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情节富于变化,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小说 |
![]() |
|
眼袋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史记 作者:司马迁 | 书号:10113 时间:2017/3/25 字数:18274 |
上一章 传列父主侯津平 下一章 ( → ) | |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舂秋杂说。养后⺟孝谨。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徵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徵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原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百馀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后⺟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內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敝国中以奉无用之地,原罢之。于是天子乃使硃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 ![]() 弘为人意忌,外宽內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 ![]() 淮南、衡山谋反,治 ![]()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子度嗣为平津侯。度为山 ![]() 主⽗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舂秋、家百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游者,乃西⼊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原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舂蒐秋狝,诸侯舂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呑战国,海內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 ![]() 及至⾼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之外而 ![]() ![]() ![]() ![]() 是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俱上书言世务,各一事。徐乐曰: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墨、曾子之贤,陶硃、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 ![]() ![]() 间者关东五穀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脩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故虽有彊国劲兵,陛下逐走兽, ![]() ![]() 臣闻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馀岁,成康其隆也,刑错四十馀年而不用。及其衰也,亦三百馀岁,故五伯更起。五伯者,常佐天子兴利除害,诛暴噤琊,匡正海內,以尊天子。五伯既没,贤圣莫续,天子孤弱,号令不行。诸侯恣行,彊陵弱,众暴寡,田常篡齐,六卿分晋,并为战国,此民之始苦也。于是彊国务攻,弱国备守,合从连横,驰车击毂,介胄生虮虱,民无所告愬。 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呑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內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锺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乡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 ![]() ![]() 今 ![]() ![]() ![]() 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偃、徐乐、严安为郞中。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 ![]() ![]() ![]()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 ![]() 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转输戍漕,广国中,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主⽗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计,立朔方郡。 元朔二年,主⽗言齐王內 ![]() ![]() 主⽗始为布⾐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 ![]() ![]() ![]() 主⽗方贵幸时,宾客以千数,及其族死,无一人收者,唯独洨孔车收葬之。天子后闻之,以为孔车长者也。 太史公曰:公孙弘行义虽脩,然亦遇时。汉兴八十馀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首。主⽗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与奢也宁俭’ 。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夏禹卑宮室,恶⾐服,后圣不循。由此言之,治之盛也,德优矣,莫⾼于俭。俭化俗民,则尊卑之序得,而骨⾁之恩亲,争讼之原息。斯乃家给人⾜,刑错之本也欤?可不务哉!夫三公者,百寮之率,万民之表也。未有树直表而得曲影者也。孔子不云乎,‘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维汉兴以来,股肱宰臣⾝行俭约,轻财重义,较然著明,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孙弘者也。位在丞相而为布被,脫粟之饭,不过一⾁。故人所善宾客皆分奉禄以给之,无有所馀。诚內自克约而外从制。汲黯诘之,乃闻于朝,此可谓减于制度而可施行者也。德优则行,否则止,与內奢泰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以病乞骸骨,孝武皇帝即制曰‘赏有功,襃有德,善善恶恶,君宜知之。其省思虑,存精神,辅以医药’ 。赐告治病,牛酒杂帛。居数月,有瘳,视事。至元狩二年,竟以善终于相位。夫知臣莫若君,此其效也。弘子度嗣爵,后为山 ![]() 班固称曰:公孙弘、卜式、兒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是时汉兴六十馀载,海內乂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 ![]() ![]() 平津巨儒,晚年始遇。外示宽俭,內怀嫉妒。宠备荣爵,⾝受肺腑。主⽗推恩,观时设度。生食五鼎,死非时蠹。 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员官,因为犯了罪,被免官。他家里穷,只得到海边去放猪。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舂秋》及各家解释《舂秋》的著作。他奉养后⺟孝顺而谨慎。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天子刚即位,就招选贤良文学之士。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份被征召⼊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诏书,征召文学,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公孙弘向国人推让拒绝说:“我已经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因为无能而罢官归来。希望改变推举的人选。”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就到了太常那里。太常让所征召的一百多个儒士分别对策,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后边。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公孙弘被召去进见皇帝,武帝见他相貌非常漂亮,封他为博士。这时,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设置郡县,巴蜀民人对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视察归来,向皇帝报告,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皇上没采纳他的意见。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病在于心 ![]() ![]() ![]()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张欧被免官,皇上用公孙弘当御史大夫。这时,汉朝正在开通西南夷,东边设置沧海郡,北边修建朔方郡城。公孙弘屡次劝谏皇上,认为这些做法是使国中疲惫不堪而去经营那些无用的地方,希望停做这些事情。于是,武帝就让朱买臣等以设置朔方郡的有利情况来诘难公孙弘。朱买臣等提出十个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公孙弘便道歉说:“我是山东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这些好处,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沧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城。”皇上就答应了。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病。我有三公的⾼贵地位却盖布被,确实是巧行欺诈,妄图钓取美名。况且我听说管仲当齐国的相,有三处住宅,其奢侈可与齐王相比,齐桓公依*管仲称霸,也是对在上位的国君的越礼行为。晏婴为齐景公的相,吃饭时不吃两样以上的⾁菜,他的妾不穿丝织⾐服,齐国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向下面的百姓看齐。如今我当了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是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的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內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菜和脫壳的耝米饭,老朋友和他喜 ![]()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朝廷追究 ![]() ![]() ![]() ![]() ![]() ![]()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份死去。他的儿子公孙度继承了平津侯的爵位。公孙度当山 ![]() 主⽗偃是齐地临菑人,学习战国时代的纵横家的学说,晚年才开始学习《周易》、《舂秋》、诸子家百的学说。他游于齐国许多读书人之间,没有谁肯厚待他。齐国许多读书人共同排斥他,他无法在齐呆下去。他家生活贫困,向人家借贷也借不到,就到北方的燕、赵、中山游学,各地都没人厚待他,做客很难。孝武帝元光元年,他认为各诸侯国都不值得去游学,就西⼊函⾕关,去见大将军卫青。卫青大将军屡次向皇上推荐他,皇上不肯召见。他带的钱财已经花光,留在长安已经很久,诸侯的宾客们都很讨厌他,于是他向皇帝上书。早晨进呈奏书,傍晚时皇帝就召见了他。他所说的九件事,其中八件是法律条令方面的事,一件是关于征伐匈奴的事。其原文是这样说的: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而是广泛观察,忠诚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惩罚而直言劝谏,因此处理家国大事的好政策才不能遗失,而使功名流传万世。如今我不敢隐瞒忠心,逃避死亡,而要向您陈述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马法》上说:“家国虽然大,若是喜 ![]() ![]() ![]() 待到汉⾼帝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进攻匈奴。那匈奴的习 ![]() ![]() ![]() ![]() ![]() 这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都向皇帝上书,谈论当代重大事情,每人讲了一件事。徐氏在上书中说: 我听说家国的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什么叫土崩呢?秦朝末年就是这样。陈涉并没有诸侯的尊贵地位,也没有一尺一寸的封地,自己也不是王公大人和有名望的贵族的后代,没有家乡人对他的称赞,没有孔丘、墨翟、曾参的贤能,没有陶朱、猗顿的富有。但是,他从贫穷的民间起兵,挥舞着戟矛,⾚臂大喊,天下人闻风响应,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由于民人贫困而国君不知体恤关照,下民怨恨而在上位者并不知道,世俗已经败坏而家国政治不好,这三项是陈涉用为凭藉的客观条件,这就叫做土崩。所以说家国的忧患在于土崩。什么叫瓦解呢?吴、楚、齐、赵的军事叛 ![]() ![]() ![]() ![]() ![]() 最近关东地区五⾕歉收,年景还未恢复,百姓多半都很穷困,再加上边境一带的战争,按形势的发展和一般常理来看,老百姓将有不安心本地的心情。不安心本地就容易流动,容易流动就是土崩的形势。所以,贤明的君主能独自看到各种变化的原因,明察安危的关键,只在朝廷上治理政事,就可以把没有形成的祸患加以消除。这样做的要领,就是想法使家国不出现土崩的形势而已。所以纵然有強国和強大的军队处在那里,陛下仍然可以追赶走兽, ![]() ![]() ![]() 我听说周朝治理天下,把家国治理得很好的时期有三百多年,成王和康王时期是最隆盛的,搁置刑罚四十多年不用。待到周朝政治衰微时也有三百多年,所以五霸才能轮番兴起。五霸这些人经常辅佐天子,兴利除害,诛伐暴 ![]() 待到秦王嬴政时代,他蚕食天下,并呑战国,号称皇帝。统一国內的政治,毁坏诸侯国的都城,销毁诸侯的兵器,熔铸成钟虡,以显示不再用兵动武。善良的平民百姓才能免于战争的灾害,碰上圣明的天子,人人都认为得到了生新命。假如秦朝宽缓其刑罚,少征赋税,减轻徭役,尊重仁义,轻视权势利益,崇尚忠厚,鄙视智巧,改变风俗,使国內百姓得到教化,那么世世代代都会安宁。但是秦朝不推行这种政治,却因循从前的风俗,使得那些专做智巧权利之事的人得以进用,而那些忠厚诚信的人却被斥退;法律严酷,政治严峻,诌媚阿谀的人很多,天天听到他们的赞美声,于是心意満⾜,想⼊非非。一心想要扬威于海外,就派遣蒙恬率兵去攻打北方的匈奴,扩张土地,推进国境,戍守住⻩河以北的地方,让百姓急运粮草,跟随其后。又派遣尉官屠睢率领⽔兵去攻打南方的百越,派监御史禄凿通运河,运送粮食,深⼊越地,越人逃跑。经过很长时间的相持,粮食乏绝,越人攻击秦兵,秦兵大败。秦就派赵佗率兵戍守越地。正在这时,秦朝在北方同匈奴结怨,在南方同越人结仇,在无用的地方驻扎军队,只能进而不能退。经过十多年,成年男子穿上铠甲上场战,成年女子转运粮食,痛苦而无法活下去,有的吊死在路旁的树上,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等到秦始皇死去,天下民人多半反叛秦朝。陈胜、吴广攻占陈县,武臣、张耳攻占赵地,项粱攻占吴县,田儋攻占齐地,景驹攻取郢,周市攻取魏地,韩广攻取燕地,穷山深⾕,豪杰之士一同起兵,记也记不完。但是,他们都不是公侯的后代,也并非大官的下属,没有一尺一寸的小小权势,从闾巷兴起,手持戟矛,顺应时势,都行动起来,没有预先谋画却同时起兵,没有约定却同时相会合,不断扩大土地,最后成为霸王,这是当时的教化使他们成为这个样子。秦国是⾼贵的天子,是拥有天下的富豪,,但却亡国亡家,这是穷兵黩武的结果。所以周朝的败亡在于国势软弱,秦朝的败亡在于国势強大,这是不会因时而变的原因。 如今想招降南夷,使夜郞前来朝拜,降服羌、僰,攻夺州,建立城邑,深⼊匈奴,烧毁它们的龙城,议论此事的人都加以赞美。这是做臣者的利益,并非是天下的长远大计。如今国中没有狗叫的惊扰,却受着远方备战的牵累,使家国破败,这不是养育百姓的办法。去实现无穷无尽的 ![]() ![]() ![]() 徐乐和严安的奏书送 ![]() 主⽗偃向皇上劝说道:“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強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如今的诸侯有的竟然拥有相连的几十个城市,土地上千里,天下形势宽缓时,则容易骄傲奢侈,做出yín ![]() ![]() 尊立卫子夫当皇后,及揭发燕王刘定国的 ![]() 主⽗偃盛称朔方土地肥沃富饶,外有⻩河为险阻,蒙恬在此筑城以驱逐匈奴,內省转运和戍守漕运的人力物力,这是扩大国中土地,消灭匈奴的 ![]() ![]() 元朔二年,主⽗偃向皇上讲了齐王刘次景在宮內yín ![]() ![]() ![]() 主⽗偃开始当平民百姓时,曾经游历燕地和赵地,等到他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的 ![]() ![]() ![]() ![]() 太史公说:“公孙弘的品德行为虽然美好,但是也因为他遇到了好时机。汉朝建国八十余年了,皇上正崇尚儒家学说,招揽才能超群的人才,以发展儒家和墨家学说,公孙弘是一个被选子套来的人。主⽗偃⾝居要职,诸位朝中⾼官都称赞他,待到他名声败坏,自⾝被杀,士人都争着讲他的坏处,真是可悲呀! 太皇太后王政君向大司徒马宮和大司空甄丰下诏书说:“听说治理家国之道,首先要使百姓富裕起来;使百姓富裕的关键,在于节俭。《孝经》上说:‘使皇上平安,治理百姓,没有比用礼更好的了’。‘礼,如其奢侈,宁愿节俭。’从前,管仲当齐桓公的相,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有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大功,然而仲尼说他不知礼,这是因为他奢侈过度而同国君相比拟的缘故。夏禹住矮小的房屋,穿耝劣的⾐服,后代圣人不遵循他的做法。由此可以说,家国政治隆盛时,君王的德行优厚,却没有⾼过节俭的。用节俭的美德教化俗民,那么尊卑的次序就会形成,而⽗⺟兄弟间的骨⾁恩情就会更加亲密,纷争诉讼的 ![]() ![]() ![]() ![]() ![]() 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的“赞曰”中说:“公孙弘、卜式、兒宽都曾以大雁奋飞之翼的超凡才能,在平凡的燕雀之群中遭受困厄,远行于猪羊之间,如果不遇到好的机会,怎能得到公卿的⾼官地位?这时,汉朝建国六十馀年,国全 定安,府库的积蓄很充实,而四方的蛮夷还没有顺服,各种制度还有缺漏,皇上正想举用有文才武略的人,选求这样的人好象害怕追不上似的。汉武皇帝开始用安车蒲轮去 ![]() 解析 本文是公孙弘和主⽗偃的合传,并附录了徐乐、严安的两篇奏疏。至于篇末的王元后的诏书和班固的赞语,皆为后人所加,非司马迁原文。 传中记述了平津侯公孙弘以布⾐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经历,肯定了他官⾼戒奢,躬行节俭,倡导儒学,有益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功绩;也肯定了他谏止征伐匈奴和罢通西南夷,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指斥了他曲学阿世“为人意忌”等缺失。 传中也记述了主⽗偃与徐乐、严安谏止征胡及通西南夷之事,表现了他们反对穷兵黩武,重视民间疾苦的思想;特别记述了主⽗偃“诸侯得推恩分弟子”的主张,这是名为推恩,实则削藩,打击诸侯势力的极好主张,对于加強和维护汉代央中集权制的统治有重要意义。传中虽对主⽗偃骄横之势有所讽刺,但对他的不幸也表示同情,特别是对当时的世态炎凉深有感慨,寓含着司马迁自己的⾝世之感。 此文把公孙弘和主⽗偃这样两个虽有共同的政治态度,但却是冤家对头的人,放到同一传中加以记述,更能看出封建统治阶级內部的矛盾和斗争的尖锐 ![]() ![]() ![]() ![]() 本传选材主要集中在如何对待匈奴和西南夷的问题上,中心突出,有利于表现主题。另外本文记事简约,前后照应紧凑。特别是论说的內容多以奏疏形式出现,使叙论相间,浑融 ![]() |
上一章 史记 下一章 ( → ) |
史记vip未删节下载由网友提供,《史记》情节富于变化、节奏流畅,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文学作品,眼袋小说网免费提供史记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