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情节富于变化,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小说 |
![]() |
|
眼袋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 书号:10116 时间:2017/3/25 字数:46195 |
上一章 九十纪唐 下一章 ( → ) | |
起玄黓敦牂,尽柔兆阉茂,凡五年。 ⾼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下 ◎ 永淳元年壬午,公元六八二年 舂,二月,作万泉宮于蓝田。 癸未,改元,赦天下。 戊午,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上 ![]() 西突厥阿史那车簿帅十姓反。 夏,四月,甲子朔,⽇有食之。 上以关中饥馑,米斗三百,将幸东都;丙寅,发京师,留太子监国,使刘仁轨、裴炎、薛元超辅之。时出幸仓猝,扈从之士有饿死于中道者。上虑道路多草窃,使监察御史魏元忠检校车驾前后。元忠受诏,即阅视⾚县狱,得盗一人,神采语言异于众,命释桎梏,袭冠带,乘驿以从,与之共食宿,托以诘盗,其人笑许诺。比及东都,士马万数,不亡一钱。 辛未,以礼部尚书闻喜宪公裴行俭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帅右金吾将军阎怀旦等三总管分道讨西突厥。师未行,行俭薨。 行俭有知人之鉴,初为吏部侍郞,前进士王勮、咸 ![]() ![]() ![]() ![]() ![]() ![]() ![]() 行俭尝命左右取犀角、麝香而失之。又敕赐马及鞍,令史辄驰骤,马倒,鞍破。二人皆逃去,行俭使人召还,谓曰:“尔曹皆误耳,何相轻之甚琊!”待之如故。破阿史那都支,得马脑盘,广二尺馀,以示将士,军吏王休烈捧盘升阶,跌而碎之,惶恐,叩头流⾎。行俭笑曰:“尔非故为,何至于是!”不复有追惜之⾊。诏赐都支等资产金器三千馀物,杂畜称是,并分给亲故及偏裨,数⽇而尽。 阿史那车薄围弓月城,安西都护王方翼引军救之,破虏众于伊丽⽔,斩首千馀级。俄而三姓咽面与车薄合兵拒方翼,方翼与战于热海,流矢贯方翼臂,方翼以佩刀截之,左右不知。所将胡兵谋执方翼以应车薄,方翼知之,悉召会议, ![]() ![]() 乙酉,车驾至东都。 丁亥,以⻩门侍郞颍川郭待举、兵部侍郞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检校中书侍郞鼓城郭正一、吏部侍郞鼓城魏玄同并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上 ![]() 先是,玄同为吏部侍郞,上言铨选之弊,以为:“人君之体,当委任而责成功,所委者当,则所用者自精矣。故周穆王命伯冏为太仆正,曰:‘慎简乃僚。’是使群司各自求其小者,而天子命其大者也。乃至汉氏,得人皆自州县补署,五府辟召,然后升于天朝,自魏、晋以来,始专委选部。夫以天下之大,士人之众,而委之数人之手,用刀笔以量才,按簿书而察行,借使平如权衡,明如⽔镜,犹力有所极,照有所穷,况所委非人而有愚暗阿私之弊乎!愿略依周、汉之规以救魏、晋之失。”疏奏,不纳。 五月,丙午,东都霖雨。乙卯,洛⽔溢,溺民居千馀家。关中先⽔后旱、蝗,继以疾疫,米斗四百,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 上既封泰山, ![]() ![]() ![]() 上遣宦者缘江徙异竹, ![]() 黔州都督谢祐希天后意, ![]() 太子留守京师,颇事游畋,薛元超上疏规谏;上闻之,遣使者慰劳元超,仍召赴东都。 吐蕃将论钦陵寇柘、松、翼等州。诏左骁卫郞将李孝逸、右卫郞将卫蒲山发秦、渭等州兵分道御之。 冬,十月,丙寅,⻩门侍郞刘景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是岁,突厥馀 ![]() 吐蕃⼊寇河源军,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涧,八战八捷。上以师德为比部员外郞、左骁卫郞将、河源军经略副使,曰:“卿有文武材,勿辞也!” ◎ 弘道元年癸未,公元六八三年 舂,正月,甲午朔,上行幸奉天宮。 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轨击却之。乙亥,复寇妫州。三月,庚寅,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围单于都护府,执司马张行师,杀之。遣胜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义将兵分道救之。 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义琰改葬⽗⺟,使其舅氏迁旧墓;上闻之,怒曰:“义琰倚势,乃陵其舅家,不可复知政事!”义琰闻之,不自安,以⾜疾乞骸骨。庚子,以义琰为银青光禄大夫,致仕。 癸丑,守中书令崔知温薨。 夏,四月,己未,车驾还东都。 绥州步落稽⽩铁余,埋铜佛于地中,久之,草生其上,绐其乡人曰:“吾于此数见佛光。”择⽇集众掘地,果得之,因曰:“得见圣佛者,百疾皆愈。”远近赴之。铁余以杂⾊囊盛之数十重,得厚施,乃去一囊。数年间,归信者众,遂谋作 ![]() ![]() ![]() 五月,庚寅,上幸芳桂宮,至合璧宮,遇大雨而还。 乙巳,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寇蔚州,杀刺史李思俭,丰州都督崔智辩将兵邀之于朝那山北,兵败,为虏所擒。朝议 ![]() ![]() 六月,突厥别部寇掠岚州,偏将杨玄基击走之。 秋,七月,己丑,立皇孙重福为唐昌王。 庚辰,诏以今年十月有事于嵩山;寻以上不豫,改用来年正月。 甲辰,徙相王轮为豫王,更名旦。 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病喑,乞骸骨;许之。 八月,己丑,以将封嵩山,召太子赴东都;留唐昌王重福守京师,以刘仁轨为之副。冬,十月,己卯,太子至东都。 癸亥,车驾幸奉天宮。十一月,丙戌,诏罢来年封嵩山,上疾甚故也。上苦头重,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鸣鹤请刺头出⾎,可愈。天后在帘中,不 ![]() ![]() 戊戌,以右武卫将军程务 ![]() 诏太子监国,以裴炎、刘景先、郭正一兼东宮平章事。 上自奉天宮疾甚,宰相皆不得见。丁未,还东都,百官见于天津桥南。 十二月,丁巳,改元,赦天下。上 ![]() 甲戌,以刘仁轨为左仆 ![]() 故事,宰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故长孙无忌为司空,房玄龄为仆 ![]() 壬午,遣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右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往并、益、荆、扬四大都督府,与府司相知镇守。 中书侍郞同平章事郭正一为国子祭酒,罢政事。 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上 ◎ 光宅元年甲申,公元六八四年 舂,正月,甲申朔,改元嗣圣,赦天下。 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擢后⽗玄贞自普州参军为豫州刺史。 癸巳,以左散骑常侍杜陵韦弘敏为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中宗 ![]() ![]() ![]() ![]() 壬子,以永平郡王成器为皇太子,睿宗之长子。赦天下,改元文明。 庚申,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命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流韦玄贞于钦州。 太后与刘仁轨书曰:“昔汉以关中之事委萧何,今托公亦犹是矣。”仁轨上疏,辞以衰老不堪居守,因陈吕后祸败之事以申规戒。太后使秘书监武承嗣赍玺书慰谕之曰:“今以皇帝谅闇不言,眇⾝且代亲政;远劳劝戒,复辞衰疾。又云‘吕氏见嗤于后代,禄、产贻祸于汉朝’,引喻良深,愧慰 ![]() ![]() 辛酉,太后命左金吾将军丘神勣诣巴州,检校故太子贤宅,以备外虞,其实风使杀之。神勣,行恭之子也。 甲子,太后御武成殿,皇帝帅王公以下上尊号。丁卯,太后临轩,遣礼部尚书武承嗣册嗣皇帝。自是太后常御紫宸殿,施惨紫帐以视朝。 丁丑,以太常卿、检校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中书侍郞、检校豫王府司马刘祎之同中书门下三品。 三月,丁亥,徙杞王上金为毕王,鄱 ![]() 丘神勣至巴州,幽故太子贤于别室, ![]() 夏,四月,开府仪同三司、梁州都督滕王元婴薨。 辛酉,徙毕王上金为泽王,拜苏州刺史;葛王素节为许王,拜绛州刺史。 癸酉,迁庐陵王于房州;丁丑,又迁于均州故濮王宅。 五月,丙申,⾼宗灵驾西还。 闰月,以礼部尚书武承嗣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秋,七月,戊午,广州都督路元睿为昆仑所杀。元睿暗懦,僚属恣横,有商舶至,僚属侵渔不已。商胡诉于元睿,元睿索枷, ![]() 温州大⽔,流四千馀家。 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寇朔州。八月,庚寅,葬天皇大帝于乾隆,庙号⾼宗。 初,尚书左丞冯元常为⾼宗所委,⾼宗晚年多疾,百司奏事,每曰:“朕体中不佳,可与元常平章以闻。”元常尝密言:“中宮威权太重,宜稍抑损。”⾼宗虽不能用,深以其言为然。及太后称制,四方争言符瑞;嵩 ![]() 丙午,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承嗣罢为礼部尚书。 括州大⽔,流二千馀家。 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旗帜皆从金⾊。八品以下,旧服青者更服碧。改东都为神都,宮名太初。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 ![]() 以左武卫大将军程务 ![]() 武承嗣请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太后从之。裴炎谏曰:“太后⺟临天下,当示至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之败乎!”太后曰:“吕后以权委生者,故及于败。今吾追尊亡者,何伤乎!”对曰:“事当防微杜渐,不可长耳。”太后不从。己巳,追尊太后五代祖克己为鲁靖公,妣为夫人;⾼祖居常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华为太尉、太原安成王,考士彟为太师、魏定王;祖妣皆为妃。裴炎由是得罪。又作五代祠堂于文⽔。 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会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及弟盩厔令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业贬柳州司马,敬猷免官,之奇贬括苍令,宾王贬临海丞,求仁贬黟令。求仁,正伦之侄也。盩厔尉魏思温尝为御史,复被黜。皆会于扬州,各自以失职怨望,乃谋作 ![]() 思温为之谋主,使其 ![]() ![]() ![]() 敬业求得人貌类故太子贤者,绐众云:“贤不死,亡在此城中,令吾属举兵。”因奉以号令。 楚州司马李崇福帅所部三县应敬业。盱眙人刘行举独据县不从,敬业遣其将尉迟昭攻盱眙,行举拒却之。诏以行举为游击将军,以其弟行实为楚州刺史。 甲申,以左⽟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将兵三十万,以将军李知士、马敬臣为之副,以讨李敬业。 武承嗣与从⽗弟右卫将军三思以韩王元嘉、鲁王灵夔属尊位重,屡劝太后因事诛之。太后谋于执政,刘祎之、韦思谦皆无言;內史裴炎独固争,太后愈不悦。三思,元庆之子也。 及李敬业举兵,薛仲璋,炎之甥也,炎 ![]() ![]() 凤阁舍人李景谌证炎必反。刘景先及凤阁侍郞义 ![]() 魏思温说李敬业曰:“明公以匡复为辞,宜帅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 ![]() ![]() ![]() 壬辰,敬业陷润州,执刺史李思文,以李宗臣代之。思文,敬业之叔⽗也,知敬业之谋,先遣使间道上变,为敬业所攻,拒守久之,力屈而陷。思温请斩以徇,敬业不许,谓思文曰:“叔 ![]() 丙申,斩裴炎于都亭。炎将死,顾兄弟曰:“兄弟官皆自致,炎无分毫之力,今坐炎流窜,不亦悲乎!”籍没其家,无甔石之储。刘景先贬普州刺史,又贬辰州刺史,胡元范流琼州而死。裴炎弟子太仆寺丞伷先,年十七,上封事请见言事。太后召见,诘之曰:“汝伯⽗谋反,尚何言?”伷先曰:“臣为陛下画计耳,安敢诉冤!陛下为李氏妇,先帝弃天下,遽揽朝政,变易嗣子,疏斥李氏,封崇诸武。臣伯⽗忠于社稷,反诬以罪,戮及子孙。陛下所为如是,臣实惜之!陛下早宜复子明辟,⾼枕深居,则宗族可全;不然,天下一变,不可复救矣!”太后怒曰:“胡⽩,小子敢发此言!”命引出。伷先反顾曰:“今用臣言,犹未晚!”如是者三。太后命于朝堂杖之一百,长流瀼州。炎之下狱也,郞将姜嗣宗使至长安,刘仁轨问以东都事,嗣宗曰:“嗣宗觉裴炎有异于常久矣。”仁轨曰:“使人觉之琊?”嗣宗曰:“然。”仁轨曰:“仁轨有奏事,愿附使人以闻。”嗣宗曰:“诺。”明⽇,受仁轨表而还,表言:“嗣宗知裴炎反不言。”太后览之,命拉嗣宗于殿庭,绞于都亭。 丁酉,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 李景谌罢为司宾少卿,以右史武康沈君谅、著作郞崔詧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 徐敬业闻李孝逸将至,自润州回军拒之,屯⾼邮之下阿溪;使徐敬猷 ![]() ![]() 李孝逸军至临淮,偏将雷仁智与敬业战,不利,孝逸惧,按兵不进。监军殿中侍御史魏元忠谓孝逸曰:“天下安危,在兹一举。四方承平⽇久,忽闻狂狡,注心倾耳以俟其诛。今大军久留不进,远近失望,万一朝廷更命它将以代将军,将军何辞以逃逗挠之罪乎!”孝逸乃引军而前。壬寅,马敬臣击斩尉迟昭于都梁山。 十一月,辛亥,以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讨敬业。 韦超拥众据都梁山,诸将皆曰:“超凭险自固,士无所施其勇,骑无所展其⾜;且穷寇死战,攻之多杀士卒,不如分兵守之,大军直趣江都,覆其巢⽳。”支度使薛克构曰:“超虽据险,其众非多。今多留兵则前军势分,少留兵则终为后患,不如先击之,其势必举,举都梁,则淮 ![]() ![]() 庚申,敬业勒兵阻溪拒守,后军总管苏孝祥夜将五千人,以小舟渡溪先击之,兵败,孝祥死,士卒赴溪溺死者过半。左豹韬卫果毅渔 ![]() ![]() ![]() 孝逸等诸军继至,战数不利。孝逸惧, ![]() ![]() ![]() 陈岳论曰:敬业苟能用魏思温之策,直指河、洛,专以匡复为事,纵军败⾝戮,亦忠义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气,是真为叛逆,不败何待! 敬业之起也,名敬猷将兵五千,循江西上,略地和州。前弘文馆直学士历 ![]() 丁卯,郭待举罢为左庶子;以鸾台侍郞韦方质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方质,云起之孙也。 十二月,刘景先又贬吉州员外长史,郭待举贬岳州刺史。 初,裴炎下狱,单于道安抚大使、左武卫大将军程务 ![]() ![]() ![]() ![]() ![]() 太后以夏州都督王方翼与务 ![]() ◎ 垂拱元年乙酉,公元六八五年 舂,正月,丁未朔,赦天下,改元。 太后以徐思文为忠,特免缘坐,拜司仆少卿。谓曰:“敬业改卿姓武,朕今不复夺也。” 庚戌,以骞味道守內史。 戊辰,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城文献公刘仁轨薨。 二月,癸未,制:“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挝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 乙巳,以舂官尚书武承嗣、秋官尚书裴居道、右肃政大夫韦思谦并同凤阁鸾台三品。 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数寇边;以左⽟钤卫中郞将淳于处平为 ![]() 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沈君谅罢。 三月,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崔詧罢。 丙辰,迁庐陵王于房州。 辛酉,武承嗣罢。 辛未,颁《垂拱格》。 朝士有左迁诣宰相自诉者,內史骞味道曰:“此太后处分。”同中书门下三品刘祎之曰:“缘坐改官,由臣下奏请。”太后闻之,夏,四月,丙子,贬味道为青州刺史,加祎之太中大夫。谓侍臣曰:“君臣同体,岂得归恶于君,引善自取乎!” 癸未,突厥寇代州;淳于处平引兵救之,至忻州,为突厥所败,死者五千馀人。 五月,丙午,以裴居道为內史。纳言王德真流象州。 己酉,以冬官尚书苏良嗣为纳言。 壬戌,制內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 壬申,韦方质同凤阁鸾台三品。 六月,天官尚书韦待价同凤阁鸾台三品。待价,万石之兄也。 同罗、仆固等诸部叛;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以讨之,同罗、仆固等皆败散。敕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 秋,七月,己酉,以文昌左丞魏玄同为鸾台侍郞、同凤阁鸾台三品。诏自今祀天地,⾼祖、太宗、⾼宗皆配坐;用凤阁舍人元万顷等之议也。 九月,丁卯,广州都督王果讨反獠,平之。 冬,十一月,癸卯,命天官尚书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以讨突厥。初,西突厥兴昔亡、继往绝可汗既死,十姓无主,部落多散亡,太后乃擢兴昔亡之子左豹韬卫翊府中郞将元庆为左⽟钤卫将军,兼崐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押出咄陆部落。 麟台正字 ![]() ![]() ![]() ![]() ![]() 太后修故⽩马寺,以僧怀义为寺主。怀义,鄠人,本姓冯,名小宝,卖药洛 ![]() ![]() ◎ 垂拱二年丙戌,公元六八六年 舂,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太后复临朝称制。辛酉,赦天下。 二月,辛未朔,⽇有食之。 右卫大将军李孝逸既克徐敬业,声望甚重;武承嗣等恶之,数谮于太后,左迁施州刺史。 三月,戊申,太后命铸铜为匦,置之朝堂,以受天下表疏铭。其东曰“延恩”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命正谏、补阙、拾遗一人掌之,先责识官,乃听投表疏。 徐敬业之反也,侍御史鱼承晔之子保家教敬业作刀车及弩,敬业败,仅得免。太后 ![]() 太后自徐敬业之反,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內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 ![]() 有胡人索元礼,知太后意,因告密召见,擢为游击将军,令案制狱。元礼 ![]() ![]() ![]() ![]() 麟台正字陈子昂上疏,以为:“执事者疾徐敬业首 ![]() ![]() ![]() ![]() ![]() ![]() ![]() ![]() 夏,四月,太后铸大仪,置北阙。 以岑长倩为內史。六月,辛未,以苏良嗣为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待价为右相。己卯,以韦思谦为纳言。 苏良嗣遇僧怀义于朝堂,怀义偃蹇不为礼;良嗣大怒,命左右捽曳,批其颊数十。怀义诉于太后,太后曰:“阿师当于北门出⼊,南牙宰相所往来,勿犯也。” 太后托言怀义有巧思,故使⼊噤营造。补阙长社王求礼上表,以为:“太宗时,有罗黑黑善弹琵琶,太宗阉为给使,使教宮人。陛下若以怀义有巧 ![]() ![]() ![]() 秋,九月,丁未,以西突阙继往绝可汗之子斛瑟罗为右⽟钤卫将军,袭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 己巳,雍州言新丰县东南有山踊出,改新丰为庆山县。四方毕贺。江陵人俞文俊上书:“天气不和而寒暑并,人气不和而疣赘生,地气不和而塠⾩出。今陛下以女主处 ![]() 突厥⼊寇,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拒之;至两井,遇突厥三千馀人,见唐兵,皆下马擐甲,常之以二百馀骑冲之,皆弃甲走。⽇暮,突厥大至,常之令营中燃火,东南又有火起,虏疑有兵相应,遂夜遁。 狄仁杰为宁州刺史。右台监察御史晋陵郭翰巡察陇右,所至多所按劾,⼊宁州境,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翰荐之于朝,征为冬官侍郞。 段译 ⾼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壬午、682) 唐纪十九唐⾼宗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 [1]舂,二月,作万泉宮于蓝田。 [1]舂季,二月,唐朝在蓝田营造万泉宮。 [2]癸未,改元,赦天下。 [2]癸未(十九⽇),唐朝更改年号,大赦天下。 [3]戊午,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上 ![]() [3]戊午(疑误),唐朝立皇孙李重照为皇太孙。唐⾼宗打算为他开设府署,设置官属,询问吏部郞中王方庆的意见。王方庆回答说:“晋和齐都曾立皇太孙,太子的官属就是皇太孙的官属,未曾听说太子还在东宮而另外又为皇太孙设置官属的。”唐⾼宗说:“从我创始,可以吗?”回答说:“三王不互相承袭礼仪,有什么不可以!”于是王方庆奏请为皇太孙设置师傅等官。后来唐⾼宗疑虑这样做不合古法,始终没有任命。王方庆是王裒的曾孙,名,字方庆,人们习惯称呼他的字。 [4]西突厥阿史那车薄帅十姓反。 [4]西突厥阿史那车薄率领西突厥十姓部众反抗唐朝。 [5]夏,四月,甲子朔,⽇有食之。 [5]夏季,四月,甲子朔(初一),出现⽇食。 [6]上以关中饥馑,米斗三百,将幸东都;丙寅,发京师,留太子监国,使刘仁轨、裴炎、薛元超辅之。时出幸仓猝,扈从之士有饿死于中道者。上虑道路多草窃,命监察御史魏元忠俭校车驾前后。元忠受诏,即阅视⾚县狱,得盗一人,神采语言异于众;命释桎梏,袭冠带,乘驿以从,与之共食宿,托以诘盗,其人笑许诺。比及东都,士马万数,不亡一钱。 [6]唐⾼宗因关中地区发生饥荒,米价每斗涨至三百钱,准备前往东都洛 ![]() ![]() [7]辛未,以礼部尚书闻喜宪公裴行俭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帅右金吾将军阎怀旦等三总管分道讨西突厥。师未行,行俭薨。 [7]辛未(初八),唐朝任命礼部尚书闻喜宪公裴行俭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右金吾将军阎怀旦等三总管分道进讨西突厥。军队尚未出发,裴行俭去世。 行俭有知人之鉴,初为吏部侍郞,前进士王、咸 ![]() ![]() ![]() ![]() ![]() ![]() ![]() 裴行俭有鉴别人才的本领,他初任吏部侍郞时,前进士王、咸 ![]() ![]() ![]() ![]() ![]() ![]() ![]() 行俭常命左右取犀角、麝香而失之。又敕赐马及鞍,令史辄驰骤,马倒,鞍破。二人皆逃去,行俭使人召还,谓曰:“尔曹皆误耳,何相轻之甚琊!”待之如故。破阿史那都支,得马脑盘,广二尺余,以示将士,军吏王休烈捧盘升阶,跌而碎之,惶恐,叩头流⾎。行俭笑曰:“尔非故为,何至于是!”不复有追惜之⾊。诏赐都支等资产金器三千余物,杂畜称是,并分给亲故及偏裨,数⽇而尽。 裴行俭曾命令随从取犀角、麝香,结果遗失了;皇帝下令赏赐裴行俭马和鞍,礼部令史在送给他时因马跑得太快,结果马倒鞍破。这两个人都畏罪逃走。裴行俭派人将他们召回,对他们说:“你们都错了,你们为什么这么过分地小看我呢!”仍然和从前一样对待他们。打败阿史那都支时,缴获玛瑙盘一个,宽二尺多,他让将士观赏,军吏王休烈捧着盘子上台阶时,跌了一跤,将盘子摔碎了,王休烈很害怕,叩头流⾎。裴行俭笑着说:“你不是故意的,哪里至于这样!”不再有惋惜的表情。⾼宗下诏赐给他缴获的阿史那都支等的资产金器三千多件和三千多头各种牲畜,他都分给亲戚朋友和属下将领,几天內全部分光。 [8]阿史那车薄围弓月城,安西都护王方翼引军救之,破虏众于伊丽⽔,斩首千余级。俄而三姓咽面与车薄合兵拒方翼,方翼与战于热海,流矢贯方翼臂,方翼以佩刀截之,左右不知。所将胡兵谋执方翼以应车薄,方翼知之,悉召会议, ![]() ![]() [8]阿史那车薄包围弓月城,安西都护王方翼率军援救,在伊丽⽔打败敌人,斩首千余级。不久,三姓咽面与车薄合兵抵抗王方翼,双方在热海 ![]() ![]() ![]() [9]乙酋,车驾至东都。 [9]乙酉(二十二⽇),⾼宗来到东都洛 ![]() [10]丁亥,以⻩门侍郞颍郭待举、兵部侍郞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检校中书侍郞鼓城郭正一、吏部侍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上 ![]() [10]丁亥(二十四⽇),唐朝任命⻩门侍郞颍川人郭待举、兵部侍郞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兼检校中书侍郞鼓城人郭正一、吏部侍郞鼓城人魏玄同一并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宗想重用郭待举等,对崔知温说:“郭待举等声望和经历还浅,先让他们参预政事,还不能和你们有同样的官号。”从此,宮外官署四品以下主持政事的人,开始用平章事的名称。岑长倩是岑文本哥哥的儿子。 先是,玄同为吏部侍郞,上言铨选之弊,以为:“人君之体,当委任而责成功,所委者当,则所用者自精矣。故周穆王命伯为太仆正,曰:‘慎简乃僚。’是使群司各求其小者,而天子命其大者也。乃至汉氏,得人皆自州县补署,五府辟召,然后升于天朝,自魏、晋以来,始专委选部。夫以天下之大,士人之众,而委之数人之手,用刀笔以量才,按簿书而察行,借使平如权衡,明如⽔镜,犹力有所极,照有所穷,况所委非人而有愚暗阿私之弊乎!愿略依周、汉之规以救魏、晋之失。”疏奏,不纳。 这以前,魏玄同任吏部侍郞,上书指出铨选官吏中的弊病,认为:“君主的 ![]() ![]() [11]五月,东都霖雨。乙卯,洛⽔溢,溺民居千余家。关中先⽔后旱、蝗,继以疾疫,米斗四百,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 [11]五月,东都洛 ![]() [12]上既封泰山, ![]() ![]() ![]() [12]唐⾼宗封泰山后,又想遍封五岳,秋季,七月,营造奉天宮于嵩山南面。监察御史里行李善感进谏说:“陛下封泰山,向上天报告太平,招致众多的吉兆,可与三皇、五帝比兴盛。近几年以来,粮食歉收,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四夷 ![]() ![]() [13]上遣宦者缘江徒异竹, ![]() [13]⾼宗派遣宦官沿长江运送奇异的竹子,准备栽种在宮苑中。宦官们征用船只装载竹子,到处恣行暴 ![]() [14]黔州都督谢希天后意, ![]() [14]黔州都督谢 ![]() ![]() [15]太子留守京师,颇事游畋,薛元超上疏规谏;上闻之,遣使者慰劳元超,仍召赴东都。 [15]太子留守京师长安,常常游猎,薛元超上书规劝;⾼宗知道后,派使者慰劳薛元超,同时把太子召到东都洛 ![]() [16]吐蕃将论钦陵寇柘、松、翼等州。诏左骁卫郞将李孝逸、右卫郞将卫蒲山发秦、渭等州兵分道御之。 [16]吐蕃将领论钦陵侵掠唐朝柘、松、翼等州。⾼宗命令左骁卫郞将李孝逸、右卫郞将卫蒲山征发秦、渭等州兵卒分道抵御。 [17]冬,十月,丙寅,⻩门侍郞刘景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17]冬季,十月,丙寅(初七),唐朝任命⻩门侍郞刘景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18]是岁,突厥余 ![]() [18]本年,突厥余 ![]() [19]吐蕃⼊寇河源军,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涧,八战八捷。上以师德为比部员外郞、左骁卫郞将、河源军经略副使,曰:“卿有文武材,勿辞也!” [19]吐蕃⼊侵河源军,军使娄师德领兵在⽩⽔涧反击,八战八捷。⾼宗任命娄师德为比部员外郞、左骁卫郞将、河源军经略副使,说:“你有文武才能,不要推辞!” 弘道元年(癸未、683) 弘道元年(癸未,公元683年) [1]舂,正月,甲午朔,上行幸奉天宮。 [1]舂季,正月,甲午朔(疑误),⾼宗来到奉天宮。 [2]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轨击却之。乙亥,复寇妫州。三月,庚寅,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围单于都护府,执司马张行师,杀之。遣胜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义将兵分道救之。 [2]二月,庚午(十二⽇),突厥犯侵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轨把他们击退。乙亥(十七⽇),又犯侵妫州。三月,庚寅(初二),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包围单于都护府,抓获司马张行师并把他杀死。唐朝派遣胜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义领兵分道前去救援。 [3]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义琰改葬⽗⺟,使其舅氏迁旧墓;上闻之,怒曰:“义琰倚势,乃陵其舅家,不可复知政事!”义琰闻之,不自安,以⾜疾乞骸骨,庚子,以义琰为银青光禄大夫,致仕。 [3]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义琰改葬⽗⺟,让他舅舅家迁移旧坟;⾼宗听说后,大怒说:“李义琰依仗权势,欺负他舅舅家,不可以再掌管政事!”李义琰听到后,內心很不安,以⾜疾为理由请求退休,庚子(十二⽇),任命李义琰为银青光禄大夫,准许他退休。 [4]癸丑,守中书令崔知温薨。 [4]癸丑(二十五⽇),守中书令崔知温去世。 [5]夏,四月,己未,车驾还东都。 [5]夏季,四月,己未(初二),⾼宗返回东都洛 ![]() [6]绥州步落稽⽩铁余,埋铜佛于地中,久之,草生其上,绐其乡人曰:“吾于此数见佛光。”择⽇集众掘地,果得之,因曰:“得见圣佛者,百疾皆愈。”远近赴之。铁余以杂⾊囊盛之数十重,得厚施,乃去一囊。数年间,归信者众,遂谋作 ![]() ![]() ![]() [6]绥州步落稽⽩铁余,埋铜佛在地下,时间长了,上面长了草,他欺骗同乡人说:“我在这里几次看见佛光。”于是拣⽇子聚集众人挖地,果然得到铜佛,他于是说:“得见圣佛的人,百病都会好。”远近各处的人都闻迅而来。⽩铁余用几十层不同颜⾊的口袋将铜佛盛起来,得到优厚的施舍,才去掉一层口袋。数年之间,归附他的信徒很多,于是 ![]() ![]() ![]() ![]() [7]五月,庚寅,上幸芳桂宮,至合璧宮,遇大雨而还。 [7]五月,庚寅(初三),⾼宗前往芳桂宮,走到合璧宮,遇大雨而返回。 [8]乙巳,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寇蔚州,杀刺史李思俭,丰州都督崔智辩将兵邀之于朝那山北,兵败,为虏所擒。朝议 ![]() ![]() [8]乙巳(十八⽇),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侵扰唐朝蔚州,杀死刺史李思俭。丰州都督崔智辩领兵在朝那山北截击而失败,被突厥人俘虏。朝廷商议想废除丰州,将丰州百姓迁移到灵、夏二州。丰州司马唐休进言认为:“丰州依仗⻩河为屏障,处于敌人的要害地带,自秦、汉以来,都设置郡县;土地适宜于耕种放牧。隋朝末年祸 ![]() [9]六月,突厥别部寇掠岚州,偏将杨玄基击走之。 [9]六月,突厥别部侵掠唐朝岚州,偏将杨玄基将他们击退。 [10]秋,七月,己丑,立皇孙重福为唐昌王。 [10]秋季,七月,己丑(初四),唐朝封皇孙李重福为唐昌王。 [11]庚辰,诏以今年十月有事于嵩山;寻以上不豫,改用来年正月。 [11]庚辰(疑误),⾼宗下诏,定于今年十月封嵩山;不久因他有病,又改为明年正月。 [12]甲辰,徒相王轮为豫王,更名旦。 [12]甲辰(十九⽇),唐朝改封相王李轮为豫王,改名李旦。 [13]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病喑,乞骸骨,许之。 [13]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患哑病,请求退休,获得批准。 [14]八月,己丑,以将封嵩山,召太子赴东都;留唐昌王重福守京师,以刘仁轨为之副。冬,十月,己卯,太子至东都。 [14]八月,己丑(疑误),⾼宗因将封嵩山,召太子赴东都洛 ![]() ![]() [15]癸亥,车驾幸奉天宮。 [15]癸亥(初十),⾼宗到奉天宮。 [16]十一月,丙戌,诏罢来年封嵩山,上疾甚故也。上苦头重,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鸣鹤请刺头出⾎,可愈。天后在帘中,不 ![]() ![]() [16]十一月,丙戌(初三),唐⾼宗下诏停止明年封嵩山,因为他病重的缘故。⾼宗苦于头重,不能看东西,召侍医秦鸣鹤诊视。秦鸣鹤请求用针刺头使它出⾎,可以痊愈。天后武则天在帘中,她不希望唐⾼宗的病治好,大怒说:“此人可以斩首!竟想在天子头上刺出⾎。”秦鸣鹤叩头请求保全生命。唐⾼宗说:“只管刺,不见得一定不好。”于是用针刺百会、脑户两个⽳位。⾼宗说:“我眼睛似乎看得见了。”天后武则天把手举在额上说:“这是上天的赐予!”亲自背负彩缎百匹赐给秦鸣鹤。 [17]戊戌,以右武卫将军程务 ![]() [17]戊戌(十五⽇),唐朝任命右武卫将军程务 ![]() [18]诏太子监国,以裴炎、刘景先、郭正一同东宮平章事。 [18]⾼宗下诏令太子监理国事,任命裴炎、刘景先、郭正一为同东宮平章事。 [19]上自奉天宮疾甚,宰相皆不得见。丁未,还东都,百官见于天津桥南。 [19]⾼宗自从在奉天宮病重,连宰相都不得进见。丁未(二十四⽇),回东都洛 ![]() [20]十二月,丁巳,改元,赦天下。上 ![]() [20]十二月,丁巳(初四),唐朝更改年号,大赦天下。⾼宗想上则天门楼宣布赦令,因气 ![]() 庚申,裴炎奏太子未即位,未应宣敕,有要速处分,望宣天后令于中书、门下施行。甲子,中宗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太后以泽州刺史韩王元嘉等,地尊望重,恐其为变,并加三公等官以慰其心。 庚申(初七),裴炎上奏说太子尚未即帝位,不宜由他直接发布诏令,有急需处理的重要事情,希望发布天后的命令由中书省、门下省施行。甲子(十一⽇),唐中宗即皇帝位,尊天后武则天为皇太后,政事全取决于她。太后因泽州刺史韩王李元嘉等地位尊贵,威望很⾼,恐怕他们发动变 ![]() [21]甲戌,以刘仁轨为左仆 ![]() [21]甲戌(二十一⽇),唐朝任命刘仁轨为左仆 ![]() 故事,宰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故长孙无忌为司空,房玄龄为仆 ![]() 依旧例,宰相在门下省议事,称为政事堂,所以长孙无忌任司空,房玄龄任仆 ![]() [22]壬午,遣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右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往并·益·荆·扬四大都督府,与府司相知镇守。 [22]壬午(二十九⽇),唐朝派遣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右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别到并、益、荆、扬四大都督府,与各大都督府负责员官一起主持镇守事务。 [23]中书侍郞同平章事郭正一为国子祭酒,罢政事。 [23]中书侍郞、同平章事郭正一任国子祭酒,免去相职。 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上光宅元年(甲申、684) 则天皇后光宅元年(甲申,公元684年) [1]舂,正月,甲申朔,改元嗣圣,赦天下。 [1]舂季,正月,甲申朔(初一),唐朝改年号为嗣圣,大赦天下罪人。 [2]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擢后⽗玄贞自普州参军为豫州刺史。 [2]唐朝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皇后⽗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升为豫州刺史。 [3]癸巳,以左散骑常侍杜陵韦弘敏为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3]癸巳,(初十),唐朝任命左散骑常侍杜陵人韦弘敏为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4]中宗 ![]() ![]() ![]() ![]() [4]中宗打算任命韦玄贞为侍中,又打算授给啂⺟的儿子五品官,裴炎坚持不同意见,中宗大怒,说:“我将天下 ![]() ![]() ![]() 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立豫王妃刘氏为皇后。后,德威之孙也。 己未(初七),唐朝立雍州牧豫王李旦为皇帝。政事取决于太后,让皇帝睿宗居于别殿,对政事不得有所⼲预。立豫王妃刘氏为皇后。皇后就是刘德威的孙女。 有飞骑十余人饮于坊曲,一人言:“知别无勋赏,不若奉庐陵。”一人起,出诣北门告之。座未散,皆捕得,系羽林狱。言者斩,余以知反不告皆绞;告者除五品官。告密之端自此兴矣。 有皇帝侍卫军士飞骑十多人在街巷聚会饮酒,其中一人说:“早知道没有什么功劳赏赐,还不如侍奉庐陵王。”其中另一人离座,到北门告发,饮酒的军士还未散去,全部被捕获,关⼊羽林军监狱。结果,说话的人被斩首,其余的人因知道谋反而不告发被判处绞刑,告发的人授给五品官。告密之风从此兴起。 [5]壬子,以永平郡王成器为皇太子,睿宗之长子也。赦天下,改元文明。 [5]壬子(疑误),唐朝以永平郡王李成器为皇太子,他是睿宗的长子。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为文明。 庚申,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命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流韦玄贞于钦州。 庚申(初八),废皇太孙李重照为平民;命令刘仁轨专门主管西京留守事务;流放韦玄贞于钦州。 太后与刘仁轨书曰:“昔汉以关中事委萧何,今托公亦犹是矣。”仁轨上疏,辞以衰老不堪居守,因陈吕后祸败事以申规戒。太后使秘书监武承嗣赍玺书慰谕之曰:“今以皇帝谅暗不言,眇⾝且代亲政;远劳劝戒,复辞衰疾。又云‘吕氏见嗤于后代,禄、产贻祸于汉朝’,引喻良深,愧慰 ![]() ![]() 太后写信给刘仁轨说:“从前汉朝把关中的事情委托给萧何,现在委托你还是那样的用意。”刘仁轨上书,以年老体衰不能胜任留守职务推辞,并陈述汉朝吕后祸败的事实,以申明对太后的劝诫之意。太后派秘书监武承嗣带去用太后的玺印密封的文书慰抚和告诉他说:“现今皇帝因守丧不说话,我暂时代他亲政;有劳你从远方劝诫,又以年老体衰推辞职务。又说‘吕氏为后代所讥笑,吕禄、吕产造成祸害于汉朝’。引用的比喻很深刻,使我惭愧和安慰 ![]() ![]() ![]() [6]辛酉,太后命左金吾将军丘神诣巴州,检校故太子贤宅以备外虞,其实风使杀之。神,行恭之子也。 [6]辛酉(初九),太后命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前往巴州,检查原太子李贤的住宅以防备意外,实际上是暗示丘神杀死他。丘神就是丘行恭的儿子。 [7]甲子,太后御武成殿,皇帝帅王公以下上尊号。丁卯,太后临轩,遣礼部尚书武承嗣册嗣皇帝。自是太后常御紫宸殿,施惨紫帐以视朝。 [7]甲子(十二⽇),太后来到武成殿,皇帝率王公以下员官给太后上尊号。丁卯(十五⽇),太后临殿前平台,派礼部尚书武承嗣在殿前册封新继位的皇帝。从此太后常到紫宸殿,张挂浅紫⾊的帷帐临朝听政。 [8]丁丑,以太常卿、检校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中书侍郞、检校豫王府司马刘之同中书门下三品。 [8]丁丑(二十五⽇),唐朝任命太常卿、检校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中书侍郞、检校豫王府司马刘之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9]三月,丁亥,徒杞王上金为毕王,鄱 ![]() [9]三月,丁亥(初五),唐朝改封杞王李上金为毕王,鄱 ![]() [10]丘神至巴州,幽故太子贤于别室, ![]() ⼊为左金吾将军。 [10]丘神到巴州,幽噤唐朝原太子李贤于另外的屋子, ![]() [11]夏,四月,开府仪同三司、梁州都督滕王元婴薨。 [11]夏季,四月,开府仪同三司、梁州都督滕王李元婴去世。 [12]辛酉,徒毕王上金为泽王,拜苏州刺史;葛王素节为许王,拜绛州刺史。 [12]辛酉(初十),唐朝改封毕王李上金为泽王,授任苏州刺史;葛王李素节为许王,授任绛州刺史。 [13]癸酉,迁庐陵王于房州;丁丑,又迁于均州故濮王宅。 [13]癸酉(二十二⽇),唐朝迁移庐陵王到房州;丁丑(二十六⽇),又迁居均州濮王李秦原来的住宅。 [14]五月,丙申,⾼宗灵驾西还。 [14]五月,丙申(十五⽇),唐⾼宗的灵柩西返长安。 [15]闰月,以礼部尚书武承嗣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15]闰五月,唐朝任命礼部尚书武承嗣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16]秋,七月,戊午,广州都督路元睿为昆仑所杀。元睿暗懦,僚属恣横。有商舶至,僚属侵渔不已,商胡诉于元睿;元睿索枷, ![]() [16]秋季,七月,戊午(初九),广州都督路元睿被昆仑人杀死。路元睿昏庸懦弱,僚属恣意横行,有商船到达,僚属侵夺呑没他们的财物不知休止。胡商告到路元睿处,他反要取枷锁,将人家治罪。众胡商愤怒,有昆仑人袖里蔵剑直⼊办公的地方,杀死路元睿及他⾝边的十余人而后退出,无人敢靠近他。他们登船出海,追捕的人没有能赶上他们。 [17]温州大⽔,流四千余家。 [17]温州发大⽔,冲走四千多家。 [18]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寇朔州。 [18]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侵扰朔州。 [19]八月,庚寅,葬天皇大帝于乾陵,庙号⾼宗。 [19]八月,庚寅(十一⽇),葬天皇大帝于乾陵,庙号为⾼宗。 [20]初,尚书左丞冯元常为⾼宗所委,⾼宗晚年多疾,每曰:“朕体中不佳,可与元常平章以闻。”元常尝密言“中宮威权太重,宜稍抑损”⾼宗虽不能用,深以其言为然。及太后称制,四方争言符瑞;嵩 ![]() [20]当初,尚书左丞冯元常为⾼宗所信任,⾼宗晚年多病,各部门奏事,常说:“朕⾝体不好,可先与冯元常商量再奏报朕知。”冯元常曾私下对唐⾼宗说:“皇后威权太重,应该稍加抑制。”唐⾼宗虽然不能采纳,但认为他说得很对。及至太后行使皇帝权力,各地争相报告吉兆;嵩 ![]() [21]丙午,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承嗣罢为礼部尚书。 [21]丙午(二十七⽇),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承嗣被免去相职,改任礼部尚书。 [22]栝州大⽔,流二千余家。 [22]栝州发大⽔,冲走二千余家。 [23]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旗帜皆从金⾊。八品以下,旧服青者更服碧。改东都为神都,宮名太初。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 ![]() [23]九月,甲寅(初六),唐朝大赦天下,更改年号,旗帜都用金⾊。八品以下员官原穿青⾊服装的,现改穿深青⾊。改东都洛 ![]() ![]() 秋、冬六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內史;御 史台为左肃政台,增设右肃政台;其余省、寺、监、率的名称,全部按意义分 类加以更改。 [24]以左武卫大将军程务 ![]() [24]唐朝任命左武卫大将军程务 ![]() [25]武承嗣请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太后从之。裴炎谏曰:“太后⺟临天下,当示至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之败乎!”太后曰:“吕后以权委生者,故及于败。今吾追尊亡者,何伤乎!”对曰:“事当防微杜渐,不可长耳!”太后不从。己巳,追尊太后五代祖克己为鲁靖公,妣为夫人;⾼祖居常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华为太尉、太原安成王,考士为太师、魏定王;祖妣皆为妃。裴炎由是得罪。又作五代祠堂于文⽔。 [25]武承嗣请太后追封她的先祖为王,建立供奉武氏七代祖先的祖庙,太后同意。裴炎进谏说:“太后是天下人的⺟亲,应当表明最大的公心,不可偏私于自己的亲属。难道看不见吕氏的失败吗!”太后说:“吕后将权力 ![]() 平恭肃王,曾祖⽗武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武华为太尉、太原安成王,⽗亲武士为太师、魏定王;⾼祖⺟、曾祖⺟、祖⺟、⺟亲都为王妃。裴炎由此而得罪。又营建上述五代祖先的祠堂于文⽔县。 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会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及弟令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业贬柳州司马,敬猷免官,之奇贬栝苍令,宾王贬临海丞,求仁贬黟令。求仁,正伦之侄也。尉魏思温尝为御史,复被黜。皆会于扬州,各自以失职怨望,乃谋作 ![]() 当时武氏亲属掌权,唐皇族人人自危,大家心中悲愤惋惜。正好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和他弟弟令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薄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都因事获罪,李敬业被降职为柳州司马,李敬猷被免官,唐之奇被降职为栝苍令,骆宾王被降职为临海丞,杜求仁被降职为黟县令。杜求仁就是杜正伦的侄子。尉魏思温曾任御史,再次被罢黜。他们都聚会于扬州,各自因失去官职心怀不満,便 ![]() ![]() 思温为之谋主,使其 ![]() 魏思温充当谋主,指使他的 ![]() ![]() 移檄州县,略曰:“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侍,洎乎晚节,秽 ![]() ![]() 李敬业传布檄文到各州县,內容大致说:“僭窃帝位的武氏,本 ![]() ![]() ![]() 敬业求得人貌类故太子贤者,绐众云:“贤不死,亡在此城中,令吾属举兵。”因奉以号令。 李敬业找到一个相貌像已故太子李贤的人,欺骗众人说:“李贤没有死,逃亡在这个城中,他命令我们起兵。”于是侍奉他以号令天下。 楚州司马李崇福帅所部三县应敬业。盱眙人刘行举独据县不从,敬业遣其将尉迟昭攻盱眙。诏以行举为游击将军,以其弟行实为楚州刺史。 楚州司马李崇福率领属下三县响应李敬业。只有盱眙人刘行举占据县城,不肯从命,李敬业派他的将领尉迟昭进攻盱眙。太后下诏任命刘行举为游击将军,任命他弟弟刘行实为楚州刺史。 甲申,以左⽟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将兵三十万,以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之副,以讨李敬业。 甲申(疑误),唐朝任命左⽟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任命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他的副职,讨伐李敬业。 [26]武承嗣与其从⽗弟右卫将军三思以韩王元嘉、鲁王灵夔属尊位重,屡劝太后因事诛之。太后谋于执政,刘之、韦思谦皆无言;內史裴炎独固争,太后愈不悦。三思,元庆之子也。 [26]武承嗣和他的堂弟右卫将军武三思因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在皇族中是长辈,地位⾼,屡次劝太后借故杀掉他们。太后和执掌朝政的大臣商议,刘之、韦思谦都不说话;內史裴炎一人坚决不同意。太后更加不⾼兴。武三思就是武元庆的儿子。 及李敬业举兵,薛仲璋,炎之甥也,炎 ![]() ![]() 等到李敬业起兵,由于薛仲璋是裴炎的外甥,裴炎为显示自己安静无事,不急于讨论讨伐李敬业。太后向他询问对策,他回答说:“皇帝已经年长,不能亲自处理政事,所以小子们找到借口。若太后将权政 ![]() ![]() ![]() 凤阁舍人李景谌证炎必反。刘景先及凤阁侍郞义 ![]() 凤阁舍人李景谌证明裴炎必定谋反。刘景先和凤阁侍郞义 ![]() [27]魏思温说李敬业曰:“明公以匡复为辞,宜帅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 ![]() ![]() [27]魏思温劝李敬业说:“您以恢复皇帝的权力为口号,应当率领大军大张旗鼓地前进,直向东都洛 ![]() ![]() 壬辰,敬业陷润州,执刺史李思文,以李宗臣代之。思文,敬业之叔⽗也,知敬业之谋,先遣使间道上变,为敬业所攻,拒守久之,力屈而陷。思温请斩以徇,敬业不许,谓思文曰:“叔 ![]() 壬辰(疑误),李敬业攻陷润州,抓获刺史李思文,用李宗臣取代他。李思文是李敬业的叔⽗,知道李敬业的 ![]() ![]() [28]丙申,斩裴炎于都亭。炎将死,顾兄弟曰:“兄弟官皆自致,炎无分毫之力,今坐炎流窜,不亦悲乎!”籍没其家,无石之储。刘景先贬普州刺史,胡元范流琼州而死。裴炎弟子太仆寺丞先,年十七,上封事请见言事。太后召见,诘之曰:“汝伯⽗谋反,尚何言?”先曰:“臣为陛下画计耳,安敢诉冤!陛下为李氏妇,先帝弃天下,遽揽朝政,变易嗣子,疏斥李氏,封崇诸武。臣伯⽗忠于社稷,反诬以罪,戮及子孙。陛下所为如是,臣实惜之!陛下早宜复子明辟,⾼枕深居,则宗族可全;不然,天下一变,不可复救矣!”太后怒曰:“胡⽩,小子敢发此言!”命引出,先反顾曰:“今用臣言,犹未晚。”如是者三。太后命于朝堂杖之一百,长流州。 [28]丙申(疑误),裴炎被斩首于洛 ![]() 如此,我实在惋惜!陛下应及早让皇帝复位,自己引退,安居深宮,这样宗族可以保全;否则,天下一变,便不可再挽救了!”太后大怒说:“这是什么陈述,小子竟敢发这样的言论!”命令拉出去,裴先回头说:“现在采用我的意见,还未晚。”连续说了三次。太后命令在朝堂上打他一百 ![]() 炎之下狱也,郞将姜嗣宗使至长安,刘仁轨问以东都事,嗣宗曰:“嗣宗觉裴炎有异于常久矣。”仁轨曰:“使人觉之琊?”嗣宗曰:“然。”仁轨曰:“仁轨有奏事,愿附使人以闻。”嗣宗曰:“诺。”明⽇,受仁轨表而还,表言“嗣宗知裴炎反不言”太后览之,命拉嗣宗于殿庭,绞于都亭。 裴炎⼊狱后,郞将姜嗣宗自洛 ![]() ![]() ![]() ![]() [29]丁酉,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 [29]丁酉(疑误),唐朝追削李敬业祖⽗和⽗亲的官职封爵,掘墓砍棺,恢复其本姓徐氏。 [30]李景谌罢为司宾少卿,以右史武康沈君谅、著作郞崔察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 [30]唐朝将李景谌罢免为司宾少卿,任命右史武康人沈君谅、著作郞崔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 [31]徐敬业闻李孝逸将至,自润州回军拒之,屯⾼邮之下阿溪;使徐敬猷 ![]() ![]() [31]徐敬业听说李孝逸将到,从润州回军抵抗,屯兵⾼邮境內的下阿溪;派徐敬猷进 ![]() ![]() 李孝逸军至临淮,偏将雷仁智与敬业战不利,孝逸惧,按兵不进。殿中侍御史魏元忠谓孝逸曰:“天下安危,在兹一举。四方承平⽇久,忽闻狂狡,注心倾耳以俟其诛。今大军久留不进,远近失望,万一朝廷更命他将以代将军,将军何辞以逃逗挠之罪乎!”孝逸乃引军而前。壬寅,马敬臣击斩尉迟昭于都梁山。 李孝逸进军至临淮,偏将雷仁智与徐敬业 ![]() 十一月,辛亥,以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讨敬业。 十一月,辛亥(初四),唐朝任命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讨伐徐敬业。 韦超拥众据都梁山,诸将皆曰:“超凭险自固,士无所施其勇,骑无所展其⾜;且穷寇死战,攻之多杀士卒,不如分兵守之,大军直趣江都,覆其巢⽳。”支度使薛克杨曰:“超虽据险,其众非多。今多留兵则前军势分,少留兵则终为后患,不如先击之,其势必举,举都梁,则淮 ![]() ![]() 韦超拥兵占据都梁山,唐军诸将都说:“韦超凭险要自守,我军士卒无法施展勇力,骑兵无法展⾜奔驰;而且穷寇死战,強攻,自己的士卒伤亡大,不如分兵围困,大军直指江都,颠覆他们的巢⽳。”支度使薛克杨说:“韦超虽然据有险要,但兵不多。现在多留兵围困则前军兵力分散,少留兵则终归是后患,不如先进攻他,只要进攻一定能攻下,攻下都梁山,则淮 ![]() ![]() ![]() ![]() 庚申,敬业勒兵阻溪拒守,后军总管苏孝祥夜将五千人,以小舟渡溪先击之,兵败,孝祥死,士卒赴溪溺死者过半。左豹韬卫果毅渔 ![]() ![]() ![]() 庚申(十三⽇),徐敬业统兵凭借下阿溪固守。后军总管苏孝祥夜里带领五千人,用小般渡过溪⽔先发起进攻,结果兵败⾝死,士卒涉⽔时淹死过半。左豹韬卫果毅渔 ![]() ![]() ![]() 孝逸等诸军继至,战数不利。孝逸惧, ![]() ![]() ![]() 李孝逸等军相继到达,数次 ![]() ![]() 陈岳论曰:敬业苟能用魏思温之策,直指河、洛,专以匡复为事,纵军败⾝戮,亦忠义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气,是真为叛逆,不败何待! 陈岳论曰:如果徐敬业能用魏思温的策略,直指河、洛,专门以恢复皇帝的权力为目的,即使军败⾝死,还有忠义的精神长存。然而他荒诞地希求金陵的帝王气象,是真正的叛逆,怎么能不失败! 敬业之起也,使敬猷将兵五千,循江西上,略地和州。前弘文馆学士历 ![]() 徐敬业起兵时,派徐敬猷领兵五千,沿江西上,夺取和州土地。前弘文馆学士历 ![]() [32]丁卯,郭待举罢为左庶子;以鸾台侍郞韦方质为凤阁侍朗、同平章事。方质,云起之孙也。 [32]丁卯(二十⽇),郭待举被罢免为左庶子;朝廷任命鸾台侍郞韦方质为凤阁侍郞、同平章事。韦方质是韦云起的孙子。 [33]十二月,刘景先又贬吉州员外长史,郭待举贬岳州刺史。 [33]十二月,刘景先又降职为吉州员外长史,郭待举降职为岳州刺史。 初,裴炎下狱,单于道安抚大使、左武卫大将军程务 ![]() ![]() ![]() ![]() ![]() 当初,裴炎⼊狱,单于道安抚大使、左武卫大将军程务 ![]() ![]() ![]() ![]() ![]() 太后以夏州都督王方翼与务 ![]() 太后因夏州都督王方翼与程务 ![]() 垂拱元年(乙酉、685) 垂拱元年(乙酉,公元685年) [1]舂,正月,丁未朔,赦天下,改元。 [1]舂季,正月,丁未朔(初一),唐朝大赦天下,更改年号。 [2]太后以徐思文为忠,特免缘坐,拜司仆少卿。谓曰:“敬业改卿姓武,朕今不复夺也。” [2]太后认为徐思文对朝廷忠诚,特免予因受徐敬业的牵连而治罪,授任司仆少卿,对他说:“徐敬业改你的姓为武氏,现在朕不再取消它。” [3]庚戌,以骞味道守內史。 [3]庚戌(初四),唐朝任命骞味道守內史。 [4]戊辰,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城文献公刘仁轨薨。 [4]戊辰(二十二⽇),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城文献公刘仁轨去世。 [5]二月,癸未,制:“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挝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 [5]二月,癸未(初七),太后命令:“朝堂设置的登闻鼓和肺石,不必派人防守,有人击鼓或站在石上,就让御史接受诉状而后上报。” [6]乙巳,以舂官尚书武承嗣、秋官尚书裴居道、右肃政大夫韦思谦并同凤阁鸾台三品。 [6]乙巳(二十九⽇),舂官尚书武承嗣、秋官尚书裴居道、右肃政大夫韦思谦都任同凤阁鸾台三品。 [7]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数寇边,以左⽟钤卫中郞将淳于处平为 ![]() [7]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多次侵扰边地,唐朝任命左⽟钤卫中郞将淳于处平为 ![]() [8]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沈君谅罢。 [8]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沈君谅罢职。 [9]三月,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崔罢。 [9]三月,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崔罢职。 [10]丙辰,迁庐陵王于房州。 [10]丙辰(十一⽇),唐朝迁移庐陵王到房州。 [11]辛酉,武承嗣罢。 [11]辛酉(十六⽇),武承嗣罢职。 [12]辛未,颁《垂拱格》。 [12]辛未(二十六⽇),唐朝颂布《垂拱格》。 [13]朝士有左迁诣宰相自诉者,內史骞味道曰:“此太后处分。”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之曰:“缘坐改官,由臣下奏请。”太后闻之,夏,四月,丙子,贬味道为青州刺史,加之太中大夫。谓侍臣曰:“君臣同体,岂得归恶于君,引善自取乎!” [13]朝廷员官有被降职找宰相申诉的,內史骞味道对他们说:“这是太后决定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之说:“因牵连处罚改任官职,由臣下奏请。”太后听说后,夏季,四月,丙子(初一),骞味道降职为青州刺史,给刘之加官太中大夫,对⾝边大臣说:“君臣同为一体,哪能把不好的事情归于君主,好的事情归于自己。” [14]癸未,突厥寇代州;淳于处平引兵救之;至忻州,为突厥所败,死者五千余人。 [14]癸未(初八),突厥侵扰代州,淳于处平领兵援救;进军至忻州,被突厥打败,死五千多人。 [15]丙午,以裴居道为內史。纳言王德真流象州。 [15]丙午(疑误),唐朝任命裴居道为內史。纳言王德真被流放象州。 [16]己酉,以冬官尚书苏良嗣为纳言。 [16]己酉(疑误),唐朝任命冬官尚书苏良嗣为纳言。 [17]壬戌,制內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 [17]壬戌(疑误),太后命令:內外九品以上员官和百姓,都可以向朝廷自我推荐以求被任用。 [18]壬申,韦方质同凤阁鸾台三品。 [18]壬申(疑误),唐朝任命韦方质为同凤阁鸾台三品。 [19]六月,天官尚书韦待价同凤阁鸾台三品。待价,万石之兄也。 [19]六月,唐朝任命天官尚书韦待价为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待价是韦万石的哥哥。 [20]同罗、仆固等诸部叛,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以讨之,同罗、仆固等皆败散。敕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 [20]同罗、仆固等部落反叛,唐朝派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征发河西骑兵出居延海讨伐他们,同罗、仆固等都失败逃散。太后命令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便招纳他们中投降的人。 [21]秋,七月,己酉,以文昌左丞魏玄同为鸾台侍郞、同凤阁鸾台三品。 [21]秋季,七月,己酉(初五),唐朝任命文昌左丞魏玄同为鸾台侍郞、同凤阁鸾台三品。 [22]诏自今祀天地,⾼祖、太宗、⾼宗皆配坐;用凤阁舍人元万顷等之议也。 [22]太后下诏:从现在起,祭祀天地时唐⾼祖、唐太宗、唐⾼宗都陪从受祭。这是采纳凤阁舍人元万顷等的建议。 [23]九月,丁卯,广州都督王果讨反獠,平之。 [23]九月,丁卯(二十五⽇),广州都督王果讨伐并平定了叛唐的獠人。 [24]冬,十一月,癸卯,命天官尚书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吐蕃。初,西突厥兴昔亡、继往绝可汗既死,十姓无主,部落多散亡,太后乃擢兴昔亡之子左豹韬卫府中郞将元庆为左⽟钤卫将军,兼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 [24]冬季,十一月,癸卯(初一),唐朝任命天官尚书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伐吐蕃。当初,西突厥兴昔亡、继往绝可汗死后,十姓失去首领,部落多离散逃亡,太后便提升兴昔亡的儿子左豹韬卫府中郞将元庆为左⽟钤卫将军,兼陵都护,承继兴昔亡可汗主管五咄陆部落。 [25]麟台正字 ![]() ![]() ![]() ![]() ![]() [25]麟台正字 ![]() ![]() ![]() [26]太后修故⽩马寺,以僧怀义为寺主。怀义,人,本姓冯,名小宝,卖药洛 ![]() ![]() [26]太后重修原来的⽩马寺,任用和尚怀义为该寺的主持人。怀义是县人,原本姓冯,名叫小宝,卖药于洛 ![]() 二年(丙戌、686) 二年(丙戌,公元686年) [1]舂,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太后复临朝称制。辛酉,赦天下。 [1]舂季,正月,太后下诏将朝政 ![]() [2]二月,辛未朔,⽇有食之。 [2]二月,辛未朔(初一),出现⽇食。 [3]右卫大将军李孝逸既克徐敬业,声望甚重;武承嗣等恶之,数谮于太后,左迁施州刺史。 [3]右卫大将军李孝逸平定徐敬业后,声望很⾼;武承嗣等讨厌他,多次在太后面前诬陷他,结果降职为施州刺史。 [4]三月,戊申,太后命铸铜为匦:其东曰“延恩”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命正谏、补阙、拾遗一人掌之,先责识官,乃听投表疏。 [4]三月,戊申(初八),太后命令铸造铜匦:东边的名叫“延恩”进献赋颂文字和要求做官的人可将奏表投⼊;南边的名叫“招谏”谈论朝政得失的人可将奏表投⼊;西边的名叫“伸冤”有冤屈的人可将奏表投⼊;北边的名叫“通玄”讲天象灾异和军机秘计的人可将奏表投⼊。命令正谏、补缺、拾遗各一人掌管,要先找到认识自己的员官作保,然后才允许将表疏投⼊。 徐敬业之反也,侍御史鱼承晔之子保家教敬业作刀车及弩,敬业败,仅得免。太后 ![]() 徐敬业造反时,侍御史鱼承晔的儿子鱼保家教徐敬业制造刀、车和弩,徐敬业败亡,他仅得以免死。太后想遍知人间的事情,鱼保家便上书,请求铸铜匦以接受天下人的秘密上奏。这个铜匦合为一室,中间隔成四小间,每间上面各有孔,以便将表疏投⼊,只能⼊不能出。太后认为很好。不久,与鱼保家有仇怨的人投表疏,告发他曾为徐敬业制造兵器,杀伤很多官军,于是他被处死。 太后自徐敬业之反,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內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 ![]() 太后从徐敬业造反后,怀疑天下人多想算计自己,又因自己长期专擅家国事务,而且 ![]() 有胡人索元礼,知太后意,因告密召见,擢为游击将军,令案制狱。元礼 ![]() ![]() ![]() ![]() 有个胡人名叫索元礼,了解太后的用意,因告密被召见,提拔为游击将军,太后命令他查办奉诏令特设的监狱里的囚犯。索元礼 ![]() ![]() ![]() 麟台正字陈子昂上疏:以为:“执事者疾徐敬业首 ![]() ![]() ![]() ![]() ![]() ![]() ![]() ![]() 麟台正字陈子昂上疏认为:“有关部门的管事人憎恨徐敬业带头造反,想排除琊恶的 ![]() ![]() ![]() ![]() ![]() ![]() ![]() ![]() ![]() ![]() ![]() [5]夏,四月,太后铸大仪,置北阙。 [5]夏季,四月,太后用金属铸成家国大法,安置在皇宮北门外阙楼上。 [6]以岑长倩为內史。六月,辛未,以苏良嗣为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待价为右相。己卯,以韦思谦为纳言。 [6]唐朝任命岑长倩为內史;六月,辛未(初三)任命苏良嗣为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待价为右相。己卯(十一⽇),任命韦思谦为纳言。 苏良嗣遇僧怀义于朝堂,怀义偃蹇不为礼;良嗣大怒,命左右曳,批其颊数十。怀义诉于太后,太后曰:“阿师当于北门出⼊,南牙宰相所往来,勿犯也。” 苏良嗣与和尚怀义在朝堂相遇,怀义傲慢不行礼;苏良嗣大怒,命令随从拽住他,打耳光数十下。怀义告诉太后,太后说:“阿师应当从北门出⼊,南牙是宰相往来之地,不要去触犯。” 太后托言怀义有巧思,故使⼊噤中营造。补阙长社王求礼上表,以为:“太宗时,有罗黑黑善弹琵琶,太宗阉为给使,使教宮人。陛下若以怀义有巧 ![]() ![]() ![]() 太后借口怀义有巧妙的设计,所以让他⼊宮中搞建筑。补阙长社人王求礼上表认为:“太宗时,有个叫罗黑黑的人善于弹琵琶,太宗将他阉割后充当內侍,让他教宮女弹琵琶。陛下若认为怀义心 ![]() ![]() [7]秋,九月,丁未,以西突厥继往绝可汗之子斛瑟罗为右⽟钤卫将军,袭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 [7]秋季,九月,丁未(初十⽇),唐朝任命西突厥继往绝可汗的儿子斛瑟罗为右⽟钤卫将军,承袭继往绝可汗主管五个弩失毕部落。 [8]己巳,雍州言新丰县东南有山踊出,改新丰为庆山县。四方毕贺。江陵人俞文俊上书:“天气不和而寒暑并,人气不和而疣赘生,地气不和而⾩出。今陛下以女主处 ![]() [8]己巳(疑误),雍州报告说新丰县东南有座山从地下踊出,于是改新丰县为庆山县,四面八方都祝贺。江陵人俞文俊上书说:“天气不和寒和暑就会并行,人气不和⾁瘤就会滋生,地气不和小土山就会出现。今陛下以太后处于帝位,变换刚和柔的位置,所以地气受到阻塞而山发生变化成为灾害。陛下称它为‘庆山’,我以为并不是喜庆。我认为应该谨慎修德以答复上天的谴责;不然,灾祸将要降临了!”太后大怒,将他流放岭南,后被六道使诛杀。 [9]突厥⼊寇,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拒之;至两井,遇突厥三千余人,见唐兵,皆下马擐甲,常之以二百余骑冲之,皆弃甲走。⽇暮,突厥大至,常之令营中然火,东南又有火起,虏疑有兵相应,遂夜遁。 [9]突厥侵扰唐境,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抵抗;进军到两井,遇上突厥三千多人,他们看见唐兵,都下马穿甲。黑齿常之派二百多名骑兵冲击,他们都弃甲逃走。傍晚,突厥兵大批到达,黑齿常之命令营中点火,东南方又有火燃起,突厥怀疑有别的队部接应,于是乘黑夜逃遁。 [10]狄仁杰为宁州刺史。右台监察御史晋陵郭翰巡察陇右,所至多所按劾。⼊宁州境,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翰荐之于朝,征为冬官侍郞。 [10]狄仁杰担任宁州刺史。右台监察御史晋陵人郭翰巡察陇右地区,所到之地多有所揭发弹劾。进⼊宁州境內,⽗老歌颂刺史美德的満路都是;郭翰向朝廷推荐,狄仁杰被召回任冬官侍郞。 Www.YaNdXS.cC |
上一章 资治通鉴 下一章 ( → ) |
资治通鉴vip未删节下载由网友提供,《资治通鉴》情节富于变化、节奏流畅,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文学作品,眼袋小说网免费提供资治通鉴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