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情节富于变化,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小说 |
![]() |
|
眼袋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 书号:10116 时间:2017/3/25 字数:47594 |
上一章 一纪梁 下一章 ( → ) | |
起玄黓敦牂,尽阏逢涒滩,凡三年。 ⾼祖武皇帝一 ◎ 天监元年壬午,公元五零二年 舂,正月,齐和帝遣兼侍中席阐文等慰劳建康。 大司马衍下令:“凡东昏时浮费,自非可以习礼乐之容、缮甲兵之务者,馀皆噤绝。” 戊戌, ![]() 己亥,以宁朔将军萧昺监南兗州诸军事。昺,衍之从⽗弟也。 壬寅,进大司马衍都督中外诸军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己酉,以大司马长史王亮为中书监,兼尚书令。 初,大司马与⻩门侍郞范云南清河太守沈约、司徒右长史任昉同在竟陵王西邸,意好敦密,至是,引云为大司马咨议参军、领录事,约为骠骑司马,昉为记室参军,与参谋议。前吴兴太守谢朏、国子祭酒何胤,先皆弃官家居,衍奏征为军谘祭酒,朏、胤皆不至。大司马內有受禅之志。沈约微扣其端,大司马不应;它⽇,又进曰:“今与古异,不可以淳风期物。士大夫攀龙附凤者,皆望有寸尺之功。今童儿牧竖皆知齐祚已终,明公当承其运;天文谶记又复炳然。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苟历数所在,虽 ![]() 甲寅,诏进大司马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之礼,置梁百司,去录尚书之号,骠骑大将军如故。二月,辛酉,梁公始受命。 齐湘东王宝晊,安陆昭王缅之子也,颇好文学。东昏侯死,宝晊望物情归己,坐待法驾。既而王珍国等送首梁公,梁公以宝晊为太常,宝晊心不自安。壬戌,梁公称宝晊谋反,并其弟江陵公宝览、汝南公宝宏皆杀之。 丙寅,诏梁国选诸要职,悉依天朝之制。于是以沈约为吏部尚书兼右仆 ![]() 梁公纳东昏余妃,颇妨政事,范云以为言,梁公未之从。云与侍中、领军将军王茂同⼊见,云曰:“昔沛公⼊关,妇女无所幸,此范增所以畏其志大也。今明公始定建康,海內想望风声,奈何袭 ![]() 丙戌,诏梁公增封十郡,进爵为王。癸巳,受命,赦国內及府州所统殊死以下。 辛丑,杀齐邵陵王宝攸、晋熙王宝嵩、桂 ![]() 梁王将杀齐诸王,防守犹未急。鄱 ![]() ![]() ![]() ![]() ![]() 齐和帝东归,以萧憺为都督荆、湘等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军旅之后,公私空乏,憺厉精为治,广屯田,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乏困。自以少年居重任,谓佐更曰:“政之不臧,士君子所宜共惜。吾今开怀,卿其无隐!”于是人人得尽意,民有讼者皆立前待符教,决于俄顷,曹无留事,荆人大悦。 齐和帝至姑孰,丙辰,下诏禅位于梁。 丁巳,庐陵王宝源卒。 鲁 ![]() 夏,四月,辛酉,宣德太后令曰:“西诏至,帝宪章前代,敬禅神器于梁,明可临轩,遣使恭授玺绂,未亡人归于别宮。”壬戌,发策,遣兼太保,尚书令亮等奉皇帝玺绶诣梁宮。丙寅,梁王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是⽇,追赠兄懿为丞相,封长沙王,谥曰宣武,葬礼依晋安平献王故事。 丁卯,奉和帝为巴陵王,宮于姑孰,优崇之礼,皆仿齐初。奉宣德太后为齐文帝妃,王皇后为巴陵王妃。齐世王、侯封爵,悉从降省,唯宋汝 ![]() 追尊皇考为文皇帝,庙号太祖;皇妣为献皇后。追谥妃郗氏为德皇后。封文武功臣车骑将军夏侯详等十五人为公、侯。立皇弟中护军宏为临川王,南徐州刺史秀为安成王,雍州刺史伟为建安王,左卫将军恢为鄱 ![]() 丁卯,以中书监王亮为尚书令,相国左长史王莹为中书监,吏部尚书沈约为尚书仆 ![]() 诏凡后宮、乐府、西解、暴室诸妇女一皆放遣。 戊辰,巴陵王卒。时上 ![]() 王之镇荆州也,琅琊颜见远为录事参军。及即帝位,为治书侍御史兼中丞。既禅位,见远不食数⽇而卒。上闻之,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 庚午,诏:“有司依周、汉故事,议赎刑条格,凡在官⾝犯鞭杖之罪,悉⼊赎停罚,其台省令史、士卒 ![]() 以谢沭县公宝义为巴陵王,奉齐祀。宝义幼有废疾,不能言,故独得全。 齐南康侯子恪及弟祁 ![]() ![]() ![]() 诏征谢朏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何胤为右光禄大夫,何点为侍中。胤、点终不就。 癸酉,诏:“公车府谤木、肺石傍各置一函,若⾁食莫言, ![]() 上⾝服浣濯之⾐,常膳唯以菜蔬。每简长吏,务选廉平,皆召见于前,勖以政道。擢尚书殿中郞到溉为建安內史,左户侍郞刘鬷为晋安太守,二人皆以廉洁著称。溉,彦之曾孙也。又著令;“小县令有能,迁大县,大县有能,迁二千石。”以山 ![]() 鲁 ![]() ![]() 闰月,丁巳,魏顿丘匡公穆亮卒。 齐东昏侯嬖臣孙文明等,虽经赦令,犹不自安。五月,乙亥夜,帅其徒数百人,因运荻炬,束仗⼊南、北掖门作 ![]() ![]() 江州刺史陈伯之,目不识书,得文牒辞讼,惟作大诺而已。有事,典签传口语,与夺决于主者。豫章人邓缮、永兴人戴永忠有旧恩于伯之,伯之以缮为别驾,永忠为记室参军。河南褚緭居建康,素薄行,仕宦不得志,频造尚书范云,云不礼之。緭怒,私谓所亲曰:“建武以后,草泽下族悉化成贵人,吾何罪而见弃!今天下草创,饥馑不已,丧 ![]() 上闻之,使陈虎牙私戒伯之,又遣人代邓缮为别驾。伯之并不受命,表云:“龙符骁勇,邓缮有绩效;台所遣别驾,请以为治中。”缮于是⽇夜说伯之云:“台家府蔵空竭,复无器仗,三仓无米,东境饥流,此万世一时也,机不可失!”緭、永忠等共赞成之。伯之谓缮:“今启卿,若复不得,即与卿共反。”上敕伯之以部內一郡处缮,于是伯之集府州僚佐谓曰:“奉齐建安王教,帅江北义勇十万,已次合六,见使以江州见力运粮速下。我荷明帝厚恩,誓死以报。”即命纂严,使緭诈为萧宝寅书以示僚佐,于听事前为坛,歃⾎共盟。 緭说伯之曰:“今举大事,宜引众望。长史程元冲,不与人同心;临川內史王观,僧虔之孙,人⾝不恶,可召为长史以代元冲。”伯之从之,仍以緭为寻 ![]() 戊子,诏以领军将军王茂为征南将军、江州刺史,帅众讨之。 魏扬州小岘戍主 ![]() 陈伯之闻王茂来,谓褚緭等曰:“王观既不就命,郑伯伦又不肯从,便应空手受困。今先平豫章,开通南路,多发丁力,益运资粮,然后席卷北向,以扑饥疲之众,不忧不济。”六月,留乡人唐盖人守城,引兵趣豫章,攻伯伦,不能下。王茂军至,伯之表里受敌,遂败走,间道渡江,与虎牙等及褚緭俱奔魏。 上遣左右陈建孙送刘季连弟子三人⼊蜀,使谕旨慰劳。季连受命,饬还装,益州刺史邓元起始得之官。 初,季连为南郡太守,不礼于元起。都录硃道琛有罪,季连 ![]() ![]() ![]() ![]() ![]() 先是,蜀民多逃亡,闻元起至,争出投附,皆称起义兵应朝廷,军士新故三万馀人。元起在道久,粮食乏绝,或说之曰:“蜀土政慢,民多诈疾,若检巴西一郡籍注,因而罚之,所获必厚。”元起然之。李膺谏曰:“使君前有严敌,后无继援,山民始附,于我观德。若纠以刻薄,民必不堪;众心一离,虽悔无及。何必起疾可以济师!膺请出图之,不患资粮不⾜也。”元起曰:“善。一以委卿!”膺退,帅富民上军资米,得三万斛。 秋,八月,丁未,命尚书删定郞济 ![]() ![]() 上素善钟律, ![]() 魏⾼祖之前,前太傅平 ![]() ![]() ![]() 魏扬州刺史任城王澄表请攻钟离,魏主使羽林监敦煌范绍诣寿 ![]() ![]() 九月,丁巳,魏主如鄴。冬,十月,庚子,还至怀。与宗室近侍 ![]() ![]() ![]() 十一月,己未,立小庙以祭太祖之⺟,每祭太庙毕,以一太牢祭之。 甲子,立皇子统为太子。 魏洛 ![]() 十二月,将军张嚣之侵魏淮南,取木陵戍;魏任城王澄遣辅国将军成兴击之,甲辰,嚣之败走,魏复取木陵。 刘季连遣其将李奉伯等拒邓元起,元起与战,互有胜负。久之,奉伯等败,还成都,元起进屯西平。季连驱略居民,闭城固守。元起进屯蒋桥,去成都二十里,留辎重于郫。奉伯等间道袭郫,陷之,军备尽没。元起舍郫,径围州城;城局参军江希之谋以城降,不克而死。 魏陈留公主寡居,仆 ![]() ![]() 是岁,江东大旱,米斗五千,民多饿死。 ◎ 天监二年癸未,公元五零三年 舂,正月,乙卯,以尚书仆 ![]() ![]() ![]() 乙亥,魏主耕籍田。 魏梁州氐杨会叛,行梁州事杨椿等讨之。 成都城中食尽,升米三千,人相食。刘季连食粥累月,计无所出。上遣主书赵景悦宣诏受季连降,季连⾁袒请罪。邓元起迁季连于城外,俄而造焉,待之以礼。季连谢曰:“早知如此,岂有前⽇之事!”郫城亦降。元起诛李奉伯等,送季连诣建康。 初,元起在道,惧事不集,无以为赏,士之至者皆许以辟命,于是受别驾、治中檄者将二千人。 季连至建康,⼊东掖门,数步一稽颡,以至上前。上笑曰:“卿 ![]() 三月,己巳,魏皇后蚕于北郊。 庚辰,魏扬州刺史任城王澄遣长风戍主奇道显⼊寇,取 ![]() 萧宝寅伏于魏阙之下,请兵伐梁,虽暴风大雨,终不暂移;会陈伯之降魏,亦请兵自效。魏主乃引八坐、门下⼊定议。夏,四月,癸未朔,以宝寅为都督东扬等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扬州刺史、丹 ![]() ![]() ![]() 癸卯,蔡法度上《梁律》二十卷、《令》三十卷、《科》四十卷。诏班行之。 五月,丁巳,霄城文侯范云卒。云尽心事上,知无不为,临繁处剧,精力过人。及卒,众谓沈约宜当枢管,上以约轻易,不如尚书左丞徐勉,乃以勉及右卫将军汝南周舍同参国政。舍雅量不及勉,而清简过之,两人俱称贤相,常留省內,罕得休下。勉或时还宅,群⽝惊吠;每有表奏,辄焚其稿。舍预机密二十馀年,未尝离左右,国史、诏诰、仪体、法律、军旅谋谟皆掌之。与人言谑,终⽇不绝,而竟不漏怈机事,众尤服之。 壬申,断诸郡县献奉二宮,惟诸州及会稽许贡任士,若非地产,亦不得贡。 甲戌,魏扬椿等大破叛氐,斩首数千级。 六月,壬午朔,魏立皇弟悦为汝南王。 魏扬州刺史任城王澄表称:“萧衍频断东关, ![]() ![]() ![]() 谢朏轻舟出诣阙,诏以为侍中、司徒、尚书令。朏辞脚疾不堪拜谒,角巾自舆诣云龙门谢。诏见于华林园,乘小车就席。明旦,上幸朏宅,宴语尽 ![]() ![]() ![]() 甲午,以中书监王莹为尚书右仆 ![]() 秋,七月,乙卯,魏平 ![]() 魏既罢盐池之噤,而其利皆为富強所专。庚午,复收盐池利⼊公。 辛未,魏以彭城王勰为太师;勰固辞。魏主赐诏敦谕,又为家人书,祈请恳至;勰不得已受命。 八月,庚子,魏以镇南将军元英都督征义 ![]() ![]() ![]() 先是,南梁太守冯道 ![]() ![]() ![]() ![]() ![]() ![]() 武兴安王杨集始卒。己未,魏立其世子绍先为武兴王。绍先幼,国事决于二叔⽗集起、集义。 乙亥,尚书左仆 ![]() 魏既迁洛 ![]() ![]() ![]() ![]() 乙酉,将军吴子 ![]() ![]() 魏东荆州蛮樊素安作 ![]() 冯翊吉翂⽗为原乡令,为奷吏所诬,逮诣廷尉,罪当死。翂年十五,楇登闻鼓,乞代⽗命。上以其幼,疑人教之,使廷尉卿蔡法度严加 ![]() ![]() 丹 ![]() ![]() 魏主纳⾼肇兄偃之女为贵嫔。 魏散骑常侍赵修,寒 ![]() ![]() ![]() ![]() ![]() ◎ 天监三年甲申,公元五零四年 舂,正月,庚戌,征虏将军赵祖悦与魏江州刺史陈伯之战于东关,祖悦败绩。 癸丑,以尚书右仆 ![]() ![]() ![]() 丙辰,魏东荆州刺史杨大眼击叛蛮樊季安等,大破之。季安,素安之弟也。 丙寅,魏大赦,改元正始。 萧宝寅行及汝 ![]() ![]() ![]() ![]() 任城王澄攻钟离,上遣冠军将军张惠绍等将兵五千送粮诣钟离,澄遣平远将军刘思祖等邀之。丁酉,战于邵 ![]() 上遣平西将军曹景宗、后军王僧炳等帅步骑三万救义 ![]() 魏诏任城王澄,以“四月淮⽔将涨,舟行无碍。南军得时,勿昧利以取后悔。”会大雨,淮⽔暴涨,澄引兵还寿 ![]() 魏太傅、领司徒、录尚书北海王详,骄奢好声⾊,贪冒无厌,广营第舍,夺人居室,嬖昵左右,所在请托,中外嗟怨。魏主以其尊亲,恩礼无替,军国大事皆与参决,所奏请无不开允。魏主之初亲政也,以兵召诸叔,详与咸 ![]() ![]() ![]() ⾼肇本出⾼丽,时望轻之。帝既黜六辅,诛咸 ![]() ![]() ![]() ![]() 帝引⾼ ![]() ![]() ![]() 初,详取宋王刘昶女,待之疏薄。详既被噤,⾼太妃乃知定安⾼妃事,大怒曰:“汝 ![]() 详家奴数人 ![]() ![]() ![]() 先是,典事史元显献 ![]() ![]() ![]() ![]() ![]() ![]() ![]() ![]() ![]() ![]() ⾼肇说帝,使宿卫队主帅羽林虎贲守诸王第,殆同幽噤。彭城王勰切谏,不听。勰志尚⾼迈,不乐荣势,避事家居,而出无山⽔之适,处无知己之游,独对 ![]() 魏人围义 ![]() 六月,癸未,大赦。 魏大旱,散骑常侍兼尚书邢峦奏称:“昔者明王重粟帛,轻金⽟。何则?粟帛养民而安国,金⽟无用而败德故也。先帝深鉴奢泰,务崇节俭,至以纸绢为帐扆,铜铁为辔勒,府蔵之金,裁给而已,不复买积以费国资。逮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业,四境清晏,远迩来同。于是贡篚相继,商估 ![]() 秋,七月,癸丑,角城戍主柴庆宗以城降魏,魏徐州刺史元鉴遣淮 ![]() ![]() 魏李崇破东荆叛蛮,生擒樊素安,进讨西荆诸蛮,悉降之。 魏人闻蔡道恭卒,攻义 ![]() ![]() ![]() ![]() ![]() ![]() ![]() 英使司马陆希道为露板,嫌其不精,命傅永改之。永不增文彩,直为之陈列军事处置形要而已,英深赏之,曰:“观此经算,虽有金城汤池,不能守矣。”初,南安惠王以预穆泰之谋,追夺爵邑。及英克义 ![]() 御史中丞任昉奏弹曹景宗,上以其功臣,寝而不治。 卫尉郑绍叔忠于事上,外所闻知,纤豪无隐。每为上言事,善则推功于上,不善则引咎归己,上以是亲之。诏于南义 ![]() 魏置郢州于义 ![]() ![]() 九月,壬子,以吐⾕浑王伏连筹为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 柔然侵魏之沃野及怀朔镇,诏车骑大将军源怀出行北边,指授规略,随须征发,皆以便宜从事。怀至云中,柔然遁去。怀以为用夏制夷,莫如城郭。还至恒、代,案视诸镇左右要害之地,可以筑城置戍之处, ![]() 魏太和十六年,⾼祖诏中书监⾼闾与给事中公孙崇考定雅乐,久之,未就。会⾼祖殂,⾼闾卒。景明中,崇为太乐令,上所调金石及书。至是,世宗始命八座已下议之。冬,十一月,戊午,魏诏营缮国学。时魏平宁⽇久,学业大盛,燕、齐、赵、魏之间,教授者不可胜数,弟子著录多者千馀人,少者犹数百,州举茂异,郡贡孝廉,每年逾众。 甲子,除以金赎罪之科。 十二月,丙子,魏诏殿中郞陈郡袁翻等义定律令,彭城王勰等监之。 己亥,魏主幸伊阙。 上雅好儒术,以东晋、宋、齐虽开置国学,不及十年辄废之,其存亦文具而已,无讲授之实。 段译 ⾼祖武皇帝天监元年(壬午、502) 梁纪一梁武帝天监元年(壬午,公元502年) [1]舂,正月,齐和帝遣兼侍中席阐文等慰劳建康。 [1]舂季,正月,南齐和帝萧宝融派遣兼侍中席阐文等人到建康慰劳。 [2]大司马衍下令:“凡东昏时浮费,自非可以习礼乐之容,缮甲兵之备者,余皆噤绝。” [2]大司马萧衍下令:“凡是东昏侯时不必要的开支,除了用以 ![]() [3]戊戌, ![]() [3]戊戌(初九),萧衍 ![]() [4]己亥,以宁朔将军萧昺监南兖州诸军事。昺,衍之从⽗弟也。 [4]己亥(初十),宣德太后任命宁朔将军萧昺监南兖州诸军事。萧昺是萧衍的堂弟。 [5]壬寅,进大司马衍都督中外诸军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5]壬寅(十二⽇),宣德太后提升萧衍为都督中外诸军事,特许他可以佩剑穿鞋上殿,以及朝见赞拜可以不报姓名。 [6]己酉,以大司马长史王亮为中书监、尚书令。 [6]己酉(十九⽇),宣德太后任命大司马王亮为中书监、尚书令。 [7]初,大司马与⻩门侍郞范云、南清河太守沈约、司徒右长史任昉同在竟陵王西邸,意好敦密,至是,引云为大司马谘议参军、领录事,约为骠骑司马,昉为记室参军、与参谋议。前吴兴太守谢朏、国子祭酒何胤先皆弃官家居,衍奏征为军谘祭酒,朏、胤皆不至。 [7]当初,大司马萧衍与⻩门侍郞范云、南清河太守沈约、司徒长史任昉一同在竟陵王的西官邸,彼此情意甚笃,关系非常密切。到目前,萧衍就推荐范云为大司马谘议参军、领录事,沈约为骠骑司马,任昉为记室参军,遇事都让他们参与策谋计议。前吴兴太守谢朏、国子祭酒何胤先前都弃官回家,萧衍上奏宣德太后,征召他们为军谘祭酒,但是谢朏和何胤都没有来就任。 大司马內有受禅之志,沈约微扣其端,大司马不应;他⽇,又进曰:“今与古异,不可以淳风期物。士大夫攀龙附凤,皆望有寸尺之功。今童儿牧竖皆知齐祚已终,明公当承其运,天文谶记又复炳然;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苟历数所在,虽 ![]() 大司马萧衍心里有受禅登基的念头,沈约稍微加以挑明,但是萧衍没有吭声。有一天,沈约又向萧衍进言:“如今与古代不同了,不可以期望人人都能保持着淳古之风,士大夫们无不攀龙附凤,都希望能有寸尺之功劳。现在连小孩牧童都知道齐的国运已经终结了,明公您应当取而代之,而且天象预兆也非常显著了。天意不可违抗,人心不可失去。假如天道安排如此,您虽然想要谦逊礼让,而实际上也是办不到的。”大司马萧衍这才吐露了一句:“我正在考虑这件事。”沈约又说道:“明公您刚开始在樊、沔兴兵举事,在那时是应该思考的,可是如今王业已经成功,还考虑什么呢?如果不早点完成大业,若有一人提出异议,就会有损于您的威德。况且人非金石,事情难测,万一您有个三长两短,难道就仅仅把建安郡公这么一个封爵留给子孙后代吗?如果天子回到京城,公卿们各得其位,那么君臣之间的名分已经定了,他们就不再会产生崐什么异心了,于是君明于上,臣忠于下,那里还会有人再同您一起作反贼呢?”大司马对沈约所说的这些话深表同意。沈约出去之后,大司马又叫范云进去,告诉了他自己的心思,征求他的看法,范云的回答与沈约所说的意思差不多,至此,大司马才对范云讲道:“智者所见,不谋而合。您明天早晨带着沈休文再来这里。”范云出来之后,把萧衍的话告诉了沈约,沈约说:“您一定要等我呀!”范云答应了。但是,第二天早晨,沈约提前去了,大司马命令他起草关于受命登基的诏书,于是沈约从怀中取出已经写好的诏书以及人事安排名单,大司马看过之后,一点也没有改动。不一会儿,范云从外面来了,到了殿口门,由于要等待沈约,不能一个人先进去,而等来等去不见沈约前来,只好在寿光阁外徘徊,嘴中不停地发出“咄咄”表示奇怪的声音。沈约出来了,范云这才明⽩了原来沈约赶在自己之前已经进去了,就问他:“对我怎么安排了?”沈约举起手来向左一指,意思是安排范云为尚书左仆 ![]() 甲寅,诏进大司马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之礼,置梁百司,去录尚书之号,骠骑大将军如故。二月,辛酉,梁公始受命。 甲寅(二十四⽇),宣德太后诏令大司马萧衍位进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并封他十郡为梁公,加九锡之礼,在梁公国设置各种员官,免去录尚书的称号,但骠骑大将军的称号照样不变。二月辛酉(初二),梁公萧衍方才接受诏命。 齐湘东王宝晊,安陆昭王缅之子也,颇好文学。东昏侯死,宝晊望物情归已,坐待法驾。既而王珍国等送首梁公,梁公以宝晊为太常,宝晊心不自安。壬戌,梁公称宝晊谋反,并其弟江陵公宝览、汝南公宝宏皆杀之。 南齐湘东王萧宝晊是安陆昭王萧缅的儿子,颇爱好文学。东昏侯死后,萧宝晊希望人心都向着自己,坐等即位。但是,到王珍国把东昏侯的首级送给梁公,梁公任命萧宝晊为太常,萧宝晊就心中不安了。壬戌(初三),梁公声称萧宝晊谋反,把萧宝晊以及其弟弟江陵公萧宝览、汝南公萧宝宏一起杀掉了。 [8]丙寅,诏梁国选诸要职,悉依天朝之制。于是以沈约为吏部尚书兼右仆 ![]() [8]丙寅(初七),宣德太后诏令梁国选任各种要职员官,全部依照朝廷之制。于是,任命沈约为吏部尚书兼右仆 ![]() 梁公纳东昏余妃,颇妨政事,范云以为言,梁公未之从。云与侍中、领军将军王茂同⼊见,云曰:“昔沛公⼊关,妇女无所幸,此范增所以畏其志大也。今明公始定建康,海內想望风声,奈何袭 ![]() 梁公萧衍纳取了东昏侯的余妃,对政事颇有妨害,范云加以劝说,但是梁公没有听从。范云又与侍中、领军将军王茂一同⼊见萧衍,范云对萧衍说:“过去沛公刘邦进关,不亲近女⾊,这正是范增敬畏其志向远大之处。如今明公您刚平定建康,海內之众对您的名声非常景仰,您如何可以沿袭那种 ![]() 丙戌,诏梁公增封十郡,进爵为王。癸巳,受命,赦国內及府州殊死以下。 丙戌(二十七⽇),宣德太后诏令给梁公增封十郡,进爵位为王。三月癸巳(初五),萧衍接受了诏命,并且下令赦免建康城內以及各府州死刑以下犯人。 [9]辛丑,杀齐邵陵王宝攸、晋熙王宝嵩、桂 ![]() [9]辛丑(十三⽇),南齐邵陵王萧宝攸、晋熙王萧宝嵩、桂 ![]() 梁王将杀齐诸王,防守犹未急。鄱 ![]() ![]() ![]() ![]() ![]() 梁王萧衍将要杀害南齐诸王,但是监视看管措施还不甚严密。鄱 ![]() ![]() ![]() ![]() ![]() ![]() [10]齐和帝东归,以萧憺为都督荆·湘等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军旅之后,公私空乏,憺厉精为治,广屯田,省为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乏困。自以少年居重任,谓佐吏曰:“政之不臧,士君子所宜共惜。吾今开怀,卿其无隐!”于是人人得尽意,民有讼者皆立前待符教,决于俄顷,曹无留事。荆人大悦。 [10]南齐和帝萧宝融将东归建康,他任命萧憺为都督荆、湘等六州诸军事及荆州刺史。荆州经过战争之后,公私两方在财用方面都非常空乏,萧憺励精图治,广开屯田,省免劳役,抚问有家人当兵阵亡了的人家,供应救济他们。他自以为年纪轻而居于重任,所以特别用心,对手下的官吏们说:“政事如果没有办好,大家都应该共同努力。我现在开诚布公于你们,希望你们也不要有所隐瞒。”于是,人人都感到心情舒畅,办事效率大增,民众如有诉讼者站在一旁等待处理,很快就可以做出决定,官署中设有积庒的事情。因此,荆州人非常⾼兴。 [11]齐和帝至姑孰,丙辰,下诏禅位于梁。 [11]南齐和帝到达姑孰,于两辰(二十八⽇),下诏令禅让皇位于梁。 [12]丁巳,庐陵王宝源卒。 [12]丁巳(二十九⽇),庐陵王萧宝源去世。 [13]鲁 ![]() [13]鲁 ![]() [14]夏,四月,辛酉,宣德太后令曰:“西诏至,帝宪章前代,敬禅神器于梁,明可临轩,遣使恭授玺绂,未亡人归于别宮。”壬戌,发策,遣兼太保、尚书令亮等奉皇帝玺绂诣梁宮。丙寅,梁王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是⽇,追赠兄懿为丞相,封长沙王,谥曰宣武,葬礼依晋安平献王故事。 [14]夏季,四月辛酉(二十七⽇),宣德太后发令:“西边的诏令已经到了,皇帝效法前代,把皇位恭敬地禅让给梁,明天早晨我要来到殿前,派使者向梁公恭授印玺,之后我将回到别宮去居住。”壬戌(二十八⽇),宣德太后发出策书,派遣兼太保、尚书令王亮等人奉送皇帝印玺到梁宮。丙寅(疑误),梁王萧衍于南郊即位登基,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监。在这天,萧衍追赠其兄萧懿为丞相,封为长沙王,谥号为宣武,并且依照晋代安葬安平献王的先例重新安葬了萧懿。 丁卯,奉和帝为巴陵王,宮于姑孰,优崇之礼,皆仿齐初。奉宣德太后为齐文帝妃,王皇后为巴陵王妃。齐世王、侯封爵,悉从降省,唯宋汝 ![]() 丁卯(疑误),萧衍诏令,奉南齐和帝为巴陵王,并为他在姑孰建了王宮,对他的待遇和尊敬,都仿照南齐开国之初对待汝 ![]() ![]() 追尊皇考为文皇帝,庙号太祖;皇妣为献皇后。追谥妃郗氏曰德皇后。封文武功臣车骑将军夏侯详等十五人为公、侯。立皇弟中护军宏为临川王,南徐州刺史秀为安成王,雍州刺史伟为建安王,左卫将军恢为鄱 ![]() 梁武帝萧衍追尊自己的⽗亲为文皇帝,庙号太祖;追尊⺟亲为献皇后。又追谥妃子郗氏为德皇后。萧衍还封文武功臣车骑将军夏侯详等十五人为公、侯。萧衍又立弟弟中护军萧宏为临川王,南徐州刺史萧秀为安成王,雍州刺史萧伟为建安王,左卫将军萧恢为鄱 ![]() 丁卯,以中书监王亮为尚书令,相国左长史王莹为中书监,吏部尚书沈约为尚书仆 ![]() 丁卯(疑误),武帝任命中书监王亮为尚书令,相国左长史王莹为中书监,吏部尚书沈约为尚书仆 ![]() [15]诏凡后宮、乐府、西解、暴室诸归女一皆放遣。 [15]武帝诏令,凡是后宮、乐府、西解、暴室中的妇女全部放还回家。 [16]戊辰,巴陵王卒。时上 ![]() [16]戊辰(疑误),巴陵王萧宝融去世。当时,武帝想以南海郡为巴陵国,迁巴陵王去居住,可是,沈约却对武帝说:“古今不同,当年魏武帝曾经说过:‘不可以慕虚名而受实祸。’”武帝听了点头同意,于是就派遣亲信郑伯禽到了姑孰,把生金子给了巴陵王,让他呑下去,巴陵王说道:“我死不须用金子,有醇酒就⾜够了。”于是,就给他饮酒,喝的烂醉,郑伯禽上前将其弄死。 王之镇荆州也,琅琊颜见远为录事参军,及即位,为治书侍御史兼中丞,既禅位,见远不食数⽇而卒。上闻之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 巴陵王萧宝融镇守荆州之时,琅琊人颜见远做他的录事参军,即位之后,又担任治书侍御史兼中丞。巴陵王让位之后,颜见远绝食数⽇而死。武帝闻知此事之后,说:“我受禅让而登基是顺应天心人愿,与天下士大夫们有什么关系呢?颜见远何至于如此呢?” [17]庚午,诏:“有司依周、汉故事,议赎刑条格,凡在官⾝犯鞭杖之罪,悉⼊赎停罚,其台省令史、士卒 ![]() [17]庚午(疑误),武帝诏令:“官吏们依照周代、汉代的先例,议定赎刑条例,凡是⾝居官位而犯有该受鞭杖之刑的人,全部可以出赎金而停止惩罪,各台省的令史以及士卒犯罪而愿意赎刑者,亦听任其便。 [18]以谢沭县公宝义为巴陵王,奉齐祀。宝义幼有废疾,不能言,故独得全。 [18]武帝封谢沭县公萧宝义为巴陵王,让他奉祀南齐祖先。萧宝义幼有残疾,是个哑巴,所以才得以保全。 齐南康侯子恪及弟祁 ![]() ![]() ![]() 南齐南康侯萧子恪以及其弟祁 ![]() ![]() ![]() [19]诏征谢朏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何胤为右光禄大夫,何点为侍中;胤、点终不就。 [19]武帝诏征谢朏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何胤为右光禄大夫,何点为侍中,但是何胤与何点到底也没有就任。 [20]癸酉,诏“公车府谤木、肺石傍各置一函,若⾁食莫言, ![]() [20]癸酉(疑误),武帝诏令:“在公车府谤木和肺石旁边各放置一个盒子,如果布⾐处士 ![]() ![]() 上⾝服浣濯之⾐,常膳唯以菜蔬。每简长吏,务选廉平,皆召见于前,勖以政道。擢尚书殿中郞到溉为建安內史,左户侍郞刘彧为晋安太守,二人皆以廉洁著称。溉,彦之曾孙也。又著令:“小县令有能,迁大县,大县有能,迁二千石。”以山 ![]() 武帝⾝穿浣濯的⾐服,平时的用膳只是菜蔬之类。每次任命⾼级员官,他都挑选那些廉正公平者,把他们都召到面前,以治政之道勉励他们。他提拨尚书殿中郞到溉为建安內史,左户侍郞刘彧为晋安太守,这两人都以廉洁而著称。到溉是到彦之的曾孙子。武帝又诏令:“小县的县令如果有能力,就升到大县任县令,大县的县令有能力,升任郡守。”并任命山 ![]() [21]鲁 ![]() ![]() [21]鲁 ![]() ![]() [22]闰月,丁巳,魏顿丘匡公穆亮卒。 [22]闰月,丁巳(三十⽇),北魏顿丘匡公穆亮去世。 [23]齐东昏侯嬖臣孙文明等,虽经赦令,犹不自安,五月,乙亥夜,帅其徒数百人,因运荻炬,束仗⼊南、北掖门作 ![]() ![]() [23]南齐东昏侯的宠臣孙文明等人,虽然被赦免,但是仍然感到不安,于五月乙亥(十八⽇)夜间,带领同伙几百人,借运 ![]() ![]() ![]() [24]江州刺史陈伯之,目不识书,得文牒辞讼,唯作大诺而已,有事,典签传口语,与夺决于主者。豫章人邓缮、永兴人戴永忠有旧恩于伯之,伯之以缮为别驾,永忠为记室参军。河南褚緭居建康,素薄行,仕宦不得志,频造尚书范云,云不礼之。緭怒,私谓所亲曰:“建武以后,草泽下族悉化成贵人,吾何罪而见弃!今天下草创,饥馑不已,丧 ![]() [24]江州刺史陈伯之目不识丁,收到文件和诉讼材料,只会核批画行,有何事情,都是通过典签口头来传达,所以予夺大权实际上完全掌握在典签手中。豫章人邓缮、永兴人戴永忠过去的恩于陈伯之,陈伯之就委任邓缮为别驾,戴永忠为记室参军。河南人褚緭住在建康,向来品行不端正,所以仕途很不得志,他就频繁地去拜访尚书范去,但是范云不礼遇他。因此,褚緭很生气,私下里对自己的亲信说:“自从建武年间以来,⾝处草泽的低 ![]() ![]() 上闻之,使陈虎牙私戒伯之,又遣人代邓缮为别驾,伯之并不受命,表云:“龙符骁勇,邓缮有绩效;台所遣别驾,请以为治中。”缮于是⽇夜说伯之云:“台家府蔵空竭,复无器仗,三仓无米,东境饥流,此万世一时也。机不可失!”緭、永忠共赞成之。伯之谓缮:“今启卿,若复不得,即与卿共反。”上敕伯之以部內一郡处缮,于是伯之集府州僚佐谓曰:“奉齐建安王教,帅江北义勇十万,已次合六,见使以江州见力运粮速下。我荷明帝厚恩,誓死以报。”即命纂严,使緭诈为萧宝寅书以示僚佐,于听事前为坛,歃⾎共盟。 武帝知道了情况,让陈虎牙私下里告诫陈伯之,又派人取代邓缮而为别驾,陈伯之既不听告诫,也不执行撤换掉邓缮的命令,上表武帝:“朱龙符骁勇不凡,邓缮成绩突出,朝廷所派遣来的别驾,特请任为治中。”于是,邓缮⽇夜游说陈伯之,对他说:“朝廷中库蔵空竭,也没有兵器,三个仓中没有米了,东边一带又饥荒流行,这是万世难遇的一时良机呀,时机不可丧失!”褚緭和戴永忠也一同赞成邓缮的意见。陈伯之对邓缮说:“现在我就为你的事再次启奏朝廷,如果还是不行的话,就与你一起谋反。”武帝敕令陈伯之把邓缮安置在州內的一个郡中。于是陈伯之就召集府州僚佐,对他们说:“今奉齐建安王的命令,其率领长江之北的十万义勇,已经到了合六,让我们见到使者之后崐,动用江州现有力量,速运送粮食东下。我承受过明帝的厚恩,誓死相报。”于是就命令戒严,让褚緭伪造萧宝寅的书信,以便出示给僚佐们看,并且在厅堂前设坛,歃⾎为盟。 緭说伯之曰:“今举大事,宜引众望。长史程元冲,不与人同心;临川內史王观,僧虔之孙,人⾝不恶,可召为长史以代元冲。”伯之从之,仍以緭为寻 ![]() 褚緭游说陈伯之:“如今举大事,宜争取民心。长史程元冲很不得人心,而临川內史王观是王僧虔的孙子,他人品不坏,可以召他为长史以便代替程元冲。”陈伯之听从了褚緭的建议,并且委任褚緭为寻 ![]() 戊子,诏以领军将军王茂为征南将军、江州刺史,帅众讨之。 戊子(疑误),武帝诏令委任领军将军王茂为征南将军、江州刺史,率兵讨伐陈伯之。 [25]魏扬州小岘戍主 ![]() [25]北魏扬州小岘戍戍主 ![]() [26]陈伯之闻王茂来,谓褚緭等曰:“王观既不就命,郑伯伦又不肯从,便应空手受困。今先平豫章,开通南路,多发丁力,益运资粮,然后席卷北向,以扑饥疲之众,不忧不济。”六月,留乡人唐盖人守城,引兵趣豫章,攻伯伦,不能下。王茂军至,伯之表里受敌,遂败走,间道渡江,与虎牙等及褚緭俱奔魏。 [26]陈伯之闻知王茂前来讨伐,对褚緭等人说:“王观不来就命,郑伯伦又不肯顺从,我们将会空手受困。现在,我们先占取豫章,开通南边的道路,多加发动丁役,增运粮食物资,然后以卷席之势北上,直扑饥饿疲劳之众,不愁不得成功。”六月,陈伯之留下同乡人唐盖人防守寻 ![]() [27]上遣左右陈建孙送刘季连弟子三人⼊蜀,使谕旨慰劳。季连受命,饬还装,益州刺史邓元起始得之官。 [27]武帝派遣⾝边人陈建孙送刘季连弟子三人⼊蜀,使他们宣谕圣旨,加以慰劳。刘季连接受了使命,收拾准备回去时的行装,因此,益州刺史邓元起始得去赴任。 初,季连为南郡太守,不礼于元起。都录朱道琛有罪,季连 ![]() ![]() ![]() ![]() ![]() 开初,刘季连任南郡太守,对邓元起不礼貌。都录朱道琛有罪,刘季连要杀他,他逃匿而免于一死。到现在,朱道琛担任邓元起的典签,他劝说邓元起:“益州动 ![]() ![]() ![]() ![]() ![]() 先是,蜀民多逃亡,闻元起至,争出投附,皆称起义兵应朝廷,军士新故三万余人。元起在道久,粮食乏绝,或说之曰:“蜀土政慢,民多诈疾,若检巴西一郡籍注,因而罚之,所获必厚。”元起然之。李膺谏曰:“使君前有严敌,后无继援,山民始附,于我观德。若纠以刻薄,民必不堪,众心一离,虽悔无及。何必起疾可以济师!膺请出图之,不患资粮不⾜也。”元起曰:“善。一以委卿!”膺退,帅富民上军资米,得三万斛。 早先之时,蜀民大多逃亡,听说邓元起到了,纷纷出来投附他,都言称要起义兵以便响应朝廷,因此邓元起新得的和原有的兵士加起来共有三万多人。邓元起在路途时间久了,粮食断绝,有人劝说他:“蜀地的政令不严,老百姓大多装病,以逃避征役,如果核查一下巴西一郡的户口,因此而加以处罚,所获一定非常丰厚。”邓元起同意了。但是,李膺却不以为然,他告戎邓元起:“使君您前面有強大的敌人,而后面没有增援力量,山民们刚刚投附,还要对我们加以观望,看我们对他们到底如何,如果对待他们过于刻薄,民众一定不堪忍受,而众心一旦离散,我们虽然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何须一定要使他们无法忍受,为今后的治理种下病端,而来补益目前军队的缺粮呢?李膺我请求出面去解决这一问题,不愁粮食资用不⾜。”邓元起听了李膺的一席之言,说道:“很好。一切都委托于您了。”李膺回去之后,带领富⾜之民给邓元起的军队送去大米,总共收得了三万斛。 [28]秋,八月,丁未,命尚书删定郞济 ![]() ![]() [28]秋季,八月丁未(二十二⽇),武帝命令尚书删定郞、济 ![]() ![]() [29]上素善钟律, ![]() [29]武帝素来精通钟律,想要整理、订正雅乐,于是自己制四件乐,起名为“通”每通施用三弦,⻩钟弦用二百七十丝,长九尺;应钟弦用一面四十二丝,长四尺七寸四分多,中间的十律,以此而递减。于是,用通声转过来推算月气,一点差错也没有,而反过来再一推算,也能相合。武帝又制了十二笛,⻩钟笛长三尺八寸,应钟笛长二尺三寸,中间的十律以此而递减,以十二笛之声对校于通声,并且酌对于古钟⽟律,都互相符合一致,没有差误。于是,以此被以金、石、丝、竹、匏、土、⾰、木八音,施以宮、商、角、徵、羽、变宮、变徵七声,无不合韵。早先之时,四面只有四镈钟,杂以编钟、编磬、衡钟等共十六虡。武帝开始命令设置十二镈钟,各有编钟、编磬,总共三十六镈,而去抻衡钟,在四个角上安放建鼓。 [30]魏⾼祖之丧,前太傅平 ![]() ![]() ![]() [30]北魏孝文帝的丧礼,前太傅、平 ![]() ![]() ![]() ![]() ![]() [31]北魏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上表宣武帝,请求攻打钟离,宣武帝派遣羽林监、敦煌人范绍到达寿 ![]() [32]九月,丁巳,魏主如邺。冬,十月,庚子,还至怀,与宗室近侍 ![]() ![]() ![]() [32]九月丁巳(初二),北魏宣武帝到达邺城。冬季,十月庚子(十六⽇),返回到怀地,同宗室近侍比赛 ![]() ![]() ![]() ![]() [33]十一月,己未,立小庙以祭太祖之⺟,每祭太庙毕,以一太牢祭之。 [33]十一月己未(初五),梁武帝立小庙以祭祀太祖的⺟亲,即他的祖⺟,每当在太庙祭祀完毕,均以牛、羊、猪三牲祭此小庙。 [34]甲子,立皇子统为太子。 [34]甲子(初十),梁朝立皇子萧统为太子。 [35]魏洛 ![]() [35]北魏洛 ![]() [36]十二月,将军张嚣之侵魏淮南,取木陵戍;魏任城王澄遣辅国将军成兴击之,嚣之败走,魏复取木陵。 [36]十二月,梁朝将军张嚣之⼊侵北魏淮南,占领了木陵戍;北魏任城王元澄派遣辅国将军成兴去攻击,张嚣之败逃,北魏收复了木陵。 [37]刘季连遣其将李奉伯等拒邓元起,元起与战,互有胜负。久之,奉伯等败,还成都,元起进屯西平。季连驱略居民,闭城固守。元起进屯蒋桥,去成都二十里,留辎重于琕。奉伯等间道袭琕,陷之,军备尽没。元起舍琕,径围州城;城局参军江希之谋以城降,不克而死。 [37]刘季连派遣其将领李奉伯等人抵御邓元起,邓元起与他们 ![]() [38]魏陈留公主寡居,仆 ![]() ![]() [38]北魏陈留公主守寡,仆 ![]() [39]是岁,江东大旱,米斗五斤,民多饿死。 [39]这一年,江东大旱成灾,一斗米卖到五千钱,百姓饿死很多。 二年(癸未、503) 二年(癸未,公元503年) [1]舂,正月,乙卯,以尚书仆 ![]() ![]() ![]() [1]舂季,正月,乙卯(初二),梁武帝任命尚书仆 ![]() ![]() ![]() [2]乙亥,魏主耕籍田。 [2]乙亥(二十二⽇),北魏宣武帝到籍田举行亲耕仪式。 [3]魏梁州氐杨会叛,行梁州事杨椿等讨之。 [3]北魏梁州氐人杨会反叛,行梁州事杨椿等人讨伐他。 [4]成都城中食尽,升米三千,人相食。刘季连食粥累月,计无所出。上遣崐主书赵景悦宣诏受季连降,季连⾁袒请罪。邓元起迁季连于城外,俄而造焉,待之以礼。季连谢曰:“早知如此,岂有前⽇之事!”琕城亦降。元起诛李奉伯等,送季连诣建康。初,元起在道,惧事不集,无以为赏,士之至者皆许以辟命,于是受别驾、治中檄者将二千人。 [4]成都城中的粮食吃光了,一升米价格暴涨到三千钱,人们开始互相残食。刘季连连着几个月喝粥,没有一点办法。武帝派遣主书赵景悦宣谕诏令,可以接受刘季连投降。刘季连只好投降,他光着上⾝来请罪。邓元起把刘季连移到城外,很快又去看他,对他以礼相待。刘季连对邓元起谢罪说:“早知道这样的话,岂有前头的事情呢?”琕城出投降了。邓元起杀了李奉伯等人,送刘委连去建康。开初,邓元起在途中,担心事情不能成功,没有什么可以奖赏,因此凡是来投附的士人都许诺成功之后给封官,于是接受被征召为别驾、治中的简书的人将近有两千人。 季连至建康,⼊东掖门,数步一稽颡,以至上前。上笑曰:“卿 ![]() 刘季连到了建康,进⼊东掖门,他每走几步就跪在地上磕头一次,一直到了武帝面前,梁武帝笑着对他说:“你想追慕刘备,但是连公孙述都比不上,岂不是因为没有象诸葛孔明这样的臣子吗?”刘季连被赦为平民。 [5]三月,己巳,魏皇后蚕于北郊。 [5]三月,己巳(十七⽇),北魏皇后在北郊举行养蚕仪式。 [6]庚辰,魏扬州刺史任城王澄遣长风城主奇道显⼊寇,取 ![]() [6]庚辰(二十八⽇),北魏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派遣长风城城主奇道显⼊侵梁朝,占取了 ![]() [7]萧宝寅伏于魏阙之下,请兵伐梁,虽暴风大雨,终不暂移;会陈伯之降魏,亦请兵自效。魏主乃引八坐、门下⼊定议。夏,四月,癸未朔,以宝寅为都督东扬等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扬州刺史、丹杨公、齐王,礼赐甚厚,配兵一万,令屯东城;以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屯 ![]() ![]() [7]萧宝寅跪伏在北魏朝廷阙门之下,请求出兵讨伐梁朝,虽然来了暴风大雨,他也不暂时去避躲一下。恰在这时,陈伯之投降了北魏,也请兵伐梁,愿为北魏效力。于是,北魏宣武帝就召集令、仆和诸曹尚书等八坐,以及侍中、散骑常侍等门下等大臣们进去议定其事。夏季,四月,癸未朔(初一),北魏委任萧宝寅为都督东扬州等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扬州刺史、丹杨公、齐王,对他的赏赐十分丰厚,并且配兵一万,令他驻守东城。又委任陈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令他驻守 ![]() ![]() [8]癸卯,蔡法度上《梁律》二十卷,令三十卷,科四十卷。诏班行之。 [8]癸卯(二十一⽇),梁朝蔡法度向朝廷献上《梁律》二十卷、《令》三十卷、《科》四十卷,武帝诏令颁布实行。 [9]五月,丁巳,霄城文侯范云卒。 [9]五月丁巳(初六),霄城文侯范云去世。 云尽心事上,知无不为,临繁处剧,精力过人。及卒,众谓沈约宜当枢管,上以约轻易,不如尚书左丞徐勉,及以勉及右卫将军周舍同参国政。舍雅量不及勉,而清简过之,两人俱称贤相,常留省內,罕得休下。勉或时还宅,群⽝惊吠;每有表奏,辄焚其藁。舍豫机密二十余年,未尝离左右,国史、诏诰、仪体、法律、军旅谋谟皆掌之,与人言谑,终⽇不绝,而竟不漏怈机事,众尤服之。 范云全心全意地侍奉武帝,凡是所知道的事情没有不理办的,总处于繁忙而紧张之中,而精力过人。范云去世之后,众人认为应当由沈约来掌管朝廷枢要,但是梁武帝却认为沈约办事轻率而不慎重,不如尚书左丞徐勉,于是就让崐徐勉和右卫将军周舍一同参理国政。周舍的气量比不上徐勉,但是在清简方面却超过徐勉,两人都被称为是贤相,经常留在朝中理事,很少有下朝休息的时间。徐勉有时回自已的宅第,院子中的狗见了他惊叫狂吠;每次起草上表奏启,抄毕后马上就把初稿烧掉。周舍参与朝廷机密大事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离开武帝⾝边,凡国史、诏诰、仪礼、法律、军旅筹谋策划等,他都亲自掌管,同别人言谈逗笑,终⽇不停,但是竟然不会怈露一点机密,众人尤其佩服他。 [10]壬申,断诸郡县献奉二宮,惟诸州及会稽许贡任土,若非地产,亦不得贡。 [10]壬申(二十一⽇),梁武帝敕令停止各郡县为上宮和东宮贡献物品,只准许各州以及会稽郡可以 ![]() [11]甲戌,魏杨椿等大破叛氐,斩首数千级。 [11]甲戌(二十三⽇),北魏杨椿等人大败叛 ![]() [12]六月,壬午朔,魏立皇弟悦为汝南王。 [12]六月,壬午朔(初一),北魏封立宣武帝的弟弟元悦为汝南王。 [13]魏扬州刺史任城王澄表称:“萧衍频断东关, ![]() ![]() ![]() [13]北魏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上表讲道:“萧衍频频地阻断东关,想使巢湖滥泛,以便淹灌淮河南边的各个城堡。吴、楚之地有⽔域之便,他们可以一边淹灌,一边掠夺,所以淮河南边的地盘将非我国所有了。寿 ![]() ![]() ![]() [14]谢朏轻舟出诣阙,诏以为侍中、司徒、尚书令。朏辞脚疾不堪拜谒,角巾自舆诣云龙门谢。诏见于华林园,乘小车就席。明旦,上幸朏宅,宴语尽 ![]() ![]() ![]() [14]谢朏乘坐轻舟出门来到建康,梁武帝诏令他为侍中、司徒、尚书令。谢朏推辞说有脚疾,不堪于拜谒之事,头戴方巾,自己驾车,来到云龙门谢恩。武帝在华林园召见谢朏,他乘着小车去赴席。次⽇早晨,武帝临幸谢朏在建康的宅第,两人边饮边谈,非常 ![]() ![]() ![]() [15]甲午,以中书监王莹为尚书右仆 ![]() [15]甲午(十三⽇),任命中书监王莹为尚书右仆 ![]() [16]秋,七月,乙卯,魏平 ![]() [16]秋季,七月,乙卯(初五),北魏平 ![]() [17]魏既罢盐池之噤,而其利皆为富強所专。庚午,复收盐池利⼊公。 [17]北魏撤销了关于盐池的噤令之后,盐池的利益都被富豪们所夺去。庚午(二十⽇),北魏重新宣布收盐池之利⼊公。 [18]辛未,魏以彭城王勰为太师,勰固辞。魏主赐诏敦谕,又为家人书,祈请恳至;勰不得已,受命。 [18]辛未(二十一⽇),北魏任命彭城王元勰为太师,元勰坚决推辞而不崐接受。北魏宣武帝赐给元勰诏书,谆谆劝谕,以小辈⾝分给他写了家信,一再祈请,恳切至备,元勰不得已,只好受命。 [19]八月,庚子,魏以镇南将军元英都督征义 ![]() [19]八月庚子(二十⽇),北魏委任镇南将军元英都督征义 ![]() 任城王澄命统军 ![]() ![]() 任城王元澄命令统军 ![]() ![]() 先是,南梁太守冯道 ![]() ![]() ![]() ![]() ![]() ![]() 早先之时,梁朝南梁太守冯道 ![]() ![]() ![]() ![]() ![]() ![]() ![]() ![]() ![]() [20]武兴安王杨集始卒。己未,魏立其世子绍先为武兴王;绍先幼,国事决于叔⽗集起、集义。 [20]北魏武兴安王杨集始去世。己未(十一⽇),北魏封立杨集始的长子杨绍先为武兴王。杨绍先年龄幼小,所以封国中的事情都决定于他的两个叔⽗杨集起、杨集义。 [21]乙亥,尚书左仆 ![]() [21]乙亥(二十七⽇),梁朝尚书左仆 ![]() [22]魏既迁洛 ![]() ![]() ![]() ![]() [22]北魏迁都洛 ![]() ![]() ![]() ![]() ![]() ![]() [23]乙酉,将军吴子 ![]() ![]() [23]乙酉(疑误),梁朝将军吴子 ![]() ![]() ![]() [24]魏东荆州蛮樊素安作 ![]() [24]北魏东荆州蛮人樊素安作 ![]() [25]冯翊吉翂⽗为原乡令,为奷吏所诬,逮诣迁尉,罪当死。翂年十五,登闻鼓,乞代⽗命。上以其幼,疑人教之,使廷尉卿蔡法度严加 ![]() ![]() [25]梁朝冯翊人吉翂的⽗亲为原乡县县令,被奷吏所诬陷,逮捕押送到廷尉,罪当处死。吉翂时年十五岁,他击响了悬挂在朝堂外的登闻鼓,乞求代⽗亲一死。武帝见他所龄幼小,怀疑是别人教他这么⼲的,就让廷尉卿蔡法度对他严加 ![]() ![]() 丹杨尹王志求其在廷尉事,并问乡里, ![]() 丹杨尹王志了解了吉翂在廷尉审问中的事情经过,并且询问他的乡里,准备在下年初举荐吉翂为纯孝之士。吉翂对王志说:“奇怪呀,王尹!为什么要把我吉翂看得如此之薄呢?⽗亲受辱,儿子代死,理当如此。如果我吉翂接受这一举荐,就是凭借自己的⽗亲而博取名声,还有什么聇辱可以比得上这一聇辱呢?”因此,坚决加以拒绝,王志只好作罢。 [26]魏主纳⾼肇兄偃之女为贵嫔。 [26]北魏宣武帝纳⾼肇的哥哥⾼偃的女儿为贵嫔。 [27]魏散骑常侍赵脩,寒 ![]() ![]() ![]() ![]() ![]() [27]北魏散骑常侍赵脩,出⾝微 ![]() ![]() ![]() ![]() 三年(甲申、504) 三年(甲申,公元504年) [1]舂,正月,庚戌,征虏将军赵祖悦与魏江州刺史陈伯之战于东关,祖悦败绩。 [1]舂季,正月,庚戌(初三),梁朝征虏将军赵祖悦与北魏江州刺史陈伯之战于东关,赵祖悦战败。 [2]癸丑,以尚书右仆 ![]() ![]() ![]() [2]癸丑(初六),梁朝任命尚书右仆 ![]() ![]() ![]() [3]丙辰,魏东荆州刺史杨大眼击叛蛮樊季安等,大破之。季安,素安之弟也。 [3]丙辰(初九),北魏东荆州刺史杨大眼攻击反叛的蛮人樊季安等人,大获全胜。樊季安是樊素安的弟弟。 [4]丙寅,魏大赦,改元正始。 [4]丙寅(十九⽇),北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正始。 [5]萧宝寅行及汝 ![]() ![]() ![]() ![]() ![]() ![]() ![]() ![]() ![]() ![]() ![]() 任城王澄攻钟离,上遣冠军将军张惠绍等将兵五千送粮诣钟离,澄遣平远将军刘思祖等邀之。丁酉,战于邵 ![]() 北魏任城王元澄攻打钟离,梁武帝派遣冠军将军张惠绍等人率兵五千运送粮食到钟离,元澄派遣平远将军刘思祖等人去阻截。丁酉(二十⽇),双方在邵 ![]() ![]() 上遣平西将军曹景宗、后军王僧炳等帅步骑三万救义 ![]() 梁武帝派遣平西将军曹景宗、后军王僧炳等人统率步、骑兵三万援救义 ![]() 魏诏任城王澄,以“四月淮⽔将涨,舟行无碍,南军得时,勿昧利以取后悔。”会大雨,淮⽔暴涨,澄引兵还寿 ![]() 北魏诏令任城王元澄,告诉他:“四月份淮河⽔将涨,船行无阻,南方军队得其天时,所以不要贪功而后悔不及。”恰好天降大雨,淮⽔暴涨,元澄领兵回到寿 ![]() ![]() [6]魏太傅、领司徒、录尚书北海王详,骄奢好声⾊,贪冒无厌,广营第舍,夺人居室,嬖昵左右,所在请托,中外嗟怨。魏主以其尊亲,恩礼无替,军国大事皆与参决,所奏请无不开允。魏主之初亲政也,以兵召诸叔,详与咸 ![]() ![]() ![]() [6]北魏太傅、领司徒、录尚书北海王元详,骄奢 ![]() ![]() ![]() ![]() ![]() ⾼肇本出⾼丽,时望轻之。帝既黜六辅,诛咸 ![]() ![]() ![]() ![]() ⾼肇的祖上是⾼丽人,一般人很轻视他。宣武帝罢黜了六位辅政大臣,诛杀了咸 ![]() ![]() ![]() ![]() ![]() 帝引⾼ ![]() ![]() ![]() 宣武帝召集⾼ ![]() ![]() ![]() 初,详娶宋王刘昶女,待之疏薄。详既被噤,⾼太妃乃知定安⾼妃事,大怒曰:“汝 ![]() 开初,元详娶了宋王刘昶的女儿,对待她十分疏远薄情。元详被囚噤之后,⾼太妃才知道了他与定安王的⾼妃私通之事,非常生气,骂元详说:“你的 ![]() ![]() 详家奴数人 ![]() ![]() ![]() 元详的几个家奴秘密勾结,想把元详抢动出来,因此秘密书写了姓名,托侍婢 ![]() ![]() ![]() ![]() ![]() ![]() ![]() ![]() ![]() ![]() ![]() 早先之时,典事史元显向宣武帝进献了一只小 ![]() ![]() ![]() ![]() ![]() ![]() ![]() ![]() ![]() ![]() ![]() ![]() ![]() ![]() ![]() ![]() ⾼肇说帝,使宿卫队主帅羽林虎贲守诸王第,殆同幽噤,彭城王勰切谏,不听。勰志尚⾼迈,不乐荣势,避事家居,而出无山⽔之适,处无知已之游,独对 ![]() ⾼肇游说宣武帝,让宿卫队的头领率领羽林虎贲监守各藩王的宅第,差不多把他们幽噤起来了,彭城王元勰再三劝谏不要这样做,但是宣武帝 ![]() ![]() ![]() [7]魏人围义 ![]() [7]北魏人围攻义 ![]() ![]() ![]() [8]六月,癸未,大赦。 [8]六月癸未(初八),梁朝大赦天下。 [9]魏大旱,散骑常侍兼尚书邢峦奏称:“昔者明王重粟帛,轻金⽟,何则崐!粟帛养民而安国,金⽟无用而败德故也。先帝深鉴奢泰,务崇节俭,至以纸绢为帐扆,铜铁为辔勒,府蔵之金,裁给而已,不复买积以费国资。逮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业,四境清晏,远迩来同,于是贡篚相继,商估 ![]() [9]北魏大旱,散骑常侍兼尚书邢峦上奏说:“过去的圣明天子重视粮食和布帛而轻视金子和⽟石,为什么呢?因为粮食布帛可以养民而安国,金⽟则无用而败损道德。先帝深深地以奢侈安逸为鉴戒,致力推崇勤俭节约,以至于用纸绢做惟怅和屏风,马的辔头和勒口也都是铜铁的,府库所蔵之金,仅够维护开支而已,不再浪费家国的资金而买来积存。到了景明之初,承先帝所开创的升平之业,四境安宁,远近都来归附、通好,于是⼊贡的贵重之物一箱一箱地相继而来,商贾们也纷纷前来,各种进献纳贡,倍于往常。但是,金⽟总是有余,家国财用却常常不⾜。假如不作出一定的限制,只恐怕年度预算不⾜,请从今开始,凡不是家国重要而必需的,一概不接受。”宣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10]秋,七月,癸丑,角城戍主柴庆宗以城降魏,魏徐州刺史元鉴遣淮 ![]() ![]() [10]秋季,七月癸丑(初八),梁朝角城戍主柴庆宗献出城池投降北魏,北魏徐州刺史元鉴派遣淮 ![]() ![]() ![]() [11]甲子,立皇子综为豫章王。 [11]甲子(十九⽇),梁朝封立皇子萧综为豫章王。 [12]魏李崇破东荆叛蛮,生擒樊素安,进讨西荆诸蛮,悉降之。 [12]北魏李崇攻破东荆州叛 ![]() [13]魏人闻蔡道恭卒,攻义 ![]() ![]() ![]() ![]() ![]() ![]() ![]() [13]北魏军队知道蔡道恭死了,对义 ![]() ![]() ![]() ![]() ![]() ![]() ![]() ![]() 英使司马陆希道为露版,嫌其不精,命傅永改之;永不增文彩,直为之陈列军事处置形要而已,英深赏之,曰:“观此经算,虽有金城汤池,不能守矣崐。”初,南安惠王以预穆泰之谋,追夺爵邑,及英克义 ![]() 元英令司马陆希道撰写公开的文书,陆希道写完后,他嫌碑文写得不好,又命令傅永修改。傅永并没有增加文章的文彩,只是一一列举军事处置上的重要措施,元英非常欣赏傅永的修改,说:“看到这样的谋略措施,敌人的城池即使固若金汤,也守不住了。”当初,南安惠王因参与穆泰谋反,被追削爵位和封地,元英攻克义 ![]() 御史中丞任昉奏弹曹景宗,上以其功臣,寝而不治。 梁朝御史中丞任昉向朝廷弹劾曹景宗按兵不前,梁武帝因他是功臣,把事情庒下去了,没有治他的罪。 [14]卫尉郑绍叔忠于事上,外所闻知,纤豪无隐。每为上言事,善则推功于上,不善则引咎归已,上以是亲之。诏于南义 ![]() [14]卫尉郑绍叔忠心耿耿奉侍武帝,凡在外面听到什么,毫无隐瞒地讲给武帝。每次给武帝汇报事情,如果是好事,他就把功绩归结于武帝;如果不是好事,他则把责任归结于自⾝,因此武帝特别亲近他。武帝诏令在南义 ![]() 魏置郢州于义 ![]() ![]() 北魏在义 ![]() ![]() [15]九月,壬子,以吐⾕浑王伏连筹为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 [15]九月壬子(初八),梁朝任命吐⾕浑王慕容伏连筹为西秦州和河州刺史、河南王。 [16]柔然侵魏之沃野及怀朔镇,诏车骑大将军源怀出行北边,指授方略,随须征发,皆以便宜从事。怀至云中,柔然遁去。怀以为用夏制夷,莫如城郭,还,至恒、代,按视诸镇左右要害之地,可以筑城置戍之处, ![]() [16]柔然国⼊侵北魏的沃野和怀朔镇,北魏宣武帝诏令车骑大将军源怀出征北方,凡是指挥布置、军需物品的调发等,都授权他全权处理。源怀到达云中,柔然人远遁而去。源怀认为用中原的方法制服蛮夷,最好是修建城池,所以返回后,到了恒、代之地,视察了各镇周围的要害之地,选定可以修城筑寨之处,准备从东到西共修建九座城池,以及选定适合于储备粮食兵器而呈⽝牙 ![]() ![]() [17]魏太和之十六年,⾼祖诏中书监⾼闾与给事中公孙崇考定雅乐,久之,未就。会⾼祖殂,⾼闾卒。景明中,崇为太乐令,上所调金石及书。至是,世宗始命八座已下议之。 [17]北魏太和十六年时,⾼祖孝文帝曾诏令中书监⾼闾和给事中公孙崇考定雅乐,但很长时间还没有完成。恰恰⾼祖孝文帝驾崩,⾼闾去世。景明年间,⾼崇担任了太乐令,他向朝廷献上了所调金石乐器以及书,至此,世宗宣武帝方才命令八座,即五曹尚书、左右二仆 ![]() [18]冬,十一月,戊午,魏诏营缮国学。时魏平宁⽇久,学业大盛,燕、齐、赵、魏之间,教授者不可胜数,弟子著录多者千余人,少者犹数百,州举茂异,郡贡孝廉,每年逾众。[18]冬季,十一月戊午(十五⽇),北魏宣武帝诏令营建修缮国学。当时,北魏国內平静安宁⽇久,兴学之风大盛,燕、齐、赵、魏等地,讲学授业的人不可胜数,其弟子登记在册者多的有一千多人,少的也有几百名,州里举荐“茂材异等”的卓越人才,郡里举贡孝廉,人数一年比一年多。 [19]甲子,除以金赎罪之科。 [19]甲子(二十一⽇),梁朝废除用钱赎罪的法令。 [20]十二月,丙子,魏诏殿中郞陈郡袁翻等议立律令,彭城王勰等监之。 [20]十二月丙子(初四),北魏诏令殿中郞陈郡人袁翻等人议定设立法规律令,彭城王元勰等人担任总监。 [21]己亥,魏主幸伊阙。 [21]己亥(二十七⽇),北魏宣武帝到达伊阙。 [22]上雅好儒术,以东晋、宋、齐虽开置国学,不及十年辄废之,其存亦文具而已,无讲授之实。 [22]武帝一向喜好儒术,认为东晋、宋、齐虽然开办了国学,但是不及十年都废止了,即使存在,也仅仅是形式而已,没有讲授之实。 Www.YandXS.cC |
上一章 资治通鉴 下一章 ( → ) |
资治通鉴vip未删节下载由网友提供,《资治通鉴》情节富于变化、节奏流畅,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文学作品,眼袋小说网免费提供资治通鉴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