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情节富于变化,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小说 |
![]() |
|
眼袋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史记 作者:司马迁 | 书号:10113 时间:2017/3/25 字数:26532 |
上一章 书乐 下一章 ( → ) | |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満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浴沐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內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満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 ![]() ![]() ![]() 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封君世辟,名显邻州,争以相⾼。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虽退正乐以 ![]() 秦二世尤以为娱。丞相李斯进谏曰:“放弃诗书,极意声⾊,祖伊所以惧也;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赵⾼曰:“五帝、三王乐各殊名,示不相袭。上自朝廷,下至民人,得以接 ![]() ⾼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鳷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舂歌青 ![]() 又尝得神马渥洼⽔中,复次以为太一之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霑⾚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次作以为歌。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尉汲黯进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琊?”上默然不说。丞相公孙弘曰:“黯诽谤圣制,当族。”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耝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 ![]()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 ![]() ![]() ![]() ![]() ![]() ![]() ![]() ![]() ![]()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极味也。清庙之瑟,硃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 ![]() 人生而静,天之 ![]() ![]() ![]() ![]() ![]() ![]() ![]() ![]() ![]()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 ![]()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內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故钟鼓管磬羽籥⼲戚,乐之器也;诎信俯仰级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术。作者之谓圣,术者之谓明。明圣者,术作之谓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 ![]()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者其礼具。⼲戚之舞,非备乐也;亨孰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耝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天⾼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也。舂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蔵,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已陈,贵 ![]() ![]() ![]() ![]() ![]()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别则 ![]() ![]() ![]()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级远;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级短。故观其舞而知其德,闻其谥而知其行。大章,章之也;咸池,备也;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也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烦,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 ![]() 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闭 ![]()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所谓大路者,天子之舆也;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葆⻳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别异,礼乐之说贯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耝之体,领⽗子君臣之节。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欣合, ![]() ![]() 乐者,非谓⻩锺大吕弦歌⼲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布筵席,陈樽俎,列笾⾖,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辩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辩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辩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夫人有⾎气心知之 ![]() ![]() ![]() 是故先王本之情 ![]() ![]() ![]() ![]() ![]() 土敝则草木不长,⽔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育,世 ![]() ![]() ![]() ![]() ![]() 凡奷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 ![]()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奷声 ![]() ![]() ![]() ![]() ![]() ![]() ![]() 德者, ![]()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 ![]() ![]() 君子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者也。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內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內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煇动乎內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知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乐也者,动于內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谦,乐主其盈。礼谦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谦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声音动静, ![]() ![]() ![]()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齐矣。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 ![]()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子夏答曰:“今夫古乐,进旅而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合守拊鼓,始奏以文,止 ![]() ![]() ![]() 杂子女,不知⽗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 文侯曰:“敢问如何?” 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无祅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曰:‘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与?” 文侯曰:“敢问溺音者何从出也?” 子夏答曰:“郑音好滥 ![]() ![]() ![]() ![]()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 答曰:“病不得其众也。” “永叹之, ![]() ![]() 答曰:“恐不逮事也。” “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 答曰:“及时事也。” “武坐致右宪左,何也?” 答曰:“非武坐也。” “声 ![]() 答曰:“非武音也。” 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 答曰:“有司失其传也。如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 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 子曰:“居,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 ![]() ![]() ![]() ![]() ![]() ![]() ![]() 子贡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 师乙曰:“乙, ![]()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驩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原遂闻之。”师涓鼓而终之。 平公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平公曰:“可得闻乎?”师旷曰:“君德义薄,不可以听之。”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原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反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原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地三年。 听者或吉或凶。夫乐不可妄兴也。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 ![]() ![]() ![]() ![]() ![]() ![]() 乐之所兴,在乎防 ![]() 译文 太史公说:“我每读《尚书·虞书》,读到君臣互相告诫、劳勉,天下由此得到一些安宁,而股肱之臣不良,就万事毁坏,不能成功,常常被感动得涕泪 ![]() ![]() ![]() ![]() ![]() ![]() ![]() ![]() ![]() ![]() ![]() 治国的方法有缺陷,而使郑国的音乐兴起,分封和世袭的君王,显名望于相邻州地,却争以郑音相⾼。自从孔子不能与齐国的女优人并容于鲁国,虽然他退出鲁国政界,整理雅正的音乐以 ![]() 秦二世更加喜好以音声为乐娱。丞相李斯谏说道:“放弃《诗》《书》所载道理,极力肆意于音声和女⾊,是引起殷代贤臣祖伊忧惧的原因;轻视细小过失的积累,恣意于长夜的 ![]() ![]() ![]() 汉⾼祖讨平淮南王黥布的叛 ![]() 今皇帝即位后,作《郊祀歌十九章》,命侍中李延年次第配曲,因封拜李为协律都尉官。当时通一经的儒士们不能单独解释歌辞含意,必会集五经各名家,共同讲习、研读,才能贯通、明瞭辞的內容,歌辞中许多是出自《尔雅》的文字。 汉代朝廷常常在正月的第一个辛⽇祭祀太一神于甘泉宮,从⻩昏开始夜祀,到黎明时结束。时常有流星划过祠坛上的夜空。使男女儿童共七十人一起歌唱。舂季唱《青 ![]() 又曾在渥洼⽔中得神马,复配曲为《太一之歌》。歌曲说:“太一神的赐与哟有天马降下,汗流如⾎哟口吐赭⾊涎沫,从容驰骋哟已过万里,谁能匹敌哟惟有与龙为友”此后兵伐大宛得到千里马,名为蒲梢,次序其韵作成歌曲;歌词是:“天马来哟远自西极,经万里哟归于有德,承神灵之威哟收降外国,涉过流沙哟四夷臣服。”中尉汲黯进谏说:“凡王者作乐,上以继承祖宗功业,下以感化亿万百姓。如今陛下得到一匹马,又是作诗又是作歌,还要作为祭祖的郊祀歌,先帝和百姓怎能知道这乐歌的含意呢?”今皇帝听了默默无言,心中不悦。丞相公孙弘说:“汲黯诽谤圣朝制度,罪当灭族” 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 ![]() ![]() ![]() ![]() ![]() 凡是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感情在心里冲动,表现为声,片片段段的声组合变化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称为音。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中充満安适与 ![]() ![]() ![]() ![]() ![]() ![]() ![]() ![]() ![]() ![]() 凡音,是在人心中产生的;乐,是与伦理相通的。所以单知声而不知音的,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的,是普通百姓。唯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详细审察声以了解音,审察音以了解乐,审察乐以了解政治情况,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备了。因此不懂得声的不⾜以与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不⾜以与他谈论乐,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礼乐的精义都能得之于心,称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所以说大乐的隆盛,不在于极尽音声的规模;宴享礼的隆盛,不在于肴馔的丰盛。周庙太乐中用的瑟,外表是朱红⾊弦,下有二个通气孔,毫不起眼;演奏时一人唱三人和,形式单调简单,然而于乐声之外寓意无穷。大飨的礼仪中崇尚玄酒,以生鱼为俎实,大羹用味道单一的咸⾁汤,不具五味,然而,在实际的滋味之外另有滋味。所以说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満⾜口腹耳目的嗜 ![]() 人生来好静,是人的天 ![]() ![]() ![]() ![]() ![]() ![]() ![]() ![]() ![]() ![]() ![]() 乐的特 ![]() ![]() 乐是自人心中产生的,礼则是自外加于人的。正因为乐自心出,所以它有静的特征;礼自外加于人⾝,其特征则是注重形式、外表。因而大乐的曲调、器具必甚简易,大礼必甚俭朴。乐事做得好了人心无怨,礼事做得好了则人无所争。所谓揖让而治天下,就是指的以礼乐治天下。強暴之民不起而作 ![]() 大乐与天地同样地和合万物,大礼与天地同样地节制万物。和合才使诸物生长不失;节制,才有了祭祀天地的不同仪式。人间有礼乐, ![]() 乐是模仿天地的谐和产生的;礼是模仿天地的有序 ![]() ![]() ![]() ![]() ![]() 为帝王者武功成就了则制作乐(yuè,月),文治成就了就制定礼。武功大的所制乐更加完备,文治广的所作礼制也更为具体。像舞动⼲戚那样的武乐,只歌颂武功,就不是完备的乐;礼重文,所以祭重气不重味,用烹 ![]() ![]() 天尊贵、地卑 ![]() ![]() ![]() ![]() ![]() ![]() ![]() ![]() ![]() ![]() 化育不时万物就不能产生,男女没有分别就会产生祸 ![]() ![]() ![]() 舜曾经作五弦琴,用来歌唱《南风》的乐章;自夔开始作乐以赏赐诸侯。所以天子作乐,是为了赏赐那些有德行的诸侯的。德行隆盛而又教化尊显,五⾕丰登,不失季节,然后赏给乐舞。因此治化使民劳苦者,赏给的乐队人数少,行(háng,杭)短,相互连缀的距离远;治化使民安佚的,赏给的乐队人数多,行长而缀距短,所以只要看诸侯的乐舞就能知道他德行的大小,听他的谥号就能知道他行为的善恶。乐名《大章》,是表章尧德盛明的意思;乐名《咸池》,是说⻩帝施德咸备,无有不及;乐名为《韶》,表示舜能绍继尧的功德;夏就是大,所以《夏》乐表示禹能光大尧舜的功德;殷乐《大濩》、周乐《大武》,也都是各自尽述其人事的。 天地的规律是,寒暑不按时而至就产生疾病,风雨无节制就产生饥荒。政治、教化,犹如百姓的寒暑,教化不合时宜就会伤害世道。劳役工事,犹如老百姓的风雨,不加节制就劳而无功。这样先王作乐,用来作为治化的象征。好的乐舞,其行(háng,杭)长短就象征着治化之德的大小。养猪造酒,不是为了惹事生非,但有了酒⾁以后,由于酗酒斗殴,刑狱诉讼的事更加繁多了,所以先王制定了饮酒的礼节制度,有献有酬,一献之间,宾主互拜不计其数,以致终⽇饮酒也不会醉倒,以此对付酒食造成的祸端。有了酒礼才可以说:酒食,是用来合众而 ![]() 乐是用来象征德行的,礼是用来防止行为过分的。所以先王有死丧大事,必有相应的礼以表示哀痛之情;有祭祀等祈福喜庆大事,必有相应的礼以遂顺其 ![]() ![]() 乐的 ![]() ![]() ![]() ![]() 乐歌颂的是人情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礼表现的则是世事中不可移易的道理。乐在于表现人情中的共 ![]() 所以,在上位的贤君明臣若能按礼乐行事,天地将为此而变得光明。至于使天地之气欣然和合, ![]() ![]() 乐,不是指的⻩钟大吕和弦歌舞蹈,这只是乐的末节,所以只命童子奏舞也就够了;布置筵席,陈列樽俎笾⾖,进退拜揖,这些所谓的礼,也只是礼的末节,命典礼的职役掌管也就够了。乐师 ![]() ![]() ![]() 乐是圣人乐娱的一种方式,而它可以使民心向善。乐对人感化很深,可以移风易俗,所以先王明令乐为教育的內容之一。凡人都有⾎气心智等天 ![]() ![]() ![]() ![]() 因此先王以人的 ![]() ![]() ![]() ![]() ![]() ![]() ![]() ![]() ![]() ![]() ![]() ![]() ![]() 土壤瘠薄草木就不能生长,⽔域烦扰鱼鳖就难以长大,时气衰微有生命之物就不能生长发育,世道丧 ![]() ![]() ![]() ![]() 所以居上位的君子才约束情 ![]() ![]() ![]() ![]() ![]() ![]() ![]() ![]() ![]() ![]() ![]() ![]() ![]() ![]() ![]() ![]() ![]() ![]() ![]() ![]() 道德是端正了的人 ![]() ![]() 乐是心被外物感动产生的;声是乐的外部形象;曲折变化等文采、強弱停顿等节奏,是对声的文饰。君子之心被作为外物的道德这个本原所感动,又为它的外部形象声而 ![]() ![]() 大人君子说:礼乐片刻不可以离⾝。追求用乐治理人心,和易、正直、亲爱、诚信的心地就会油然而生。和易、正直、亲爱、诚信的心地产生就会感到快乐,心中快乐⾝体就会安宁,安宁则乐寿,长寿就会使人像对天一样的信从,信极生畏,就会如奉神灵。以乐治心,就能如天一样不言不语,民自信从;如神一样从不发怒,民自敬畏,制乐是用来治理人心的;治礼,则是用来治⾝的。治⾝则容貌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则生威严。心中片刻不和不乐,卑鄙欺诈之心就会乘虚而⼊;外貌片刻不庄不敬,轻慢简易之心就会乘虚而⼊。所以乐是对內心起作用的;礼是对外貌起作用的。乐极平和,礼极恭顺。心中平和而又外貌恭顺,百姓瞻见其容颜面⾊就不会与他争竞,望见他的容貌就不会生简易怠慢之心。乐产生的道德的光耀在心中起作用,百姓无不承奉听从;礼产生的容貌举止的从容⼊理在外表起作用,百姓无不承奉顺从,所以说“懂得礼乐的道理,把它举而用之于天下,不会遇到难事” 乐是在心中起作用的,礼则是对人的容貌举止起作用。所以说礼主谦抑,乐主盈満。礼主谦抑而须自勉力进取,以进取为美德;乐主盈満须自加抑制,以抑制为美德。礼若一昧谦抑,不自勉力进取,礼就会消亡,难以实行下去;乐只一昧盈満,不知自加抑制,就会流于放纵。所以礼尚往来,讲究报答;乐有反复,曲终而复奏。行礼得到报答心里才有快乐,奏乐有反复,心中才得安宁。礼的报答,乐的反复,意义是相同的。 乐(yuè,月)就是快乐(lè,去声,勒)的意思,是人情不可缺少的。心中快乐就会发出声音,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这是人之必然。人 ![]() ![]() ![]() ![]() ![]() ![]() 长幼一起听了,无不和睦顺从;在家中演奏,⽗子兄弟听了,无不和睦亲爱。所以乐就是详审人声,以确定调和之音,并与金石匏木等乐器相比类,以装饰音声的节奏,使节奏调合,成为优美的乐章,以此和合⽗子君臣,使万民亲附,这是先王制乐的基本道理和手法。所以听了雅正、颂扬之类的音声,志向、意气变得宽广了;手持⼲戚,演习俯仰屈伸等舞姿,容貌变得庄严了;若标明行列位置,求得舞步与音声的节奏相合,则舞者行列方正,进退整齐。因此说乐就是天地的齐同,是求得心中和美的纪纲,是人情断不可缺少的。乐是先王用来文饰喜乐的,军队武器则是先王用来文饰愤怒的。所以先王喜怒不妄发,整齐有规。喜则天下和乐,怒则暴 ![]()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服兖冕,恭恭敬敬地听古乐,却唯恐睡着了觉,听郑卫之音就不知道疲倦。请问古乐那样令人昏昏 ![]() 子夏回答说:“如今的古乐,齐进齐退,整齐划一,乐声谐和、雅正,而且气势宽广,弦匏笙簧一应管弦乐器都听拊鼓节制,以擂鼓开始,以鸣金铙结束,将终以相理其节奏,舞姿迅捷且又雅而不俗。君子由这些特征称说古乐,谈论制乐时所含深意,近与自己修⾝、理家、平治天下的事相联系。这是古乐所起作用。如今的新乐,进退曲折,或俯或偻,但求变幻,不求整齐,乐声 ![]() 文侯说道:“请问音与乐有何不同?” 子夏答道:“古时候天地顺行,四时有序,民有道德,五⾕丰盛,疾病不生,又无凶兆,一切都适当其时,恰到好处,这就称为大当。然后圣人制作了⽗子君臣之类的礼仪作为纪纲法度,纪纲既立,天下真正定安了,天下定安,然后端正六律,调和五声,将雅正的诗篇和颂扬之声谱⼊管弦,这就是德音,德音才叫做乐。《诗经·大雅·皇矣》说:‘肃静宁定的德音啊,其德行能光照四方,既能光照四方又能施惠同类,能为人之长又能为人之君。如今做了大邦之王,能慈和服众能择善而从,与文王相比,德行毫不逊⾊。既受了上帝的赐福,又施于其子子孙孙’。就是这个意思。如今您所喜好的不是这种属于德音的乐,岂不是那种沉溺难反的溺音吗?”文侯说:“请问溺音是怎样产生的?” 子夏说:“溺音有几种:郑音是由于好违礼法而浸 ![]() ![]() ![]() ![]() 宾牟贾陪孔子坐,孔子与他闲聊,说到乐,孔子问道:“《武》乐开始时击鼓警众,与别的乐相比,持续时间忒长,这有什么含意?”宾牟贾答道:“表示武王伐纣之初,耽心得不到众诸侯的拥护,迟迟不肯发动。” “其歌声反复咏叹,漫声长昑,是什么意思?” 答道:“那是心有疑虑,生恐事不成功的缘故。” “《武》舞一开始便发扬蹈厉,气势威猛,是什么意思?” 答说:“表示时至则动,当机立断,不要错过了事机。” “《武》舞坐的动作与他舞不同,是右腿单膝着地,那是什么意思?” 答道:“这不是《武》舞原有的动作。” “歌声 ![]() 答道:“这不是《武》舞原有的曲调。” 孔子说:“不是《武》舞原有的曲调,那是什么曲调?” 答道:“掌管《武》乐的机构已失其传说了。若非如此,就表示武王作乐时,心志已经荒耄昏愦了。” 孔子道:“对,对。我曾听苌弘说过,他的话与您所说一般无二。” 宾牟贾起⾝,立于坐席之下,请问道:“《武》乐击鼓警众,迟迟不肯开始,我所知仅限于此,承蒙您所说,苌弘也这样解释,知道的确是那样了。但我不明⽩的是,稍迟些就是了,为何竟拖得那样久?” 孔子道:“您先请坐,我慢慢告诉你。乐是对已发生过的事的形象化再现,如《武》乐开始时,舞者手持盾牌,山立不动,象征当时武王的行事:命部下全副武装,只待诸侯响应,就要出击了;《武》舞一开始就发扬蹈厉,威猛异常,象征太公吕望指挥战斗, ![]() ![]() ![]() ![]() ![]() ![]() ![]() ![]() 子贡见乐师乙问道:“我听说不同的声歌适合于不同禀赋的人,象我这样的人适合唱什么歌呢?” 师乙说:“我不过是个低 ![]() ![]() ![]() ![]() 凡音都是由于人心产生的,天与人是有某种关联的,两者就象镜中的影子与物形那样相像,响与应声那样相应和。所以行善的人天就以福回报他,作恶的人天就使他遭祸殃,这是很自然的事。 所以舜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的诗篇而天下得到治理;纣王歌唱朝歌地区北部边鄙的乐曲,落得个⾝死国亡。舜的作为有什么弘大?纣王的作为有什么狭隘之处呢?原来《南风》的诗篇是生长 ![]() ![]() 而卫灵公在位的时候,有一次他将要去晋国,走到濮⽔流域,住在一个上等馆舍中。半夜里突然听到抚琴的声音,问左右跟随的人,都回答说:“没有听到”于是召见乐师名叫涓的人,对他说道:“我听到了抚琴的声音,问⾝边的从人,都说没有听到。这样子好像有了鬼神,你为我仔细听一听,把琴曲记下来。”师涓说:“好吧。”于是端坐下来,取出琴,一边听卫灵公叙述一边拨弄,随手记录下来。第二天,说道:“臣已每句都记下了,但还没有串习,难以成曲,请允许再住一宿, ![]() 平公道:“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动人的曲子了,还有比这更动人的吗?”师旷说:“有。”平公说:“能让我们听一听吗?”师旷说:“必须修德行义深厚的才能听此曲,您还不能听。”平公说:“寡人所喜好的,只有听曲子一件事,但愿能听到它。”师旷不得已,取琴弹奏起来,奏第一遍,有千载玄鹤十数只飞集堂下廊门之前;第二遍,这些玄鹤伸长脖子,呦呦鸣叫起来,还舒展翅膀,随琴声跳起舞来。平公大喜,起⾝为师旷祝酒。回⾝落坐,问道:“再没有比这更动人的曲子了吗?”师旷道:“有。过去⻩帝合祭鬼神时奏的曲子比这更动人,只是您德义太薄,不配听罢了,听了将有败亡之祸。”平公说:“寡人这一大把年纪了,还在乎败亡吗?我喜好的只有听曲,但愿能够听到它。”师旷没有办法,取琴弹奏起来。奏了一遍,有⽩云从西北天际出现;又奏一遍,大风夹着暴雨,扑天盖地而至,直刮得廊瓦横飞,左右人都惊慌奔走。平公害怕起来,伏⾝躲在廊屋之间。晋国于是大旱三年,寸草不生。 听乐曲或遇吉或遇凶。乐曲是不能随意演奏的。 太史公说:上古时的贤明帝王奏乐,不是为了自己心中快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析 什么是乐?《正义》认为“天有⽇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岁有万物成 ![]() ![]() ![]() ![]() ![]() ![]() 司马迁之前对乐的认识并不是统一的。《吕乐舂秋》就说,道生万物,万物凡有形体者満⾜和、适两个条件就能发声,有声就能成乐,意识形态的条件被完全排除了,把乐分成大乐、侈乐、古乐等名目,认为“亡国戮民非无乐(yuè)也,其乐(yuè)不乐(lè)”这与乐书说的“乐者,乐也”的定义截然不同。 《史记·乐书》分作四个部分,前七个自然段(划分自然段的标准是华中书局标点本《史记》中凡另起行者为一段,惟回答部分,一问一答为一段)是司马迁的总论;8-49段是详论,与《礼记·乐记》中的文字大体相同;50-55段是褚先生的评论误⼊正文者;56段“太史公曰”以后的文字是结尾,为司马迁的评论。第二部分是全篇重点。《礼记·乐记》孔颖达的序文说,古乐书在周末时散失了,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与诸儒生采集周官及诸子书中有关乐事者,撰成《乐记》24卷,到汉成帝时刘向校书得23卷,且与流传者有所不同。《礼记》截取其中11卷合为一篇,名《乐记》,其余12卷渐次失传,只有卷名保留在刘向《别录》之中。《礼记·乐记》郑玄序所列篇目与《别录》相同,显系录自《别录》,而《礼记·乐记》中的篇目次第又与郑序不同。按《正义》所说,《礼记·乐记》是公孙尼子所撰,《史记》缺《乐书》篇,褚先生取公孙尼子文而升降颠倒其篇次以补之。以《乐书》与今传十三经本《礼记·乐记》比较,除篇次不同外,相异处尚有171字,部分是语词、虚字有繁简,其余多半是古今字之不同,仅此即可知《乐书》所据本比《礼记·乐记》更为古远。再以《礼记·乐记》中的內容与郑序中的篇目名对照,推想《别录》见到的《乐记》,即刘德及诸儒生所撰的《乐记》的情况,以与《乐书》相比较,二者的不同见下表: 由表可见,《乐书》与《乐记》的不同:一是《乐书》把《乐记》的第(七)章提到(五)、(六)章之前,使与第(四)章并列;二是把第(十)章提到第(八)章之前,使与(五)、(六)章合为一段,另使(八)、(九)、(十一)章合为一段;三是把第(六)章中的第<5>段归⼊第(四)章;四是将第(四)章的第<4>段作为过渡语放在(七)、(五)两章之间,从表中“內容”和“备注”两栏不难看出,这样处理比《别录》中的《乐记》更为合理,说明《乐书》的作者比编订《礼记》的河间献王和众儒生们⾼明得多,更非后世那些奉儒经为圭臬的学者所能及。因此,说《史记·乐书》是褚先生所补,难以令人置信。 说《乐书》的第三部分是褚先生所补,是由于褚先生补书有几个明鲜特征。首先是见识耝鄙,与司马迁语绝不相类。如第50自然段说天人相通、善恶有报等,迂腐之极,51段说舜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北鄙之音而亡国,是由于南方主夏,是“生长之音”;北是败北的意思等,因文字而加敷会,无论《乐书》或《乐记》都无如此荒唐之言,第52段又讲了卫灵公于濮⽔之上得师延遗作的怪诞故事,虽有所本,必非司马迁所屑于言。其次是语言耝鄙,多有词不达意者,而且他有句口头禅,动辄“岂不伟哉”“何其弘也”之类。所以,褚先生的大作,一般是不难判断的。 Www.YAndXS.cC |
上一章 史记 下一章 ( → ) |
史记vip未删节下载由网友提供,《史记》情节富于变化、节奏流畅,是一本文笔好高质量俱佳的文学作品,眼袋小说网免费提供史记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 |