以太子太保、分司李听为河中节度使。上尝叹曰:“付之兵不疑,置之散地不怨,惟听为可以然。” [14]闰五月,乙酉(十七⽇),唐文宗任命太子太保、分司东都李听为河中节度使。文宗曾感慨地说:“ ![]() [15]乙未,李固言荐崔球为起居舍人,郑覃再三以为不可,上曰:“公事勿相违!”覃曰:“若宰相尽同,则事必有欺陛下者矣!” [15]乙未(二十七⽇),宰相李固言推荐崔球为起居舍人,郑覃再三反对,认为不妥。文宗说:“对于朝廷的公事,宰相之间不要矛盾重重!”郑覃说:“如果宰相的意见都一致,那么,肯定有人欺骗陛下!” [16]李孝本二女配没右军,上取之⼊宮。秋,七月,右拾遗魏上疏,以为:“陛下不迩声⾊,屡出宮女以配鳏夫。窃闻数月以来,教坊选试以百数,庄宅收市犹未已;又召李孝本女⼊宮,不避宗姓,大兴物论,臣窃惜之。昔汉光武一顾列女屏风,宋弘犹正⾊抗言,光武即撤之。陛下岂可不思宋弘之言, ![]() [16]前御史中丞李孝本因参予李训诛杀宦官的密谋,他的两个女儿被诛连籍没,分配给右神策军。文宗把二人调到宮中。秋季,七月,右拾遗魏上疏,认为:“陛下以往不近声⾊,多次把宮女放出,让她们和鳏夫配婚。但近几个月以来,我听说教坊使已经测试挑选了一百多个擅长乐舞的宮女,庄宅使至今仍在挑选。现在,又把李孝本的女儿召⼊宮中,连同宗同姓都不加回避,以致议论纷纷,我为您感到痛惜。过去,汉光武帝在一次宴会上,多次回头观看画在屏风上的侍女像,大司空宋弘严肃地提出批评,光武帝随即下令撤去屏风。陛下怎能不记取宋弘的批评,难道甘居于光武帝之下吗!”文宗当即下令放出李孝本的两个女儿。同时,擢拔魏为补阙。文宗说:“我挑选女子,是打算赐给各位王。至于李孝本的两个女儿,我是可怜她们年幼孤独,所以想收养在宮中。魏对这件事虽然不清楚,但却能直言尽忠,可见他爱我之至,无愧于他的祖先!”于是,命中书省起草制书,褒奖魏。魏是魏徵的第五代子孙。 [17]坊节度使萧洪诈称太后弟,事觉;八月,甲辰,流州,于道赐死。赵缜、吕璋等皆流岭南。 [17]坊节度使萧洪诈称为萧太后弟弟的事情败露,八月,甲辰(初七),萧洪被流放到州,走到半路,被赐自尽。赵缜、吕璋等人因推荐萧洪,都被流放到岭南。 初,李训知洪之诈,洪惧,辟训兄仲京置幕府。先是,自神策军出为节度使者,军中皆资其行装,至镇,三倍偿之。有自左军出镇坊,未偿而死者,军中征之于洪,洪恃训之势,不与;又征于死者之子,洪教其子遮宰相自言,训判绝之。仇士良由是恨洪。 当初,李训知道萧洪是在诈骗,萧洪恐惧,把李训哥哥李仲京召⼊自己的幕府。在此以前,凡神策军将出任藩镇节度使,军中都为他们准备行装。军将上任以后,再用三倍的财物偿还。有一个左神策军将曾出任坊节度使,还未偿还完军中为他准备的行装就去世了。后来,萧洪继任坊节度使,左神策军向萧洪索债,萧洪依恃李训的权势,拒不还给。左神策军又向已死军将的儿子索债,萧洪教这个军将的儿子在半路上拦住宰相进行申诉。李训判定不再偿还。于是,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因此而痛恨萧洪。 太后有异⺟弟在闽中,孱弱不能自达。有闽人萧本从之得其內外族讳,因士良进达于上,且发洪之诈,洪由是得罪。上以本为真太后弟,戊申,擢为右赞善大夫。 萧太后有一个同⽗异⺟的弟弟在福建, ![]() [18]九月,丁丑,李石为上言宋申锡忠直,为谗人所诬,窜死遐荒,未蒙昭雪,上俯首久之,既而流涕泫然曰:“兹事朕久知其误,奷人 ![]() ![]() [18]九月,丁丑(十一⽇),宰相李石上言文宗,认为前宰相宋申锡忠厚正直,被奷臣诬陷,贬逐死在荒远的地方,至今未蒙昭雪平反。文宗听后低头无言,过了很久,忽然満面泪流,说:“这件事我很早就知道申锡冤枉。当时奷臣 ![]() ![]() [19]李石用金部员外郞韩益判度支桉,益坐赃三千余缗,系狱;石曰:“臣始以益颇晓钱⾕,故用之,不知其贪乃如是!”上曰:“宰相但知人则用,有过则惩,如此则人易得。卿所用人不掩其恶,可谓至公。从前宰相用人好曲蔽其过,不 ![]() [19]李石任用金部员外郞韩益兼管度支的文案工作,韩益乘机贪污三千多缗钱币,被逮捕⼊狱。李石说:“我原来认为韩益通晓财务,所以任用他,却没想到他如此贪心!”文宗说:“宰相只要认为一个人真正有才能,就应当任用他;发现他有过失,则加以惩罚。这样,人才就容易获得。你对自己所任用的人不掩饰他的过失,可以说是一心为公。以前,宰相对自己任用的员官,喜好掩饰他们的过失,不愿让别人弹劾,这实在是朝廷的一大弊端!”冬季,十一月,丁巳(疑误),朝廷贬韩益为梧州司户。 [20]上自甘露之变,竟忽忽不乐,两军球鞠之会什减六七,虽宴享音伎杂沓盈庭,未尝解颜;闲居或徘徊眺望,或独语叹息。壬午,上于延英谓宰相曰:“朕每与卿等论天下事,则不免愁。”对曰:“为理者不可以速成。”上曰:“朕每读书,聇为凡主。”李石曰:“方今內外之臣,其间小人尚多疑阻,愿陛下更以宽御之,彼有公清奉法如刘弘逸、薛季棱者,陛下亦宜褒赏以劝为善。”甲申,上复谓宰相曰:“我与卿等论天下事,有势未得行者,退但饮醇酒求醉耳!”对曰:“此皆臣等之罪也。” [20]唐文宗自从甘露之变以后,常常显出闷闷不乐的样子,左、右神策军踢球的集会也因此而十减六七。即使在出席宴会时,奏乐的伎工遍布庭院,也无法解除文宗的苦闷。文宗在退朝后闲暇的时候,有时徘徊眺望,有时一个人自言自语地叹息。壬午(十七⽇),文宗在延英殿对宰相说:“朕每次和你们商议天下大事,就不免发愁。”宰相说:“治理天下不可能速成。”文宗说:“朕每次读书,看到古往今来的君臣事迹,聇为碌碌无为的平凡君主。”李石说:“现今南衙和北司的臣僚中,有些小人对陛下还有很多的不満,但愿陛下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如果他们中间有人能像刘弘逸、薛季棱那样奉公守法,就应当加以表彰,以便提倡员官们都奉公守法。”甲申(十九⽇),文宗又对宰相说:“我和你们商议天下大事后,有些被奷臣所迫而无法实行,只好退朝后喝醇酒,以便大醉,借酒浇愁罢了!”宰相说:“这都是我们失职的罪责。” [21]有司以左蔵积弊⽇久,请行检勘,且言官典罪在赦前者,请宥之,上许之。既而果得缯帛妄称渍污者,敕赦之,给事中狄兼封还敕书曰:“官典犯赃,理不可赦!”上谕之曰:“有司请检之初,朕既许之矣。与其失信,宁失罪人。卿能奉职,朕甚嘉之!” [21]有关部门考虑到左蔵库在管理方面的弊端由来已久,请求朝廷批准,对库中的财物进行一次检查核对。同时上言说,如果掌管库房的员官有罪,但是在朝廷大赦以前所犯的,请求宽宥。文宗同意。检查后,果然发现掌管库房的员官虚报库中的丝织品受嘲腐烂,而乘机贪污。文宗下敕赦免。给事中狄兼封还敕书,说:“掌管库房的员官贪污, ![]() [22]十二月,庚戌,以华州刺史卢钧为岭南节度使。李石言于上曰:“卢钧除岭南,朝士皆相贺,以为岭南富饶之地,近岁皆厚赂北司而得之;今北司不挠朝权,陛下亦宜有以褒之。庶几內外奉法,此致理之本也。”上从之。钧至镇,以清惠著名。 [22]十二月,庚戌(十五⽇),唐文宗任命华州刺史卢钧为岭南节度使。宰相李石对文宗说:“卢钧被授予岭南节度使,百官都相互庆贺,认为岭南是个富饶的地方,近年来,谁想担任此职,都必须用重金贿赂北司的当权宦官,才能如愿以偿。现在,北司不再⼲扰朝政,陛下也应表彰他们,以便南衙、北司的员官都能守法。这是治理朝政的 ![]() [23]己未,淑王纵薨。 [23]己未(二十四⽇),淑王李纵去世。 二年(丁巳、837) 二年(丁巳,公元837年) [1]舂,二月,己未,上谓宰相:“荐人勿问亲疏。朕闻窦易直为相,未尝用亲故。若亲故果才,避嫌而弃之,是亦不为至公也。” [1]舂季,二月,己未(二十五⽇),文宗对宰相说:“你们向朝廷推荐员官时,不要考虑是否对自己亲近还是疏远。我听说窦易直担任宰相时,未曾任用过自己的亲戚朋友。如果自己的亲戚朋友真有才能,为了避嫌,弃而不用,也不算是真正的公正。 [2]均王纬薨。 [2]均王李纬去世。 [3]三月,有彗星出于张,长八丈余。壬申,诏撤乐减膳,以一⽇之膳分充十⽇。 [3]三月,有彗星出自张宿,达八丈多长。壬申(初九),文宗下诏,撤除乐舞,减少用餐,把自己一天的御膳分充十天食用。 [4]夏,四月,甲辰,上对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书柳公权于便殿,上举衫袖示之曰:“此⾐已三浣矣!”众皆美上之俭德;公权独无言,上问其故,对曰:“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乃可以致雍熙。服浣濯之⾐,乃末节耳。”上曰:“朕知舍人不应复为谏议,以卿有诤臣风采,须屈卿为之。”乙巳,以公权为谏议大夫,余如故。 [4]夏季,四月,甲辰(十一⽇),文宗在一座别殿召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书柳公权。文宗举起自己穿的⾐服说:“这件⾐服已经洗过三次了!”众人都称誉文宗节俭的美德,只有柳公权默不作声,文宗问他是什么缘故。柳公权回答说:“陛下尊贵而为天子,富裕而有四海,应当提拔贤才,撤免庸才,听取百官的规劝,赏罚分明,这样,才能够达到天下太平。至于穿洗过的⾐裳,不过是小节罢了。”文宗说:“朕知道中书舍人不应当越职规劝,鉴于你有谏臣的风采,所以,要让你屈尊担任谏官。”乙巳(十二⽇),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仍兼任其他职务。 [5]戊戌,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郞陈夷行同平章事。 [5]戊戌(疑误),唐文宗任命翰林学士、工部侍郞陈夷行为同平章事。 [6]六月,河 ![]() ![]() ![]() ![]() ![]() [6]六月,河 ![]() ![]() ![]() ![]() ![]() ![]() ![]() [7]秋,七月,癸亥,振武奏 ![]() [7]秋季,七月,癸亥(初二),振武奏报: ![]() [8]给事中韦温为太子侍读,晨诣东宮,⽇中乃得见,温谏曰:“太子当 ![]() [8]给事中韦温担任太子侍读,每天早晨到达东宮,一直到中午才能见到太子,韦温规劝太子说:“作为皇太子,应当在 ![]() ![]() [9]振武突厥百五十帐叛,剽掠营田;戊寅,节度使刘沔击破之。 [9]振武的一百五十帐突厥族叛 ![]() [10]八月,庚戌,以昭仪王氏为德妃,昭容杨氏为贤妃。立敬宗之子休复为梁王,执中为襄王,言杨为杞王,成美为陈王。癸丑,立皇子宗俭为蒋王。 [10]八月,庚戌(十九⽇),唐文宗册封昭仪王氏为德妃,昭容杨氏为贤妃。立唐敬宗的儿子李休复为梁王,李执中为襄王,李言杨为杞王,李成美为陈王。癸丑(二十二⽇),立儿子李宗俭为蒋王。 [11]河 ![]() ![]() ![]() ![]() ![]() [11]河 ![]() ![]() ![]() ![]() [12]冬,十月,国子监《石经》成。 [12]冬季,十月,国子监《石经》刻成。 [13]福建奏晋江百姓萧弘称太后族人,诏御史台按之。 [13]福建上奏:本道晋江县百姓萧弘自称是萧太后的同族亲属。文宗下诏,命御史台核实。 [14]戊申,以门下侍郞、同平章事李固言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 [14]戊申(十八⽇),唐文宗任命门下侍郞、同平章事李固言以同平章事的头衔,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15]甲寅,御史台奏萧弘诈妄;诏递归乡里,不之罪,冀得其真。 [15]甲寅(二十四⽇),御史台奏报:萧弘虚妄欺诈朝廷。文宗下诏,命将萧弘送回原乡,并由沿途驿站供给食宿,不加判罪,希望以后能寻到萧太后的真正亲属。 wWW.yAnDxs.Cc |
上一章 资治通鉴 下一章 ( → ) |
资治通鉴vip未删节下载由网友提供,《资治通鉴》情节富于变化、节奏流畅,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文学作品,眼袋小说网免费提供资治通鉴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